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朱棣遷都北京:正確的抉擇,還是錯誤的愚蠢之舉?

永樂十八年,經過十幾載的修建,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朱棣下詔正式遷都,至此北京城作為都城,也將在未來的二百餘年裡與大明王朝的命運休慼與共。

作為一代雄主,朱棣有縱橫捭闔之功,平安南、設奴兒干都司、五次北伐蒙古;治下更有《永樂大典》編纂,鄭和七下西洋之壯舉。但對於其遷都之舉的評論,後人的評價則呈現出兩極分化的局面,一方認為這乃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扛鼎之舉,另一方則認為這樣的舉動,無異於君子處危地。那麼他的這項舉措,到底是否正確呢?

朱棣遷都北京:正確的抉擇,還是錯誤的愚蠢之舉?

1402年,經過近四年的靖難之役,朱棣史無前例的完成了從藩王到帝王,從小宗逆襲大宗的壯舉。在攻破南京城後,建文帝不知所蹤。而他則為了鞏固地位,開始對支援建文帝的遺臣遺老們進行清洗,這裡面既有對方孝孺的“即夷十族”,又有對御史大夫景清的株連“瓜蔓抄”,這樣的舉動無疑對於快速的實現政權更替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這樣的負面作用便是在南方地區失去了士族們的擁戴,這也讓朱棣如坐針氈,這也成為朱棣決定遷都北京的直接因素。

事實上,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之時,他也有遷都的想法,更是曾經派遣太子朱標巡幸關中、鳳陽、洛陽、開封等地,甚至有過在鳳陽興建中都的舉動。但礙於風水、經濟條件、太子朱標去世等因素,最後不了了之。而在上位後,缺少了南方士人的支援,更為了“繼承父親遺志”,當然更少不了迷信的“龍興之地”以及為了所謂的抵禦蒙古人,這諸班因素之下,遷都成行。

朱棣遷都北京:正確的抉擇,還是錯誤的愚蠢之舉?

那麼遷都之後的效果如何呢?作為遷都北京的配套措施,由於此時的京杭大運河梗塞,在永樂八年時,朱棣下令開鑿會通河,開啟南北漕運,以此來作為當時經濟中心轉移之後的物資運輸通道。在對蒙古諸部,瓦剌、韃靼、兀良哈上,朱棣也更便於集結兵力征討,而窮其一生也先後五次率領大軍,揮師漠北。

可以說,在朱棣朝乃至仁宗、宣宗朝,遷都北京的效果都是不錯的。但在講究結果論的歷史中,朱棣遷都北京所帶來的結局卻並不完美。

朱棣遷都北京:正確的抉擇,還是錯誤的愚蠢之舉?

自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被俘、瓦剌大軍進逼北京,于謙打響北京保衛戰為始,自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帝自縊為終;二百餘年間,既有劉六、劉七圍城,又有俺答汗、己巳之變皇太極、李自成等8次圍城。

這樣的資料,即便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一方面,我們在褒獎明王朝、明成祖朱棣在為恢復漢人王朝、漢人民族性格上,所作的“天之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壯舉的同時;卻又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君子不處危地,更何況是君王乎!

朱棣遷都北京:正確的抉擇,還是錯誤的愚蠢之舉?

而且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即便漕運再通達,當政治中心遠離經濟中心時,它對於維繫統治無疑是副作用的。對此費正清說

“這一宏偉都市遠離它的經濟源泉,維持這一中心所用的人力和物力在明代滅亡和在帝國時代結束之前,一直消耗著政府的收入和人民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