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元旦三天假不夠放?不要緊,元旦其實有好多個!

時間過得飛快,又到年底了。去年元旦時在朋友圈裡立下的flag,現在再看,臉疼嗎?

元旦三天假不夠放?不要緊,元旦其實有好多個!

反正也無心工作倒不如現在手握滑鼠,目視螢幕,腦袋放空,隨我思考這麼一個問題:都姓“元”,憑什麼元宵節是農曆正月十五,而元旦卻反而是公曆1月1日?

這裡面大有文章呀!

《易經》中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叫乾卦,元亨利貞。“元”,代表著一個事物的初始。就像“元兇”代表首犯、“元年”代表帝王繼位的第一年。

元旦三天假不夠放?不要緊,元旦其實有好多個!

以此類推,“元旦”應該是新年的第一天。

如果按照農曆計算,其實元旦就是春節!

且慢,打工人站出來第一個不同意,要是把元旦和春節合併,豈不是讓一年裡本不富裕的假期雪上加霜!

彆著急,咱們中國用過的歷法,又不止農曆一個,所以元旦也不只有一天啊!

1.古六歷

據史料記載,《黃帝歷》是我國最古老的歷法。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將《黃帝歷》改進形成《顓頊歷》,夏、殷商、週三朝和春秋魯國又以《顓頊歷》為基礎,根據本朝或本國的特點和需求,發展出了自己的歷法。

至此,黃帝、顓頊、夏、殷、周、魯六種曆法成為中國最早的推步歷——古四分曆,又稱“古六歷”。

元旦三天假不夠放?不要緊,元旦其實有好多個!

黃帝像示意圖

這幾種曆法雖然計算原理都是以太陽的執行規律記錄年份,以月亮的陰晴圓缺記錄月份,但對於哪一天是正月,即元月卻並不一致。

《尚書大傳》中對幾種曆法中的元月是這麼記載的,“夏以孟春月為正,殷以季冬月為正,周以仲冬月為正。”

這裡涉及到一個小知識,和兄弟有“伯、仲、叔、季”的排序類似,月份也有“孟、仲、季”之分。因此“孟春月”代表“春季的第一個月”,就是指農曆一月。

也就是說,農曆1月1日是夏朝的元旦,農曆12月1日是殷商的元旦,農曆11月1日是周朝的元旦!

元旦三天假不夠放?不要緊,元旦其實有好多個!

2.太初曆

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最終確定採用《顓頊歷》作為正統曆法,並規定“孟冬月”為元月,即農曆十月初一為元旦。

快抄作業,假期又多一天!

元旦三天假不夠放?不要緊,元旦其實有好多個!

這種曆法持續到漢朝初期。公元前104年,《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等人上書漢武帝劉徹,主張啟動曆法改革專案。

司馬遷牽頭給領導上了一份“專案意向書”。在意向書中闡述了修改立法的原因:正在使用的《顓頊歷》中十月初一為元月很不合理,並且計算出來的年月和實際上觀測的天象也不完全一致。

就比如按照《顓頊歷》推算,可能某一年的中秋節,千家萬戶都準備抬頭賞月,板凳也放好了,月餅水果也擺上了,抬頭一看,嚯,月食!這就是明顯的“曆紀壞廢”。

元旦三天假不夠放?不要緊,元旦其實有好多個!

農曆的每個月月中,應該是月亮最大最圓的時刻。而曆法上的細小偏差,就可能造成“中秋賞月食”的迷惑場面

為了讓領導能更快速地透過這個意向書,他們還不忘採用“拍馬屁”的策略,表示:領導你英明神武,堪稱堯舜轉世,開創新紀元順應天地。

漢武帝面不改色並馬上同意啟動這個專案。

他召集包括司馬遷、公孫卿等幾位朝中重臣成立“改歷特別行動組”。行動組進行了大量的計算,但由於時間緊、任務重且資料匱乏失敗了。

於是“改歷特別行動組”重新向漢武帝上奏,請求吸納更多的人才。

“不能為算,願募治歷者,更造密度,各自增減,以造漢《太初曆》。”——《漢書》班固

這次“改歷特別行動組”擴大成了20多人的隊伍,給出了17種(有說18種)曆法方案,經過多次演算,最終確定了後來真正推行的《太初曆》。

元旦三天假不夠放?不要緊,元旦其實有好多個!

傳聞這次小組的擴大及重組邊緣化了本次專案發起人之一的司馬遷,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改歷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這也不能怨他,換誰誰不氣……

《太初曆》確定了和夏曆一樣的元月,即現在的農曆1月1日為元旦,納入二十四節氣和閏月的概念,為後世的農業生產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雖然真正使用的時間不到兩百年,但後來基本上所有的歷法都是以它為基礎進一步最佳化並逐步演變成現代的農曆。

3.公曆

民國元年(即1912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曆作為國曆, 將公曆的1月1日改為 “元旦” ,把農曆的元旦即正月初一改稱 “春節” 。

新中國成立後也以公曆作為官方曆法,同時尊重農曆的節氣和習俗。目前我國七個法定節假日中,有四個是農曆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元旦反而是算公曆假日。

不過這都不要緊,別說小編沒提醒你,趕緊點選下方的“分享、收藏、點贊、在看”,提前去和你老闆爭取假期。

元旦三天假不夠放?不要緊,元旦其實有好多個!

要知道商朝、周朝和秦朝的元旦假,資本家們每次都是裝聾作啞,可從來都沒讓你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