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他的後人流落韓國367年,回中國續寫族譜,稱:我們的根在河北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北宋思想家李覯的詞文,正反映出思鄉心切的遊子無法回鄉的苦惱。

而流落海外的田好謙,也在367年前望著故鄉的方向發出陣陣嘆息,他直至去世時也沒能回鄉。但在他過世幾百年之後,他的後人們終於將他的名字寫在了田氏家族的族譜上。這一刻,田好謙在九泉之下也得到了些許安慰吧。

他的後人流落韓國367年,回中國續寫族譜,稱:我們的根在河北

田好謙的回鄉認祖之路,還要從1637年說起。

田好謙是廣平府風正鄉人,那裡就是如今的河北邯鄲。1610年出生的田好謙,在家中接受著良好的教育。他的祖父、父親和叔伯都有要職加身,在朝廷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田好謙的家教十分嚴格,他也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為一名能文能武、秀逸俊朗的青年,還考上了秀才。

但田好謙放棄了進朝為官之路,他對經商一事更有興趣。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做起了商人,且在不久後將自己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田好謙售賣的商品也一度遠銷國外。

他的後人流落韓國367年,回中國續寫族譜,稱:我們的根在河北

好景不長,田好謙在去外地催賬時意外被高麗的軍隊所俘,最後跟著軍隊跨過了鴨綠江,來到了高麗的一個小島上。

當時還有許多國人像田好謙一樣被迫抓到了高麗。到了高麗後,士兵們將他們關在黑暗的房子裡,幾日不給食物,就算給吃的也是將食物扔在地上。同行的人餓得不行,只得撿起地上的食物塞進嘴裡。但田好謙從不撿地上的食物吃。別人問他,他則說:“我中華乃禮儀之邦,寧死不能失節,怎能為小失大?”

談吐不俗的田好謙很快引起了軍中士兵的注意。他們將田好謙的事講述給將軍具公聽,具公不久後召見了田好謙。具公見田好謙儀表不凡,雖身處囹圄卻在舉手投足之間盡顯風度,很是賞識他,便有意將他收入自己麾下。

然而田好謙回絕了具公,他自認為身為大明國之人,是不能背叛國家為高麗(後來的韓國)做事的。但具公不忍錯失人才,便邀請他入住將軍府,成為了具公的門客。

他的後人流落韓國367年,回中國續寫族譜,稱:我們的根在河北

田好謙也不願白白享受具公提供的優厚條件,他幫助具公立下了平叛的功勞,並由具公舉薦在朝中擔任哨官一職。其後,田好謙靠自己的學識和膽魄一路高升,最終成為了一名將軍。

後來,田好謙在高麗結識了妻子,並與妻子生育了四個兒子。遠在異國的他聽說大明王朝不復存在,被清朝取而代之了。要照顧妻兒的田好謙此時也不便回鄉,他就整日望著家鄉的方向傾訴自己的思念。

田好謙始終沒忘自己身為中國人的身份,他教導兒子們認漢字、說漢語,並多次告訴孩子們: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根在廣平府風正村,有朝一日我們定要回鄉認祖。

他的後人流落韓國367年,回中國續寫族譜,稱:我們的根在河北

田好謙每年還帶著孩子們過家鄉的各種節日,將家鄉的故事講給家人聽。

孩子們漸漸長大,他們也深知父親對家鄉的思念,便根據父親的描述在郊外為他建造了一個“風正村”。

初進這個“風正村”的田好謙熱淚縱橫,他看著眼前熟悉的一切,心中湧起對故土的思念。然而此時的田好謙已年老,他再也經受不住海上的風浪了,他便日日住在這個“風正村”中,藉此回味在故鄉的美好生活。

此時,在中國的風正村裡,田好謙的家人也因四處尋他無果而倍感悲傷,他的母親還為此哭瞎了雙眼。

1687年,田好謙帶著對故鄉的思念和遺憾去世了。但他回鄉認祖的信念卻在兒孫中傳承了下來。

1706年,田好謙的兒子田會一藉著出使清朝的機會踏上了故土。他將父親的畫像、尋親書信和流落海外的後代名單交給了一個名叫田思齊的舉人。此人也是風正村人。

他的後人流落韓國367年,回中國續寫族譜,稱:我們的根在河北

田思齊帶著這些信件回到了風正村,找到了田好謙的親人。當他們得知田好謙已在海外娶妻生子時,心中的擔憂才放下了。親人們在田氏祠堂中為他設了靈位,並將他的畫像掛在祠堂,其子孫的名字也被寫入了族譜,彌補了田好謙未埋入故土的遺憾。

但由於田會一因公事匆忙返回高麗,他最終未能代替父親見親人一面。

知曉家中地址後,田好謙的子孫每年都會往家鄉寄信。

他們也銘記著父親的遺訓,每年都過家鄉的傳統節日。

他的後人流落韓國367年,回中國續寫族譜,稱:我們的根在河北

數百年來,由於中國和高麗國內多發戰事,身處異國的田氏後人沒能回到家鄉和族人團聚。但他們不願斷了彼此的聯絡,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靠著信件訴說思念。有時信件在路上遺失了,久久未得到回覆的他們會再寫一封,直到收到故鄉親人的回信。

2004年,身處兩國的田氏族人終於迎來了見面的機會。在現代化通訊的快速發展下,田好謙的19世孫、韓國高麗海運株式會社總裁田文埈給家鄉的親人打去了電話。電話接通後,兩邊的族人都興奮不已,他們終於聽到了親人的聲音!

不久後,遠在韓國的田氏族人們也回到了故土,和風正村的親人們見面了。

時隔367年,他們終於回到中國祭拜了自己的祖先,並在族譜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後人流落韓國367年,回中國續寫族譜,稱:我們的根在河北

田氏家族的後人們歷經滄桑,多數已不會說漢語,但他們過世後的墓碑上仍用中、韓兩種語言刻著“廣平府田氏”的字樣。他們用這種方式,講述著家族的起源。

直至今日,活動於韓國各界的田氏族人有約兩百餘人。他們始終和中國的田氏族人們保持著密切聯絡,年年回鄉祭祖、拜訪親友。即使身在遠方,田氏後人們始終銘記自己的根在中國,他們也和風正村的親友們帶動了我國的經貿往來,還形成了“中韓田氏經濟共同體”。

回想367年前,田好謙被迫遠離家鄉,而今日,兩岸的田氏族人終於完成了他迴歸親族血緣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