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二輪複習】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1.簡述商朝政治制度的內容

提示:商朝建立後,實行內外服體制,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王畿四周是外服。商朝已經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

2.簡述貴族等級分封制的內容

提示:周天子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控制著鎬京和東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區,其他地方則分封給與周天子有血緣關係的同姓貴族、異姓功臣或舊貴族,在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在國內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貴族等級分封序列。周天子與各級貴族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

3.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王權和神權密切結合,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形成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了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3)血緣關係與政治關係相結合,政權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4)夏商周政治制度具有相對的延續性和穩定性。

4.簡述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

提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縣制度。

5.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和影響

(1)特點皇權的至高無上和不可分割:以終身制和皇位世襲製為主要特徵,這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權力高度集中:中央服從皇帝,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官員和地方官員均由皇帝任免,對皇帝負責。人治色彩濃厚。(2)影響促進了中國封建文化的發展,對鞏固祖國疆域、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維護了歷代王朝的統治。封建專制統治的強化使百姓處境日趨惡劣,階級矛盾不斷激化,給社會發展造成了極大破壞。

6.簡述兩漢時期中央行政體制的演變歷程

提示:漢承秦制,中央行政體制仍為三公九卿制;漢武帝為了加強集權,設立中朝(或稱“內朝”),從而使外朝丞相的權力大大削弱;西漢晚期以後,丞相制被三公制取代,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大;至東漢,劉秀將尚書檯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

7.簡述三省六部制的內容和作用

提示:(1)內容:三省指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樞。中書省是受命於皇帝的決策與出令機構,門下省是審議封駁朝廷政令的機構,尚書省是執行機構。三省長官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並稱宰相,分掌宰相職權。他們共同議政的地方叫政事堂。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2)作用:三省六部制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不同職能。

8.簡述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統治的措施

提示:明朝:廢丞相,逐步建立起內閣制;清朝:密摺制度、雍正帝設立軍機處。

9.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

(1)一直存在著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它貫穿了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始終,但皇權不斷加強,直至明朝廢除丞相。(2)分權是加強君主專制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很明顯。

10.簡述漢朝到明清時期地方行政體制演變的歷程

提示:(1)漢朝:地方行政體制沿襲秦朝的郡、縣兩級制。漢初地方行政體制中還包括王國和侯國。到東漢晚期,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2)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體制主要是州、郡、縣三級制。(3)隋唐:隋朝,實行州、縣二級制,唐朝繼承。安史之亂後,道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4)宋朝:形成路、府、縣三級制。(5)元朝:實行行省制。(6)明清: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體制。

11.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的演變趨勢及其原因

(1)演變趨勢逐漸由二級區劃演變為三級區劃。地方行政區劃面積逐漸變小,數目逐漸增多;南方行政區劃數目逐漸增多。最高行政區劃(行省)的邊界設定,山川形勢和犬牙交錯原則並行。最高行政區劃往往由吏治監察區和軍務督理區轉變而來,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往往由中央官轉變而來。地方權力越來越小,中央集權逐漸加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定不同於漢族的行政制度進行管轄。(2)原因:經濟社會發展,地區(南方)開發,人口增多;疆域的擴充套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