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否和《三國演義》中描述的一樣神乎其神?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否和《三國演義》中描述的一樣神乎其神?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歷史人物,明初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被塑造得神乎其神,不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且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說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最出色的一個角色了。基本上對諸葛亮的形象,許多人都是透過《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及其衍生的作品而瞭解的,但其實不管是原著《三國演義》或者是根據原著所拍攝的影視劇都不是三國時期真實的歷史。《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而小說跟正史最大的區別就是小說裡有創作者大量的戲說成分。那麼,在《三國演義》差點成神的諸葛亮在真實的歷史中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首先諸葛亮肯定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物,否則羅貫中再怎麼造神也不可能把一個普通人變成一個半神的人。與《三國演義》描述一致,諸葛亮確實未出茅廬就知道三分天下,劉備三顧茅廬主要也是看中了諸葛亮是一個戰略家,並不是因為諸葛亮能打仗。畢竟一個二十幾歲的人再怎麼熟讀兵書,但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戰場硝煙就能成為優秀的軍事家,這怎麼都說不過去。

而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出山就被劉備拜為軍師、號令群雄也是不對的。實際上諸葛亮剛出山時受封的官職是軍師中郎將,軍師中郎將並不是我們理解的軍師,而是主管後勤供給的官吏。一開始諸葛亮並沒有參與劉備軍中的軍事行動,畢竟還沒有任何行軍打仗的經驗,真讓諸葛亮坐上軍師的職位,估計諸葛亮也是兩眼一抹黑。

真正讓諸葛亮開始引人矚目的其實是諸葛亮的口才,《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口才非常好,其中有兩段體現讓人非常的印象深刻。一段是“舌戰群儒”,還有一段是“罵死王朗”。這兩件事跟歷史還是比較符合的,也說明了諸葛亮確實是一個口才了得的人,否則劉備也不會將聯吳抗曹這樣的大事交給一個剛出茅廬的小夥子去辦。

再來說到赤壁之戰,在小說中,諸葛亮在這場戰役中有兩個閃光點,一個是草船借箭,還有一個借東風。赤壁之戰最為關鍵的無疑就是借東風了,正是這場東風才讓曹操的連鎖大船被燒得精光,所以在小說中諸葛亮無疑才是赤壁之戰最大的功勞者。但事實上,“借東風”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現代人一看就知道是個神棍或者是串場到了《西遊記》才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實際上赤壁之戰的總指揮就是周瑜本週,東風的最大原因是因為周瑜長期久居東吳,深知當地每年的季風時期,跟諸葛亮還真沒太大的關係。從後來的一些文學作品中可以窺探一二: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還有“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等等,不管是對於赤壁之戰亦或是對於三國之爭,基本上沒多少詩人歌頌諸葛亮的。從這些文學作品也可以側面的反映出,實際上諸葛亮在整個赤壁之戰或者說是三國時期或許比較優秀,但並不如《三國演義》所描述的那麼厲害。

另外還有上面提到的“草船借箭”,實際上這段史實確有發生,但並不是發生在赤壁之戰中,而是在赤壁之戰五年後發生的“濡須之戰”,而且主角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本人,把諸葛亮換成孫權,整個過程跟《三國演義》描述的就基本一致了。

再來說到諸葛亮著名的《出師表》,《出師表》把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體現得淋漓盡致,堪為天下臣子的楷模,但詳細看一下內容就可以發現有點不一樣的東西。文章開頭描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首先這是一篇出師表,意思就是要主動出征打仗,而文章開頭直接表明了,蜀國虛弱,以至於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一個國家在這種情形之下還主動出征打仗,正常嗎?

這樣的情形之下其實應該休養生息、發展民生才是正途,那諸葛亮為什麼還堅持要出征呢?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諸葛亮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想在有生之年讓自己名垂青史,否則真的很難理解國家如此艱難還主動出征的用意?

最後,分析一下諸葛亮為何還是名垂青史,而且許多地方還為他建起了“武侯祠”?其中有《三國演義》美化的作用,不過其後歷朝歷代掌權者對諸葛亮的美化才是至關重要的,畢竟一個得到眾多朝代官方認證的人,民間對其的敬仰也就可以理解了。那各朝各代為什麼要美化諸葛亮呢?其實也很好理解,無非是想給自己的臣民立個典範:你看諸葛亮那麼大能耐人,家也沒想造反,而且還整天想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你們學著點。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否和《三國演義》中描述的一樣神乎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