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一生斬掉300多顆頭顱,晚年終究迎來懲罰

“有事不避難,有罪不避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能躲,有問題解決問題,如果犯下過錯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教人做事的同時,也在告誡人們,不能知法犯法,否則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是維護社會治安的有力武器,當一個人犯下不可饒恕的罪過時,等待他的就是死刑。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一生斬掉300多顆頭顱,晚年終究迎來懲罰

在古代死刑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凌遲、車裂、腰斬等,最為常見的就是砍頭,經常聽到“拉到菜市口問斬”、“秋後問斬”等,而這些執行砍頭的人就被稱為“劊子手”。清朝最後的一位劊子手,他一生斬掉300多顆頭顱,晚年終迎來懲罰,那麼他都經歷了什麼呢?

最冷門職業“劊子手”

說到劊子手都知道是殺人的職業,而且還不犯法,因為他們執行的就是法律,一般情況下殺的都是罪大惡極之人,當然特殊情況除外,比如那些冤死的,或者是被滿門抄斬的人,他們可能是無辜,但劊子手作為執行者,他們的工作就是殺人,至於冤不冤不是他們的職責範圍。

因此劊子手給人的印象就是冷血、無情、殘忍,殺動物為了果腹有情可緣,但人不是動物,即使劊子手是合法砍頭,但那也是做著殺人的勾當,在人們潛意識思想的影響下,都會認為劊子手所做的事有損陰德,殺的人越多,越會遭到報應。

劊子手也是為了謀生,但凡有點出路,誰也不願意做這樣的營生,他們也害怕有損自己的陰德,因此,每次在殺人前他們都會殺一隻白毛黑冠子的公雞,然後焚香祭拜祖師爺皋陶神像,還有的直接把雞血抹在臉上,防止死在他們刀下的冤魂厲鬼找上門來。不過做再多的“防範”工作,大多數人還是難過心裡這關,所以,從事這門職業的人還是少之又少,劊子手可以說是最冷門的職業。

劊子手的“養成之術”

晚清時期劊子手這個職業仍然存在,但是隨著新思想的進入,幾乎沒人願意做劊子手這個職業了。清廷不得不拿出優厚的待遇招募劊子手,一些窮得吃不上飯的人被逼無奈,為了生活只能走這條有損陰德之路,鄧海山就是其中的一位。

別看砍頭似乎是一件很簡單的工作,刀一揮,人頭落地就完成了工作,而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簡單。人的脖頸也是非常堅硬的,如果技術不過硬,人頭就砍不下來,一半連著身體,一半耷拉下來,想想都感覺很恐怖,而對於劊子手來說也是更為忌諱,所以他們要“練手”。

鄧海山小時候就開始跟著“師傅”學藝,剛開始拿著冬瓜練習,師傅在冬瓜上面劃道白線,他就往白線的位置砍,要絲毫不差才算有所小成。之後又練習砍“香頭”,香頭就是焚香時上面燃燒的火炭部位,要把香頭輕鬆砍下來,這才是一名合格的劊子手了。

為了謀生破壞“規矩”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讓道,能練成一名合格的劊子手也是需要下功夫的,而在劊子手的行業裡也有“按資排輩”一說,在劊子手行業裡,“手藝精湛”、年紀最老、資歷最長的稱為“姥姥”,之後稍差一些的就稱為大姨、二姨、三姨,依次排序,學徒的就叫外甥。

鄧海山就是從外甥做起,一點點熬成了姥姥,當他成為姥姥時刀法已經非常的“純熟”,手起刀落就是一顆人頭落地,而且他還可以按照家屬的要求砍到什麼程度,比如不想身首異處的,他保證能夠人頭掉了還能連著皮。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一生斬掉300多顆頭顱,晚年終究迎來懲罰

劊子手這門行業每個月能給四塊大洋,這在當時來說是“高薪”職業,鄧海山為了賺這四塊大洋,同時還能收到家屬的一些好處,後來他破壞了“規矩”。師傅曾告訴他,劊子手這職業殺人不能過百,砍到99就得停手,而鄧海山為了錢一生斬掉三百多顆頭顱。

晚年最終迎來“懲罰”

鄧海山“在職”期間生活得好不快活,至少是衣食無憂,四塊大洋聽起來似乎不怎麼起眼,可在那個年代卻是打長工的半年收入,是人家的六倍之多,而且他還能撈點“外塊”,這些錢加一起也不少,因此他的日子過得是有滋有味。

只是鄧海山的劊子手職業隨著大清的滅亡,他也面臨著失業了。1914年,北京政府頒佈《懲治盜匪法》,規定“死刑需用槍斃”,這就是說以後死刑直接槍決,而不是砍頭了,不用砍頭劊子手的存在也就沒了意義,鄧海山失業了。

剛開始還有些家底可以度日,本想成家過日子,但誰也不願意嫁給他,嫌他的身上“陰氣太重”,怕有冤魂找上門來,那個時期的百姓都很迷信,沒有女人敢嫁給他,有錢也不行。所以鄧海山一直單身,平時與一些酒肉朋友胡吃海喝。

日子一天天過去,一直處於失業的鄧海山慢慢花光了積蓄,卻沒有新的收入來源,那些酒肉朋友也都離他而去,有錢時人家理你,沒錢誰還願意與他討那晦氣,鄧海山成為了孤家寡人,日子過得非常悽慘,只能靠政府的救濟糧勉強度日。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一生斬掉300多顆頭顱,晚年終究迎來懲罰

最讓他痛苦的不是肉體上的折磨,而是精神上的折磨,晚上睡覺時他經常夢到厲鬼纏身的畫面,每次都在驚嚇中醒來,久久不敢入睡,他似乎真的遭到了報應,受到了懲罰。也許年輕時體力旺盛能抵擋一些陰氣,晚年時沒了精氣神,心態也就崩潰了,這位清朝最後的劊子手,最後在擔驚受怕中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

小結

鄧海山做劊子手是他年少時不得已的選擇,既然入了這行就要守著這行的規矩,三百多顆人頭也是三百條人條,行業裡的規矩是不能過百,而他卻破壞了規矩。這個規矩其實就是擔心人殺多了有損陰德,再就是身上的戾氣也會加重,規矩總是有道理的,但鄧海山卻沒聽。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一生斬掉300多顆頭顱,晚年終究迎來懲罰

所以,鄧海山這位清朝最後的劊子手晚年終究迎來了懲罰,懲罰他的不僅僅是規矩,而是他逆勢而為的行徑。晚清時期,進步思想都已經湧入中國,他貪戀一時之財,沒有及時收手,找尋其他生路,最終毀在了自己的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