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千古一帝,秦始皇陵為何至今迷霧重重,我們還有機會一探究竟嗎?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李白在《古風·其三》中盛讚秦始皇的英明神武,為他清掃六國、統一天下的氣魄傾倒。而明朝思想家李贄也同樣稱讚秦始皇為“千古一帝”,認為歷史上再沒有能與其相提並論的君王。

千古一帝,秦始皇陵為何至今迷霧重重,我們還有機會一探究竟嗎?

有關於秦始皇的殘暴或者氣魄,至今也沒有誰能說服誰。秦始皇陵之中究竟藏有什麼樣的秘密,人們是否還有機會一探究竟?

即便是科學技術發展到如今的高度,考古學家對於秦始皇陵的挖掘工作依舊停留在外圍部分。

清人徐松曾透過對《永樂大典》記載的分析表示,秦始皇陵早在宋朝年間就被盜取。可事實上,鑽探資料顯示,秦始皇陵外圍僅僅只有兩個直徑一米、深九米的坑洞。連外圍都沒有達到,又怎麼可能真正地深入內部盜取秦始皇陵。

而想要窺探秦始皇陵之中的奧秘,就必須要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才行。

千古一帝,秦始皇陵為何至今迷霧重重,我們還有機會一探究竟嗎?

首先是

秦始皇陵之中的機關

,看過有關盜墓題材小說的人就知道,只要是生前有一定權勢的人,那麼他的墓穴必然會有一定的機關存在。這不僅是為了保護自己墓穴之中的財物,更是為了防止死後受到外人的打擾。而秦始皇作為歷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帝王,其陵墓中存在的機關必然是遠超常人想象的。

所以考古學家們想要探究秦始皇陵的奧秘,自然要解決對應的機關才行。

其次就是秦始皇陵外圍的水銀

。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很多人在首次聽說這件事情的時候,都認為這樣的說法有誇大嫌疑。可事實上,考古學家們透過對陵墓周圍的土樣檢測分析,發現秦始皇陵中竟然存在大量的

汞元素

千古一帝,秦始皇陵為何至今迷霧重重,我們還有機會一探究竟嗎?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即便秦始皇陵無法讓水銀做到百川江河大海的程度,也絕對不是輕易能夠突破的。

如果無法將水銀妥善處理,那麼挖掘工作必然會受到極大程度的影響。不僅如此,在挖掘過程中一旦出現任何意外,導致水銀元素向內腐蝕掉相關的陪葬品,那就真的是得不償失了。到了那個時候,就算能完成挖掘工作,其實也沒有多大意義。

除去這兩個難點之外,還有就是秦始皇陵的保護工作究竟如何進行。

要知道考古和盜墓最關鍵的區別就在於,考古主要是學術研究,在保證墓穴不被破壞的前提下完成挖掘工作;而盜墓則僅僅只是為了盜取前人的財物,至於墓穴是否會破壞,盜墓賊人自然不會太過關心。

所以考古學家在開始挖掘工作的時候,就要想好怎樣保護出土的陪葬品。

千古一帝,秦始皇陵為何至今迷霧重重,我們還有機會一探究竟嗎?

在兵馬俑剛出土的時候,其實每一個兵馬俑都是有顏色的,可由於出土技術的限制以及考古學家的疏忽,

最終導致這些顏料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以後,色彩全部消失。

不過這件事情也不能全怪考古學家,誰也沒有想到,兩千多年前的文物,竟然能保持顏色不變。

不過最令人震驚的是,當考古學家將倖存的一些顏料拿去化驗之後,竟然從中發現了

“矽酸銅鋇”

這種物質。很多人對這種物質並不瞭解,主要是由於它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實在太少。而科學家之所以會知曉這樣的物質,主要也是來源於

“超導實驗”

的研究。試問誰能想象,兩千年前的古人竟能將這樣的物質運用到顏料之中。

千古一帝,秦始皇陵為何至今迷霧重重,我們還有機會一探究竟嗎?

最後就是來自地下王宮的威脅,很多人在看相關的影視作品中都會發現,幾乎所有的陵墓建築都十分的完好。即便表面有一定的殘破,內部支撐點也一定會十分穩定。然而這些都是理想中的畫面,事實並非如此。

即便是以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以及現代建築材料建設出來的工程,都會有相應的使用年限,更何況是兩千多年前的地下宮殿。

在挖掘工作進行的過程中,如果考古學家因為操作失誤導致宮殿坍塌,那麼秦始皇陵極有可能毀於一旦。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透過人力一點一點的挖掘。其實不僅是考古工作,許多盜墓“工作”其實也是如此。

一旦使用炸藥之類的物品突破墓穴外牆,那麼內部陪葬品自然也會受到波及。

也正因如此,很難在盜墓題材的影視作品之中看到主角使用炸藥。

千古一帝,秦始皇陵為何至今迷霧重重,我們還有機會一探究竟嗎?

有考古學家推測,如果挖掘技術沒有進步,想要真正讓秦始皇陵重見天日,至少還需要四百年左右的時間。

很難想象,兩千多年前的陵墓竟然能讓現代人束手無策四百餘年。由此可見,秦始皇陵被盜的說法完全是無端臆測。

或許有人會想秦始皇陵既然深埋於地下,又何必想著去挖掘呢?其實這完全是為了更好地瞭解歷史、瞭解有關於秦始皇的真實秘密。而挖掘的前提就是保證不對陵墓造成任何損壞,這才是最重要的。

心存敬畏、以史為鏡,只要能將相關的難題解決,必然有機會一探究竟。

參考資料:

《古風·其三》

《永樂大典》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