愛伊米

慈禧和列強宣戰,張之洞、劉坤一等卻搞“東南互保”,誰對誰錯

對於慈禧向洋人宣戰,張之洞、劉坤一、李鴻章等人搞“東南互保”而作壁上觀之事,實際上很難用對錯來評論。

慈禧和列強宣戰,張之洞、劉坤一等卻搞“東南互保”,誰對誰錯

慈禧當時對拳民究竟是剿是撫仍然猶豫不決,對是戰是和更是猶豫不決。

倘若她選擇了和而不戰,難免會被人指著鼻子罵她軟弱可欺,外敵來犯,竟然向洋人卑躬屈膝。

可她選擇了戰而不和的話,又難免有落敗之顧忌,一旦敗了,那麼肯定會被罵得更慘,是不是瘋了傻了?被罵完了之後,還得接受洋人的各種敲詐。

不過,慈禧對此倒也無所謂,反正罵她的話她也聽不見,洋人的敲詐也絲毫不影響她繼續掌控清王朝,繼續揮霍手中的權勢和財富。

慈禧之所以在猶豫過後突然決定宣戰,說起來還是一場“烏龍”,端王載漪想透過收編拳民來增加自己的籌碼,所以不斷地慫恿和蠱惑慈禧,說拳民可用,用來幹嘛呢?當然是用來打洋人呀!

為什麼要打洋人呢?載漪手底下的人偽造了一個訊息,說是洋人要逼迫慈禧歸政於光緒皇帝。

慈禧一聽,瞬間便怒了,錢可賠,地可割,唯獨權力不可讓!

慈禧和列強宣戰,張之洞、劉坤一等卻搞“東南互保”,誰對誰錯

於是,她向列強宣戰,再讓載漪等人去收編拳民,用來對付洋人,說是和洋人打,實際上不過是為了向洋人施壓,讓洋人放棄逼迫慈禧歸政、扶植光緒皇帝的念頭,頂多也就是想借拳民來教訓教訓洋人而已。

所以,當時慈禧是沒有明說收編拳民的,也沒讓人對洋人下死手,為的便是不和洋人徹底鬧翻,將來好收場。

榮祿的武衛中軍拿著德國克虜伯廠生產的重炮“轟隆隆”地對著使館區的方向開炮,可實際上打的卻是使館後面的空地,這位榮中堂還給被困在使館裡的洋人們一車一車地送去瓜果蔬菜呢!

說實話當時京畿清兵不少,真要打起來,用慈禧自己的話說,區區一個使館區,哪有打不下來的道理?

慈禧嘴上說打,可心裡並不想打,這就造成了底下的人揣摩她的意思,然後也在敷衍了事,如聶士成那樣的即便戰死了也是白死,董福祥帶著甘軍打得也挺狠,可又有什麼用呢?老佛爺的心思他董福祥不懂。

慈禧錯就錯在已經宣戰了,卻還在吃力不討好地留有餘地,結果洋人一來,她自己反倒被嚇得逃出了京城。

慈禧和列強宣戰,張之洞、劉坤一等卻搞“東南互保”,誰對誰錯

再說張之洞、劉坤一、李鴻章等人撇開清政府擺臺唱“東南互保”的事,他們的行為更不能用對錯來評論了。

慈禧發瘋,他們有沒有必要陪著她一起瘋呢?

慈禧為害怕洋人來逼迫她歸政,所以才要對洋人宣戰,可是這對東南督撫來說實則沒有太大的影響。

不論慈禧歸不歸政,說白了那個時候也沒人能夠動得了張、劉等人的位置,原因便在於他們是真正握有實權的人。

自洋務運動興起以來,東南一帶已經成了“實業中心”,東南督撫們的利益直接和東南的穩定掛鉤,他們為什麼要賠慈禧冒險呢?

更何況,清軍之所以會輸給八國聯軍是輸在軍隊數量上嗎?並不是,是輸在了慈禧猶豫不決的態度上,是慈禧想打又不想打,或者說不敢打,否則的話有沒有東南督撫率軍勤王,京畿的清軍也能將使館裡拿幾百上千個洋人給摁在地上打,八國聯軍哪有攻入京城劃分佔領區的份?

慈禧和列強宣戰,張之洞、劉坤一等卻搞“東南互保”,誰對誰錯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東南督撫們沒有勤王,導致京師淪陷而洋人肆虐,百姓死難者不知凡幾。

這算是東南督撫們的對還是錯呢?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這“東南三督”真要入京的話,以他們的實力是很可能扭轉局勢的,乃至於改變慈禧的決定也不是不可以。

當然了,東南督撫們搞了“東南互保”之後確實保證了東南一帶的穩定,畢竟東南一帶是“實業中心”,也是經濟中心,真要亂了起來的話,別說清政府了,可能老百姓的生活也好不到哪裡去。

此外,因為東南督撫們沒有入京,京城裡掌權那幾位王爺不通洋務,不懂外交,以致於弄得京城烏煙瘴氣,慈禧狼狽而逃,也算是間接地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慈禧和列強宣戰,張之洞、劉坤一等卻搞“東南互保”,誰對誰錯

李鴻章奉命談判簽訂了條約之後,慈禧回到京城,怎麼對搞“東南互保”的東南督撫們的呢?不敢問罪,只能論功。

劉坤一加了太子太保銜,張之洞也加了太子少保銜。

李鴻章作為談判代表,為慈禧做好了善後工作,那就更有功了,倘若他沒有吐血而亡的話,官職爵位哪能少得了他李中堂?

袁世凱也接了李鴻章的班,坐上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位置呢!

所以說,張之洞、劉坤一等東南督撫們搞“東南互保”這事不可盡以對、錯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