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王者之師的強悍

2000多年前,秦人的軍隊將中華文明推進到一個史無前例的轉折點上。然而,在史學家司馬遷的筆下,秦軍摧城拔地,殺人如麻。秦軍這支令人生畏的軍隊。果真是依靠殘暴和野蠻統一了中國嗎?1974年的在秦始皇兵馬俑坑中發現了大量的兵器。對這些兵器的研究,讓人們逐漸看到了秦軍鮮為人知的一面,司馬遷未曾記錄的那一面。在河南省的西平縣,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大量古人鍊鐵的遺蹟。2000多年前這一代是韓國的冶鐵中心,鐵器的生產在當時已經有一定規模。在合肥一線出土了一把燕國鐵劍。鋒刃部分已經達到了今天高碳缸的硬度。春秋戰國的幾百年間,青銅正在慢慢退出歷史,鐵正在開啟一個新的時代。令人費解的是,處於同一時期的秦人似乎沒有跟上時代。兵馬俑坑中出土的4萬件兵器,幾乎全由青銅鑄成。難道用武力統一了中國的秦軍是一支裝備落後的軍隊嗎?

王者之師的強悍

出土大量兵器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了一次著名的謀殺事件,在秦統一中國前一年。強悍的秦軍人正準備消滅燕國的時候,一個叫荊軻的使者帶著燕國的地圖來到秦國。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獻圖投降是假,刺殺秦始皇是荊軻真正的目的。史記上這樣描述,刺客荊軻手持匕首,繞柱奔逃的秦始皇拔劍還擊三次,拔劍而劍竟然不出。司馬遷解釋說,秦始皇的佩劍太長了,所以不能及時拔出來。

王者之師的強悍

荊軻刺秦王壁畫

王者之師的強悍

荊軻刺秦王匕首

青銅劍一般都是短線的,他無法做長的原因是因為青銅材料容易折斷。春秋戰國時期最負盛名的越王勾踐劍全長不過55。6釐米。青銅劍普遍寬而短的是60釐米,似乎是青銅劍的極限。這種長度的佩劍隨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皇怎麼可能因為劍太長而拔不出來呢?對於司馬遷的這個一個解釋,歷史學家一直很困惑。

王者之師的強悍

越王勾踐劍

1974年,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銅劍。令專家吃驚的是,這把劍的長度竟然超過了91釐米。秦人能夠製造如此之長的青銅劍。可以推測當年秦始皇佩戴的很可能就是這種加長的青銅劍。在刺客緊逼的奔跑當中,要拔出將近一米的長劍確實不容易。司馬遷記載,在一個宮廷醫生的提醒下,秦始皇握住晃動不已的劍鞘,最終才發出了佩劍。

王者之師的強悍

王者之師的強悍

鐵劍

專家很迷惑。秦人將劍加長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19世紀英國古兵器學者理查伯頓認為,在短兵器格鬥中,刺比砍更有優勢。因為他更逼近對手。古羅馬軍團在血戰中總結出一條規律。以相同的力量,刺比坎更致命,賜死砍傷。比對手的正常出大約30釐米的琴鍵,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這很可能是劍加長的主要原因。但是這畢竟是青銅劍,秦人用什麼方法讓長劍不易折斷呢?

在青銅時代中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里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對秦劍作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他的銅錫配比讓青銅件的硬度和韌性結合的恰到好處。秦劍是青銅建鑄造工藝的頂峰。它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攻擊效能也因此大大增加,司馬遷記載。秦始皇只一擊,就使荊軻倒地不起,燕國也隨後滅亡。

2000多年前,在消滅了中原六國之後,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就成了秦軍主要的對手。在秦軍進行統一戰爭的時候,匈奴騎兵趁機南下,侵佔了黃河以南大面積的土地。在帝國的都城咸陽,如何對付彪悍的匈奴騎兵,就擺到了秦始皇面前。

王者之師的強悍

秦弩

當匈奴騎手高速衝鋒的時候,傳統的步兵很難抵擋。從歷史記錄來看,一種叫弩的遠射兵器很可能在秦軍擊潰匈奴的戰鬥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在兵馬俑坑,由於時間太過久遠,弩的木質部分已經腐爛。但完整的遺蹟仍然可以復原當初的秦弩。據此復原的秦弩有著驚人的力量。與弓不同,秦弩必須用腳蹬,藉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線。專家估計這種秦弩的射程應該能夠達到300米,有效射殺距離在150米之內。秦弩的殺傷力遠遠高於當時任何一種弓。在弩腐爛後留下的痕跡中,考古人員發現了青銅製作的小機械。

王者之師的強悍

秦弩小機械

這一些小小的青銅構件,就是弩用來發射的板機。他設計得非常精巧,令人不解的是,秦人為什麼不把他做得更簡單一些呢?假設一種最簡單的方案製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射手完全靠手指的力量把累得很緊的弓弦推出鉤牙,這就要用很大的力氣。在激發瞬間,弩肯定會抖動。今天的射擊訓練,激發瞬間,連呼吸調整不好都可能影響射箭的準確性。秦軍的弩箭透過一套靈巧的機械傳遞,讓鉤牙在放箭瞬間突然下沉。摳動板機變得異常輕巧,這恰恰是弩對弓的優勢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氣,時間越長越難控制瞄準的穩定。弩機在上弦時,可以自動的把板機重新調整到激發的位置,這是他另一個不可思議的功能。可以推想在與匈奴騎兵廝殺的戰場上,秦軍弩兵射擊的情形。當瞄準遠處的目標時,射手參照弩機上的望山,估算弩抬高的角度。弩箭沿拋物線軌跡就可以準確命中敵人。望山很可能是步兵武器最原始的瞄準系統。在兵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銅兵器是箭頭。由於在坑中沒有發現弓,考古人員認為這些青銅箭頭都是為弩配備的。戰國時代箭頭的種類繁多,這些箭頭上的倒刺和血槽讓人感到陣陣殺氣。而在兵馬俑坑中發現的箭頭,幾乎都是三稜形的。秦軍為什麼單單選擇了這種三稜箭頭呢?三稜箭頭擁有三個鋒利的稜角。在擊中目標的瞬間,弩的鋒刃就會形成切割力,箭頭就能夠穿透鎧甲,直達人體。帶翼箭頭有兇狠的倒刺,但翼面容易受風的影響,使箭頭偏離目標。秦軍的這種三稜箭頭取消了翼面,應該使射擊更加精準。專家對這些箭頭進行了仔細的分析。當檢測資料最終擺到桌面上的時候,研究人員確實感到難以置信,檢驗了九百多個數據,結果發現那個箭頭他的三個稜幾乎等長完全一樣。最小的誤差達到。02毫米。達到這麼高的精確度,不得了,檢測結果發現,箭頭的三個弧面幾乎完全相同。這是一種接近完美的流線性箭頭。這種箭頭的輪廓線跟子彈的外形幾乎一樣,子彈的外形是為了減低飛行過程中的空氣阻力。我們有理由的推測,秦人設計這種三稜形箭頭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秦人憑經驗接近了現代空氣動力學的規律,這種古老的箭頭是早期飛行器當中的範本。

他和今天的子彈一脈相承,秦弩連同他的配備的弩箭。在那個時代很可能是技術含量最高的武器,它使秦軍的攻擊力大為加強。公元前214年,秦軍發動了針對匈奴騎兵的全面戰爭。僅僅一年的時間,30萬匈奴騎兵就被徹底擊潰。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迴歸秦國。秦軍之所以能夠取勝,弩的作用至關重要。可以設想,在匈奴騎兵還沒有衝到眼前時,強勁的秦弩就密集準確的擊中戰馬和騎手。恥辱的秦騎兵射擊的準確程度是匈奴人的弓無法相比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擋不住弩箭強大的穿透力。

王者之師的強悍

秦箭頭

在兵馬俑坑中發現了三稜箭頭,有4萬多隻,但他們都製作的極其規整。箭頭底邊寬度的平均誤差只有正負。83毫米。北京理工大學的冶金專家對秦軍箭頭做了分析。結果發現,他們的金屬配比基本相同,數以萬計的箭頭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術標準鑄造出來的。這就是說,不論在北方草原,還是在南方叢林的各個戰場。秦軍射向對手的所有箭頭都具有同樣的作戰質量。難道地處秦國各地的兵器作坊都在有意識的甚至是強制性的按照某個固定的技術標準生產兵器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秦人就遠遠的超越了自己的時代。

標準化是現代工業的基礎。標準化生產是不同的供應商生產的零部件可以組裝在一起,也使大規模的生產成為可能。在2000年前農業文明剛剛開始成熟的時代。假如秦人真的有過標準化的兵器生產,他們的目的又是什麼呢?秦軍使用的弩機由於製作的十分標準。它的部件應該是可以互換的。在戰場上,秦軍士兵可以把損壞的弩中仍舊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裝使用。秦軍的其他兵器雖然也可以互換。但對於大多數古代兵器來說,互換性要求的精確度並不很高。專家推測秦人的標準化應該還有更重要的目的,兵馬俑坑中發現了各種兵器,在戰場上應該有優異的表現。很可能是在秦軍從幾百年的戰爭實踐中優選出來的。專家推測秦人很可能將優選兵器的技術標準固定,國家在透過法令將這些技術標準發放到所有的兵工廠。

儘管按今天的工業標準看,這些兵器的標準化仍舊是比較粗糙和初步的。但是在2000多年前,秦人執著於統一標準。肯定是為了保證所有秦軍戰士使用的都是當時最優秀的兵器。秦軍的兵器製作的相當精緻,在青銅件上有三條90多釐米長的稜線。將細長的箭身分成八個面手工,要完成這樣的表面加工有很大的難度。箭頭上三個流線型的表面也完全對稱,讓專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的工匠製造出這樣的兵器是怎麼可能的,但實際情況是兵馬俑坑中幾萬件兵器幾乎都是同樣的質量。根據司馬遷的記載,秦軍的數量超過了一百萬。不僅如此,這支軍隊高度專業化,裝備極其複雜的武器系統。在差不多同一時期的歐洲,亞歷山大的軍隊是5萬人左右。最為強盛時的羅馬軍團也不過幾10萬人。為一支100萬的軍隊提供兵器是一個可怕的任務。在十年統一戰爭的歲月裡,秦國的兵器作坊肯定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方。他們必須開足馬力,日以繼夜。問題在於,怎樣才能既保證標準,又大批次生產呢?

要讓成千上萬件兵器達到同一個標準也是不可能的。考古學界很多人有這樣的一種認識,認為在秦漢時代已經有某種簡單的技術,或許機械的使用使秦人能夠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進行大批次的生產。然而,沒有考古證據,對研究人員來說,秦人的軍工廠仍舊是迷一般的地方。

在兵馬俑坑中的兵器上面刻著一些文字。這些文字和是今天的漢字很相像。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一個人是宰相呂不韋。呂氏春秋是是秦國最重要的一本歷史文獻。他的編撰者是呂不韋,呂不韋是當時秦國的丞相,相當於今天的國家總理。呂氏春秋上記載“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製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對於歷史學家來說,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國軍事工業的管理機密。呂不韋作為內閣總理是兵器生產的最高監管人。他的下面是公司,就是各兵工廠的廠長,在廠長的下邊是類似車間主任,再下邊就是親手製作的弓匠。

專家由此推斷秦國的軍工管理制度分為四級。從公司到一個個工匠,層層負責。任何一個質量問題都可以透過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責任人。我們已經無法知道管理的細節,但秦國的法律對失職者的懲罰是非常嚴酷的。這就是“物勒工名”的用意。秦國眾多的兵工廠能夠按照統一的標準,大批次的製作高質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級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證。當世界大部分地方仍然被蠻荒和矇昧包圍的時候,秦人就以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智慧。創造出了那個時代最強大的兵器製造業。現在我們可以來回答最初的那個問題了。在秦的時代,人們還不能像處理青銅一樣熟練的用鐵。所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仍舊是青銅鑄就的。

2000多年前,秦人將青銅的效能發展到了極致。在波瀾壯闊的統一戰爭中,這些青銅兵器曾經發揮了巨大的威力。然而,強大的秦軍究竟是如何作戰的呢?這支從遠古走來的軍團,還有更多的未解之謎,激發著人們的好奇心。公元前262年,秦軍攻陷了大片韓國領土。韓國地方長官不但不降,反而將土地送給了趙國,戰火在秦趙兩國之間就此被點燃。在趙國一個叫長平的地方,兩岸國集結了100多萬人的軍隊,一場大戰即將爆發,我們下期繼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