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城市進化論,人類文明的另一種載體

城市進化論,人類文明的另一種載體

當人類馴化了第一批可養殖(種)的動植物,逐漸從狩獵社會進入到部落社會,生產也從採集轉變為耕種,生活區域從動植物豐富的山區遷移到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大河兩岸。在降水量不足的低地,人們不得不想辦法開挖溝渠,引水灌溉。

灌溉農業出現後,同樣面積的土地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社會出現剩餘的產品和勞動力,產生了第一批手工業者。金木水火土,沒事扔到一起見證奇蹟,發明了鍊金術、製陶術、編制術等……

以耕種為基礎的農業社會基本是靠天吃飯,自然希望風調雨順,雨在該來的時候來。可人類算老幾,大自然為何要卑躬屈膝?於是世界各地自發出現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巫師成了靈魂的工程師,建起一座人與神溝通的橋樑。

最開始巫師都是兼職的,畢竟部落不養閒人。但隨著生產力進步,巫師有了閒飯可吃,簡陋的聖祠變成恢弘的寺廟,巫師變成祭司。人口增多,組織結構日趨複雜,社會出現了文字、數學、制度和教育,祭司們也成為最早的一批權貴。部落遭遇戰爭威脅時,需要一個身強力壯、敢打敢拼的軍事首領。戰爭越頻繁,權力越集中,部落酋長成為國王或皇帝。

祭司們要麼與國王歃血為盟,要麼一決雌雄,反正天下為公逐漸演變為王權世襲的“家天下”。建設龐大的軍隊、建築宮殿、開設手工業作坊的費用,都化作稅收攤派給勞苦大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座座城鎮拔地而起。

城市的興起

英語和俄語“城鎮”一詞(town和gorod)原意都是“圍子”,漢字“國”意思之一也是城邑。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或部落聯盟之間,由於掠奪財富、宗教偏見和血族復仇的原因,彼此不斷進行戰爭。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防止敵對部落的侵襲,築城自守顯得非常必要了。城牆最早使用夯土或者土磚堆砌而成,外面再抹層黃泥作為裝飾和加固。依水而建,挖條護城河還能防衛。農村是熟人社會,城市則由陌生人構成。不同種族的世系、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技術傳統、不同的語言齊聚城市,相互融合。外來者、流浪漢、商人、逃亡者、奴隸,甚至是入侵之敵,在城市發展的每一階段上都有過特殊的貢獻。

城市進化論,人類文明的另一種載體

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在東方修建了長城,羅馬人則在西方鋪設了四通八達的道路。羅馬通常不在征服的地方常駐佔領軍,而是採取有事迅速由基地派兵。一條條羅馬大道穿過城市的中央,不僅便於羅馬軍隊調動,而且方便城市的居民出行。北至嚴寒的北海,南至酷熱的撒哈拉沙漠,西至大西洋,東至幼發拉底河,再從英國至敘利亞,從德國、巴爾幹至埃及,延伸到了羅馬帝國的每個角落。就有了“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諺語。

中國王朝連綿不絕,等級制度森嚴,都城就分宮城、皇城、外郭。漢長安城規模甚是宏大,以秦咸陽興樂宮為基礎建造,後漢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宮。如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產力,又不威脅皇宮和官府的安全呢?漢代選擇的是先規劃城市形狀,然後由商賈居民自行選擇居住地。市場和娛樂設施與民居混雜形成一個個小型社群服務點。通向城門的8條主幹道當即是“八街”,這些大街都分成3股道,用排水溝分隔開來。中間的是皇帝專用的馳道,即便是太子也不能使用。街道都是土路,無路面,排水溝通至城門,有磚石砌築的涵洞,以排洩雨水。

城市進化論,人類文明的另一種載體

隋文帝楊堅奪得北周政權後,仍用漢長安舊址,但漢城屢為戰場,凋零殘破,再加上地下水有鹽鹼,不宜飲用,所以在舊城東南龍首山南面選了一塊“川原秀麗,丼物滋阜”的地方建造新都。大興城把官府集中於皇城中,與居民市場分開。城內道路寬而直,宮城與皇城間的橫街寬200m,皇城前直街寬150m,其他街道最窄的也有25m。全城形成規整的棋盤式佈局。隋大興城內佛寺很多。城東南角原有曲江,地形複雜,宇文愷認為不便作居住裡坊,改作芙蓉園,圍入城內。古代王朝都城裡的國家祭祀主要有兩個建築,一個是祭祀君王祖先的處所,即宗廟(太廟);另外,作為一個農業國家,要以土地(社)和農業(稷)為代表建造社稷壇,以作祭祀國家之所。這跟儒家經典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城市進化論,人類文明的另一種載體

吃喝玩樂

自從有了城市開始,分散在鄉村的人口不斷匯聚到城市中,消耗的糧食便會逐漸超過城市附近土地所能提供的供給量,這便需要從別處運糧食,剛開始畜力基本可以解決。但隨著人類城市的進一步繁榮,人們在畜力運輸之外,不惜耗費大量民力修建運河。

中國曆朝歷代都有過開鑿運河的記錄,隋煬帝極為大膽的想透過聯通前朝開鑿的各條運河,徹底打通兩京與江南,北方與兩京之間的漕運,於是便有了造福後世千年的隋唐大運河。如果說秦始皇一統天下,確立了政治上的大一統的思想,那麼隋煬帝則透過修建大運河,則是從經濟上將整個國家連線為一個整體。

城市進化論,人類文明的另一種載體

自從人類社會出現商品交換,便產生貿易需求,進行交易的特殊場所叫市。市一開始並未設在城內,而是置於村外道旁或井邊,由於商品經濟的不斷髮展,交換的擴大和需要,才在人口比較集中的城內設市。裡坊是馬背民族進入中原需要定居,政府出面把造好的住宅平均分給戶籍居民。坊市制始於北魏,盛於隋唐,亡於北宋。宋太祖一道敕令,晚上取消宵禁,夜市就開放了。北宋京城的市場就不再是固定的兩個東市、西市,而是商業街了。

城市進化論,人類文明的另一種載體

九門提督

一般來說,內城叫城,外城叫郭。內城自然是保衛君主的,而外郭則用於抵禦外敵入侵,分隔君主與臣民百姓也有君主獨尊的意思。中國最初沒有什麼中軸線,到了曹魏時期才有的宮殿大都是坐北朝南的房子,為什麼呢?冬天冷風從北面刮過來,陽光、採光最好的是朝南的。到了東漢以後可能演化為風水觀,現在叫建築環境學。

中軸線不是一條主要的交通線,它是代表坐北朝南、面南而王的理念。有城自然就有城門,駐京武官叫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又叫“九門提督”。管轄範圍,包括北京內城9座城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以及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9座城門,分別是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各有各的功能和用途。

城市進化論,人類文明的另一種載體

正陽門是北京內城的正門,位於正南方,代表著朝廷的“臉面”。外國使臣前來覲見皇帝,必須從正陽門進出。正陽門的箭樓正中開著一道大門,專走龍車鳳輦。皇帝去天壇祭祀和去先農壇耕地,都是從這道城門經過。普通人不允許走正陽門,走錯了輕則發配邊疆,重則掉腦袋。

崇文門設定了一道稅關往來客商從外城的左安門進來後,直接到崇文門上稅。清朝時期,北京內城禁止燒鍋釀酒,所有酒類都必須從崇文門經過,因此也叫“酒門”。

城市進化論,人類文明的另一種載體

朝陽門位於北京內城的東面。當年,從江南運來的漕糧,到達通州後,經過通惠河、護城河,再用糧車拉入朝陽門,存放到附近的祿米倉、海運倉、北新倉等大型糧倉裡,故也叫“糧門”。

東直門是土木建築材料進入京城的大門,走運輸建材之車和和老百姓的獨輪車、板車。東直門附近,是北京內城的“貧民區”,這一帶小攤小販雲集,比較熱鬧。

德勝門位於北京內城的北面,走的是兵車。古代出兵打仗,必然會從德勝門出發,寄寓於“德勝”二字。當年,明成祖朱棣5次率部北伐,清朝康熙皇帝3次御駕親征,乾隆皇帝發兵平定大小和卓之亂,都是從德勝門出兵。

安定門本來是征戰得勝收兵之門。不過,在清朝時期,安定門是城門垃圾、糞便外運時經過的地方,走得更多的是糞車,堆積在安定門外一個糞場,再分賣到城外的農村,作肥料。故也叫“糞門”。

城市進化論,人類文明的另一種載體

西直門位於北京內城的西邊,是外地通往京畿的重要通道。北京城裡地下水含鹼度高,水質較硬,喝起來又苦又澀。明朝、清朝時期,皇宮內使用的飲用水,一律從玉泉山上拉下來。每天凌晨,大隊水車從內城出發,經過西直門去玉泉山取水,回來時依然走西直門。西直門因此被稱為“水門”。

阜成門位於北京內城的西邊,與朝陽門遙遙相對。出阜成門,可通往京西地區。明朝、清朝時期,京西地區的門頭溝盛產煤炭。由於北京內城的居民做飯和取暖都離不開煤炭,運送煤炭的煤車,由此阜成門被稱為“煤門”。

宣武門位於北京內城南部。在宣武門外面,是著名的菜市口刑場。每當處決犯人時,運送犯人的囚車就會透過宣武門,門洞上刻著三個大字,叫“後悔遲”。於是,宣武門又被稱為“死門”。

城市進化論,人類文明的另一種載體

城鄉的遷徙

經濟的發展,商業和自由貿易的推進,促使城市性質由政治、軍事中心向工商業中心轉化,市民階級政治意識的增強使統治者的城市發展主導地位由市民所取代。中世紀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開放的商品經濟決定了自由的街區模式。工業革命之後,棋盤格式街區規劃開始出現。

當代中國,城市的崛起與農村的消逝同步進行。去農村,眼裡所看到的全是老人和小孩,稍為年輕的勞動力全部流入了城市,外出學習學成的知識青年同樣也留在了城市,過去三十年的發展把中國鄉村逐步變成空心村!

城市進化論,人類文明的另一種載體

城市核心城除了高聳入雲的鋼筋混凝土的樓盤外,睛天裡看不到藍天白雲,春天裡看不到綠樹花葉,當經濟外溢,資訊化與城市資源的差異越來越小,都市有錢人就會選擇到市郊居住,市郊農村就會出現鄉村城市群,即所謂的“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

城市進化論,人類文明的另一種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