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歷史真相官#王丹譽:謠言讓明君揹負“弒父奪嫡”惡名

歷史真相官#王丹譽:謠言讓明君揹負“弒父奪嫡”惡名

雍正皇帝像

王丹譽:謠言讓明君揹負“弒父奪嫡”惡名

在中國歷史上,謠言以其特有的目的性,巨大的欺騙性,瘋狂的煽動性,以及強烈的破壞性,成為臭名昭著的歷史毒瘤和社會瘟疫。無論什麼王朝,也不論什麼政權,只要有謠言傳播,災禍就會如影隨行,輕則擾亂民心,重則導致社會動盪,甚至引發暴亂。謠言所至,危害社會,禍害人民,危及政權,顛覆國家……可謂禍國殃民,罄竹難書。

清朝康熙去世,雍正即位後,就出現過一種幾乎顛覆社稷的謠言。

歷史真相官#王丹譽:謠言讓明君揹負“弒父奪嫡”惡名

康熙遺詔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戌刻,康熙帝在暢春園病逝,皇四子胤禛按照康熙遺詔正常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正在位13年勵精圖治,銳意改革,採取了一系列加強皇權、肅清吏治、發展農桑、重視文化的重大舉措,取得輝煌成就,使大清國力日盛,為開創康乾盛世作出重要貢獻。因此,他逝後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簡稱“世宗憲皇帝”)。

歷史真相官#王丹譽:謠言讓明君揹負“弒父奪嫡”惡名

康熙遺詔中關於傳位“皇四子”的原文

清朝雍正皇帝(1678年-1735年),愛新覺羅·胤禛,康熙帝第四子。他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晉封雍親王。康熙晚年兩廢太子,諸皇子為爭奪儲位,結黨營私,勾心鬥角,但胤禛卻表現得竭忠盡孝,友愛兄弟,深得康熙天心。

胤禛雖然登基,但曾他爭奪儲位的政敵——康熙的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皇九子胤禟(胤禛的兄弟)等人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四處散佈謠言,伺機煽風點火,藉以動搖新易主的皇位,發洩對雍正的不滿。

清代野史關於雍正的負面“史料”較多,主要是因為雍正推行“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火耗歸公”等新政,雖然減輕了農民,保護了國家利益,但卻取消了士大夫的特權、斷了官員的“財路”,剝奪了貴族的既得利益,得罪了統治階級上層;加之,雍正作風嚴厲,不苟言笑。因此,那些心懷不滿的政敵和滿腹怨氣的貴族,就狼狽為奸,沆瀣一氣,他們聯手造謠中傷,肆意抹黑,竟把一個勤政嚴明的雍正皇帝罵成“發明‘粘竿’施暴”,“利用‘血滴子’暗殺”的昏虐暴君,甚至是弒父篡位的亂臣逆子。在他們煞費苦心對雍正炮製的謠言大量中,最為著名的當數“弒父奪嫡”之謠。

這些以謠言為藍本的野史竟然把“弒父奪嫡”這個子虛烏有之事,編排得有鼻有眼,並在史學界、文藝圈上演各種不同版本的雍正“弒父奪嫡”戲,使得原本正大光明繼承皇位的史實變得眾說紛紜,迷霧重重。僅“弒父奪嫡”謠言的版本就是五花八門,其中流傳最廣的當屬“修改遺詔”之謠了。

歷史真相官#王丹譽:謠言讓明君揹負“弒父奪嫡”惡名

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

謠傳:康熙駕崩後,胤禛派心腹、顧命大臣隆科多乾從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取出康熙傳位遺詔,將其中的“傳位皇十四子”改成“傳位皇於四子”。這種說法看似合理,天衣無縫。其實,康熙的遺詔分兩部分一是《聖武紀》洋洋1700多字(漢字),主要是紀述康熙大帝文治武功;第二部才是《傳位詔》就一句話:“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31個漢字,全部採用漢、滿雙文合璧,自右向左,從上到下,工整書寫在一幅長1。55米、寬0。8米的明黃色卷軸上。當時漢字沒有簡化,而所謂的“於”字繁體應作“於”。因此,以“十”改“於”談何容易。加之,遺詔是用兩種文字合璧書成,要想塗改,真是無異偷天換日,更何況是一式四份。還有,將立儲遺詔置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這種秘密立儲的最早記載見於雍正元年,而康熙時並不一定有此舉。因此,“篡改詔書”之說毋庸置疑,純屬子虛烏有。

歷史真相官#王丹譽:謠言讓明君揹負“弒父奪嫡”惡名

雍正皇帝在大臣奏章上的硃批

這還不夠,還有雍正“參湯弒父”,甚至“呂四娘斬首”等謠言,真是千奇百怪,無奇不有。

從歷史上看,謠言雖為無稽之談,實為空穴來風,但不僅可以混淆視聽,顛倒黑白,還能改變戰局,篡改歷史……可見,謠言神通廣大,無所不能。謠言,雖為一言,但它卻真能顛覆九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古往今來,謠言一直在興風作浪;時至今日,謠言依然暗流湧動。有識之士不禁大聲疾呼:防謠重於防寇,防謠勝於防賊;防謠就是防災,防謠就是防禍!

歷史真相官#王丹譽:謠言讓明君揹負“弒父奪嫡”惡名

雍正御筆行書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