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白居易給楊玉環一個紅顏見白首的人生結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起主導作用,決定著政治體制,同時也塑造了穩定的社會倫理形態。但它有兩大反人類文明的弊端,一是嚴酷的等級制度,一是對女性的嚴重歧視。

白居易給楊玉環一個紅顏見白首的人生結局

從人類歷史看,雖然世界各民族都經歷過對女性的歧視,但中國尤其嚴重,中國的女性不但承受著因社會分工所帶來的生理性歧視,還要承受著儒家文化的精神摧殘,以致形成了病態的歷史觀。一個王朝的衰與亡,往往要女人來背黑鍋。如妲己、褒姒、西施、鄭袖、趙飛燕、楊玉環……等等。作為女性,她們是美麗的象徵,作為社會性,在男權世界中她們又是悲劇的承擔者。

白居易給楊玉環一個紅顏見白首的人生結局

自古紅顏多薄命,因她們天生麗質,往往成為強權者們違反天理人倫而追逐的獵物,如楊玉環最具傳奇。

楊玉環本是唐玄宗的兒媳,因他垂涎她的美顏,用下作無恥的手段從他兒子的手中奪去,供自己淫樂,以致造成了安史之亂,不得不倉惶敗走成都。行至咸陽的馬嵬坡時,由於官兵痛恨唐玄宗的荒淫無度所造成的安史之亂,慣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禮教,只能遷怒於楊玉環紅顏禍水,於是實行兵諫,逼迫唐玄宗殺掉楊玉環。唐玄宗迫於壓力只能賜縊而死,草草埋了了事。

白居易給楊玉環一個紅顏見白首的人生結局

平亂後,唐玄宗又行至馬嵬坡時,決定重新安葬楊玉環,當扒開墓時,墳墓是空的,於是楊玉環的去向成了歷史懸案,成了以後史家們至今爭論的話題,其中上世紀以俞平伯為代表的最有趣。他認為,楊玉環的去向,其實幾十年後白居易在其那首著名的《長恨歌》中給出答案。《長恨歌》實際上是白居易用一種曲折的筆法向讀者講述的一個令人驚訝而又欣慰的秘密:楊貴妃並沒有死,而是逃亡出走了。

《長恨歌》中的一些詩句就很明確傳達了楊玉環沒死的資訊。

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叛亂平息後,君王重返長安,路過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馬嵬坡下荒涼的孤冢中,已不見了貴妃的屍體。君臣相顧淚溼衣衫,東望京都心很是傷悲,信馬由韁回到長安。

白居易給楊玉環一個紅顏見白首的人生結局

很顯然,楊玉環的墳墓是空墳,當時跟隨唐玄宗的所有群臣都是看到的,也自然就成了見證人。時隔幾十年後,白居易肯定是聽到那些大臣們傳下來的目擊現場。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 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白居易給楊玉環一個紅顏見白首的人生結局

古人認為,若男女兩人在世時感情深重,死後應該以魂魄形式給還在世的一方託個夢。然而楊玉環已死去這麼多年,唐玄宗連夢都夢不到她,這就意味著有兩種可能,一是楊玉環對唐玄宗沒有真感情,二是楊玉環根本就沒有死,而是還活著。

唐玄宗正疑惑的時候,長安來了一位很有道行的道士,能用法術招來死去的人的魂魄,這位道士被玄宗的誠心感動,表示願意將楊貴妃的靈魂招來。道士做了半天法,結果天堂地府都找不到楊貴妃的魂魄。

詩歌全篇以充分的證據,證明了唐玄宗和楊玉環的愛情可以說是纏綿悱惻、蕩氣迴腸,情意深重是無疑的了。既然屍體和魂魄都找不到,這就說明楊玉環並沒有死,而是仍舊活在人間。這就使人疑惑,楊玉環既然沒有死去,那麼她去哪兒呢?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白居易給楊玉環一個紅顏見白首的人生結局

詩中說到海上有座有著玲瓏樓閣的仙山,那裡有很多神仙似的女子,其中有一個叫太真的女子,那般花容月貌的美麗似是楊玉環。

詩中說的仙山似是當時的日本,日本當時唐化現象很普遍而且一直影響至今,據有關研究認為,現在日本人的發音是保留唐音的特點,尤其日本的傳統建築,基本都是唐式建築的特點。

詩中描寫的那位叫太真的女子是誰呢?《新唐書·睿宗玄宗紀》的記載:十月甲子,幸溫泉宮。以壽王妃楊氏為道士,號太真。這楊氏,就是楊玉環。“太真”是她做道姑時的道號,後立太真為貴妃。

白居易給楊玉環一個紅顏見白首的人生結局

當然,這種推測無論是對是錯,歷史上的美人們為後人留下了文學藝術創作的素材和美學元素,但美人在男權社會中命運多舛,往往會成為各種勢利鬥爭的犧牲品。不管楊玉環的命運如何,畢竟白居易用纏綿悱惻的詩句,給了楊玉環一個紅顏見白頭的人生結局。

白居易給楊玉環一個紅顏見白首的人生結局

“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這也許是許多人惜香憐玉的心境吧。

白居易給楊玉環一個紅顏見白首的人生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