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濟南府有三座城隍廟,處處城隍有故事

濟南老城內不大的地方,原有督、府、縣三級城隍廟,這在全國可以說絕無僅有。

督城隍廟在東華街,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迄今已有650多年了,它是由府級升格為省級城隍廟的。據道光《濟南府志》卷十八《祠祀》:“府城隍廟,在歷城縣治東。明洪武二年(1369),知濟南府陳修移建於此。再修於天順四年。康熙中,知府蔣焜重修。”到了同治八年(1869)便有了“督城隍廟”的文字記載,這個時候濟南府城隍廟已經升級為督城隍廟了。督城隍廟規模宏大,尤其是它的山門,據說是全國少有的無樑殿建築,具有極高的建築參考價值,大廟三進院落,佔地3600平方米,依次是照壁、山門、二門、節孝祠、戲臺、大殿、後殿和東西廊廡等。而如今其他建築都已被拆除,僅剩下山門、戲臺以及幾座配殿在風雨侵蝕中繼續頹敗著。

督城隍廟山門

濟南府有三座城隍廟,處處城隍有故事

建於明初的原濟南府城隍廟升格為省級的督城隍廟後,濟南府城隍被遷出城外,供奉於南門外老君堂的幾間頹敗不堪的偏房中。1870年新任濟南知府龔易圖上任的第二年,有一天濟南知府和歷城知縣同時夢到陳寬,陳寬向他們說,他已經奉敕命成為濟南府城隍,苦於沒有專門的廟宇,懇請擇地修建。更何況這時候省、縣兩級城隍廟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唯有濟南府城隍寄居在城外。於是龔知府在城西將軍廟東面,把行將傾圮的風雨雷神祠遷走,並在祠附近置買土地,建了一座新的府城隍廟,佔地約2500平方米,五進四院,氣勢不凡。建有照壁、大門、鐘鼓樓、土地廟、戲臺、班房、宮廳、大殿、寢殿。大殿祭祀咸豐年間的濟南知府陳寬,兩側的廊廡祭祀濟南府屬十六州縣城隍及十司諸神。府城隍廟建成之後,龔易圖特地請山東巡撫丁寶楨題寫了“明遠堅是”的匾額。

府城隍廟外景

濟南府有三座城隍廟,處處城隍有故事

歷城縣在早年並沒有城隍廟,據《續修歷城縣志》卷十四《建置考二?壇廟》:“濟南舊有城隍廟,而歷城附郭不設。一直到了嘉慶十五年(1810)始立(縣城隍)廟於南門外玉皇宮左隙地間,瓦屋數椽,僅避風而已。道光七年(1827)移建於城內廣豐倉之西。就是如今寬厚所街金家大院西北角的武庫街北頭,經過歷次整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時任歷城知縣陳寬“復拓而新之,廟貌肅崇,數著靈異,邑人禱祀無虛日。”這時縣城隍廟已經頗具規模了。筆者在寬厚所街小學上一年級時,學校就在城隍廟內。當時山門、大殿等建築都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廟拆除建成了教學樓,學校也由小學改成了歷下區教師進修學校,再後來就沒有了後來。

縣城隍廟舊址拆除前

濟南府有三座城隍廟,處處城隍有故事

城隍作為城市守護神,除了守護城池,還負責人一生福壽祿和惡罰。在我國供奉的城隍神大都是屢立戰功、殉國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忠君愛民、政績顯著的歷史人物。如濟南府城隍陳寬,今河北安新縣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任歷城知縣;咸豐三年(1853年)任曹州知府,同年,署任濟南知府;同治元年(1862年)授濟東道臺。陳寬為官時,愛惜人才,資助考生,惠利百姓,門下弟子眾多。咸豐三年,太平軍北上襲擾山東,時任濟南知府陳寬,在歷城及四境訓練民團,積極籌備防禦。咸豐四年,陳寬與時任山東巡撫崇恩等官員和鄉紳捐資倡修趵突泉,浚泉池,修祠宇。陳寬一生勵精圖治,清正廉潔,政績顯著,朝野齊贊。如此驕人的政績方得以“生為濟南知府,死授濟南城隍”。

府城隍是大公無私的濟南知府陳寬,那麼督城隍廟供奉的又是誰呢?

督城隍廟的城隍不是一個而是倆。這二位一個姓楊,叫楊學文,一個姓趙,叫做趙景文。據乾隆《歷城縣志》卷五十《雜輟二》記載,康熙年間,濟南府的城隍是楊學文,他很靈驗,每晚城隍廟的看廟人關門後,都能聽到拷打犯人的聲音。有一天,歷城縣令夢到城隍神對他說:“我最近公務太多,人手不夠,給我撥八個衙役來聽使喚。”第二天,縣令書寫了縣裡八個衙役姓名,跑到城隍廟裡燒掉,八個人當晚一塊兒都死了,大概是去陰間楊學文那裡報到去了。

還有一則民間故事,說是當年劉墉陪乾隆來濟南府微服私訪,正逢督城隍廟會。一個白鬍子老頭突然衝他們走來,邊走邊嘟囔“萬事如意,歲歲平安”。因怕乾隆有危險,劉墉上前將老頭搡到了一邊。稍後,劉墉和乾隆坐在廟會一茶館中小憩,迷迷糊糊中看到白鬍子老頭又來了。

“你剛才嘟囔什麼?”劉墉斥責道。

“俺是本地的督城隍,見了皇帝豈能不喊‘萬歲’?”老頭說。

“你不老把實兒的呆在廟裡享受貢品,到處竄吃什麼”劉墉挖苦說。

“你不安安穩穩的呆在京城作中堂,上俺濟南來幹什麼?”老頭反唇相譏。

“我是當朝的一品大員,老家又在山東,來濟南府逛逛你管得著嗎?”

“我既管陽間壽福,又管陰間刑罰。朱明王朝時我就在此做清官,山東的官紳百姓哪個不對我敬香磕頭,你既出自山東,為何反說本督城隍管不著你?”

平時伶牙俐齒的劉墉一時竟搭不上話來。此時,一陣風過,老頭蹤跡皆無。劉墉揉揉眼睛,原來是夢中被城隍爺給將了一軍。於是,趕忙買了香火去督城隍廟裡向“父母官”謝罪。

督城隍、府城隍都有名有姓,就是歷城縣城隍,大概是地位卑微吧,查遍資料也不知是哪位神仙,卑微得不但姓名沒留下,就連百姓對這位縣城隍也不大待見。和他有關的故事就是“曬城隍”

據說當年每逢天氣大旱,歷城縣衙門都要組織鄉紳百姓去縣城隍廟祈雨。敬拜完縣城隍神,還要把他從神位上請下來,抬到院子裡曬它,什麼時候下雨,什麼時候才把城隍爺抬進屋裡歸還神位,大有“幹不完活甭想吃飯”的意思,這就是舊時濟南人“曬城隍”的習俗。神小位卑的縣城隍爺自然是事無鉅細十分繁忙。每年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一日,都要舉行出巡的儀式。人們抬上歷城縣城隍爺前呼後擁到將軍廟街的府城隍廟,與濟南府及各州縣城隍城隍會合,然後浩浩蕩蕩,吹吹打打,一路挺進東華街督城隍廟晉見督城隍,這場面,單是想想也能感受到一份壯觀和熱鬧。(2020。3。14圖片選自網路)

作者簡介:呂允山,濟南知名作家,近些年專注濟南老街巷和泉水的宣傳推廣與保護。

濟南府有三座城隍廟,處處城隍有故事

【壹點號?山東創作中心】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