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楊憲、汪廣洋、胡惟庸誰更適合做宰相,劉伯溫說完,三人慘死

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是一個十分具有爭議性的皇帝。他的身上表現出兩個極端,一個是作為小人物透過起義以及自己的不斷努力,成功逆襲為明朝開國皇帝的正面形象。另一個是認知具有侷限性,心狠手辣,在晚年大肆清掃功臣的負面形象。在洪武二年,朱元璋給劉伯溫出了一道難題: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三人哪個更適合當丞相?當劉伯溫對三人進行評價後,無一例外三人都遭遇了慘死的下場,這與劉伯溫的評價是否有關?

劉伯溫的意見

劉伯溫在朱元璋創業期間,充當左膀右臂的角色,立下了汗馬功勞。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對功臣進行賞賜,與想象中的不同,劉伯溫並沒得到很高的職位,只是一個三等的誠意伯。不過劉伯溫並不在意,他知道職權越大,越容易丟失性命。雖然劉伯溫只是一個誠意伯,在朝廷中的影響力還是挺大的,在以李善長、胡惟庸為首的淮西集團成立後,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就成了朱元璋用以制衡朝中權利的主要力量。可以說兩方勢力斗的越狠,朱元璋笑的越猖狂,威脅皇權的勢力對咬,對皇權的威脅就越小,朱元璋的皇位坐的就越穩。

楊憲、汪廣洋、胡惟庸誰更適合做宰相,劉伯溫說完,三人慘死

一天,朱元璋前來尋找劉伯溫,此時正值李善長因病退休,於是朱元璋向劉伯溫詢問關於宰相人選的問題。朱元璋先是發問:“楊憲咋樣。”顯然,這個人選比較敏感,因為劉伯溫和楊憲關係非常好,而老東家朱元璋又是個很多疑的存在。倘若說好,肯定會被認為有結黨營私的嫌疑,倘若說不好,那又對不起好友,表面和別人玩的好,背後卻給人穿小鞋。因此劉伯溫想了一下說道:“楊憲這個人有宰相之才,卻沒有宰相的氣量。”褒貶參半的發言,很官方,成功穩住了朱元璋。後來朱元璋又丟擲了個人選:“汪廣洋可以嗎?”汪廣洋是個中立人選,沒有站邊,自然不屬於浙東集團,所以劉伯溫也沒理由推薦一個不知道底子的人,於是就說:“他比楊憲還要淺薄。”言下之意就是汪廣洋還不如楊憲。朱元璋一聽自己說的人選前兩個都被淘汰了,於是直接放出大招,此人便是朱元璋很是中意的胡惟庸。

楊憲、汪廣洋、胡惟庸誰更適合做宰相,劉伯溫說完,三人慘死

劉伯溫聽到第三個人選時說:“這個人是個拉車的好牛,但只怕它力氣大了會把車架都頂爛。”雖然主觀上來說,劉伯溫是帶點私心的,但評價也確實比較中肯,於是劉伯溫順利通過了朱元璋的測試。但雞賊如朱元璋,臨了還不忘測試一下劉伯溫:“看來,能當我宰相的,只有先生你了。”聰明如劉伯溫,怎麼會聽不出這句話裡的試探,於是趕忙推脫說自己能力欠缺怕辜負皇恩,又說:“天下人才多的是,只要慢慢找,總會有的。”朱元璋聽完後,沒下結論,兩人也心照不宣,再沒提過此事,就像走個過場,敷衍且必要。

楊憲、汪廣洋、胡惟庸誰更適合做宰相,劉伯溫說完,三人慘死

朱元璋的決定

朱元璋在李善長的推薦下,選擇胡惟庸擔任宰相一職。至於李善長為何推薦胡惟庸,其實不難理解,胡惟庸是李善長的淮西集團的人,就算自己做不了丞相了,推薦自家人做,總歸是對自己有益的。朝堂之上,每個人都有私心,何況是重臣,走的每一步必然都是經過再三考量的。胡惟庸當上宰相後,將槍口對準了與自己有些過節且說過自己壞話的劉伯庸,一直找機會除掉劉伯溫。劉伯溫知道危險來臨,自然不會坐著等死,於是主動找朱元璋告老還鄉。結果被胡惟庸參了一本說劉伯溫在家有造反的意圖,這可把劉伯溫嚇得夠嗆,連忙從老家趕回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生活,免得讓朱元璋懷疑自己。老劉真的太不容易了,前半生陪老東家打江山,後半生還得戰戰兢兢地過日子,生怕老朱一個不高興就把自己滅了。劉伯溫在京城呆了一段時間後,病情加重,朱元璋開恩,讓劉伯溫回家養病。劉伯溫回家後不久,胡惟庸就帶著一些藥去看望劉伯溫,沒過多久,劉伯溫就去世了。後人常猜測是胡惟庸毒死了劉伯溫,雖然真相如何,我們已無從知曉,但一代功臣落得這樣的下場,確實令人心寒。

楊憲、汪廣洋、胡惟庸誰更適合做宰相,劉伯溫說完,三人慘死

三個人選的結局

劉伯溫去世後不久,朱元璋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清掃功臣的行動。早在洪武二年,擔任中書省執政的楊憲就被以“專決省事,罷黜舊吏,多用親信,殺侍御史劉炳,彈劾右丞相汪廣洋”的罪責給處死了。楊憲死後,擔任左丞相的胡惟庸與擔任右丞相的汪廣洋兩人繼續狼狽為奸,眼睛漸漸移到了頭頂上,根本不把朱元璋放在眼中。老朱怎麼可能受的了這樣的委屈,於是朱元璋開始對胡惟庸集團下手。此次受到牽連的人多達三萬餘人,其中包括汪廣洋與李善長一家七十多口人。在功臣與權臣基本上都被處決完後,朱元璋順便把沿襲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給廢除了,從此歷史上再沒有宰相,皇權更加至高無上,這或許才是朱元璋真正的目的。

三人為何慘死

很多人都猜測三人最後慘死與劉伯溫當時給的意見有關,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劉伯溫當時對三人都持了反對意見,其實從後來朱元璋清掃功臣的舉動來看,劉伯溫反對何嘗不是對三人的保護。當時李長善宰相做的好好的,突然退休,相權對皇權的威脅最大,再加上朱元璋多疑的性格。聰明人應該會猜朱元璋真正的目的是對宰相制度下手,所以無論誰做宰相,都得死。劉伯溫猜沒猜到不清楚,但他反對的態度無疑是在救楊憲等人。劉伯溫的意見其實並沒有給朱元璋的決定帶來什麼影響,朱元璋在詢問劉伯溫意見時很有可能已經下了決定,只不過走個過場而已,想聽聽劉伯溫的想法,劉伯溫說出三人的缺點時,朱元璋暗地裡應該是很開心的,因為抓住了把柄,日後想要除掉,就會容易很多。

楊憲、汪廣洋、胡惟庸誰更適合做宰相,劉伯溫說完,三人慘死

胡惟庸和汪廣洋擔任宰相無疑是傀儡是棋子,老朱在下一盤棋,等時機成熟就會滅掉所有棋子,達到廢除宰相制度,加強皇權的目的。事實也是如此,清掃功臣的舉動就是最好的證據。說到底楊憲等人為何慘死根本原因就是相權威脅到了皇權,朱元璋要滅掉相權,毀滅一個制度必定是要有人陪葬的,於是乎楊憲、汪廣洋、胡惟庸被提到的三個人選,甚至後來被滅的所有功臣和權臣都只不過是朱元璋用來陪葬宰相制度的陪葬品。

楊憲、汪廣洋、胡惟庸誰更適合做宰相,劉伯溫說完,三人慘死

不得不說,朱元璋是個狠角色,親手滅了陪自己打江山的功臣和權臣,又親手終結了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後人提到朱元璋的時候恐怕都會情不自禁地來一句: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