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何明清很多名將都拿《三國演義》當兵書?包括李自成洪秀全海蘭察等

呂思勉先生說,大凡軍事謀略都屬於軍事秘密,是不為人知的,由此可見《三國演義》中無論是諸葛亮、周瑜,還是如荀彧、郭嘉等關於軍事上的謀劃都不是真的,其可信程度也是非常低的了。呂思勉先生此話也不無道理,陳壽僅為一個史學家,對於事件的記錄固然屬實,但對於其中涉及的軍事行動、謀略卻是有水分的,因為他畢竟沒有參加過的。而《三國演義》則更不可信,因為羅貫中是個文學家。

為何明清很多名將都拿《三國演義》當兵書?包括李自成洪秀全海蘭察等

呂思勉先生

然而,羅貫中能將其中的外交、軍事謀劃寫得如此形象、生動、合理,也不能不令人歎服,更讓人稱奇的是,自明、清開始,有許多軍事將領、名將,都將《三國演義》當作一部兵書學習,而且成就還不小。這就又讓人糊塗了,羅貫中到底是文學家還是軍事家?《三國演義》是小說還是兵書?

《三國演義》是小說,但它卻是成書於陳壽的《三國志》,或大部分材料的來源為此,因而其作為小說的七分歷史說卻也毫無疑問,這也是許多學者已經印證過了的。而其中虛構部分,只有一些人物的事蹟、歷史事件的過分渲染,但又都合情合理,編排得天衣無縫,此便其能夠引起非常巨大的社會效應的原因。自小說《三國演義》問世之後,對於歷史而言,人們只知《演義》而不知有《三國》,此說一點都不誇大。即使今人在已知的情況下,也還是隻談《三國演義》,而不論陳壽的《三國志》了。

為何明清很多名將都拿《三國演義》當兵書?包括李自成洪秀全海蘭察等

《三國演義》產生的社會效應實在是太大了,至明末到清初,以及清朝中後期,為政、為將都多以《三國演義》之軍事價值高於社會或文學價值。清太宗皇太極崇德四年,命大學士達海譯《孟子》,《通鑑》,《六韜》,及《三國演義》,後來未完成。順治七年,演義告成,由大學士范文程等編譯完成,此後滿人行軍打仗多以此為據。據傳,努爾哈赤自從起兵未打過敗仗,第一次折戟於袁崇煥,臨死時非常痛恨,遺囑必除之。后皇太極除袁崇煥亦是效法《三國演義》中周瑜與蔣幹事例,行反間計借崇禎之手除之。此事記錄於《嘯亭雜錄》中。

為何明清很多名將都拿《三國演義》當兵書?包括李自成洪秀全海蘭察等

袁崇煥

乾隆時期名將海蘭察目不知書,但打仗卻能所向無敵,平準葛爾部其功甚大,而其行軍佈陣之法,自言也是來源於《三國演義》。嘉慶年間的權臣、名將額勒登保之成名,也賴於《三國演義》。額勒登保最初以侍衛身份跟隨海蘭察平白蓮教,每次都是身先士卒、衝鋒陷陣,非常勇敢。海蘭察見之稱讚說:“你是一個可以塑造的將才,光勇敢不行,還須懂得兵法。”便將自己珍藏的一本清朝編譯的《三國演義》送給了他,後來他時常翻閱熟讀,叛亂平定之後,論功第一。此事海蘭察後來回憶也說過。

為何明清很多名將都拿《三國演義》當兵書?包括李自成洪秀全海蘭察等

海蘭察

據載明末李定國從一流寇而成為明朝三百年來最大的忠臣,也是與《三國演義》有關係的。李定國最早為張獻忠的部下,他與孫可望同為張獻忠的義子,蜀人金公趾在軍中常為他們講解《三國演義》,每次都將孫望比為董卓、曹操,而希望李定國能夠成為諸葛亮。李定國聽後感觸頗深,說:“孔明不敢望,關、張、伯約,不敢不勉。”從此就與孫可望思想相左。後來投降南明之後,孫可望最終降清,而李定國則為南明戰死。

據傳,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李自成及清末太平天國之洪秀全等,剛起兵之時也不過為烏合之眾,不但軍紀渙散,而且毫無戰鬥力。但其後攻城略地,伏險設防,漸有機智,遂成滔天巨寇,皆以《三國演義》中戰案為據,而《三國演義》則成為了他們必讀之“兵書”。而且每日必讀,成為秘本,從不示人。還有,南明內鬥中左良玉率兵南下,是因為柳麻子效《三國演義》中“衣帶詔”起的事端等

為何明清很多名將都拿《三國演義》當兵書?包括李自成洪秀全海蘭察等

李自成

此類之事,在明末及清代的筆記小說、野史雜聞中屢見不鮮,不勝列舉,即使進入近代,也有人將其當著兵書閱讀、借鑑的。因此,《三國演義》的學術價值則是不可估量的,他既有顛覆歷史的渲染,如,使人痛恨曹操而獨敬劉備等,還有有通俗倫理學美譽,如“桃園結義”事等。更為稱道的是,他還有一定的軍事學術價值,而且實用、實戰性非常強。

為何明清很多名將都拿《三國演義》當兵書?包括李自成洪秀全海蘭察等

羅貫中像

一言以蔽之,透過現象看本質了,書是人寫成的,個人認為,《三國演義》之影響遠不如作者羅貫中本人之偉大。我們不禁還是要問,羅貫中本人到底為何許人也?是為文學家還是軍事家?三國奇謀皆出自他口,試問,如以羅貫中為三軍之統帥,會有什麼樣的歷史後果?

參考資料:魯迅《小說舊聞鈔》;呂思勉《呂思勉說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