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明朝皇帝有了錦衣衛還要東廠,有了東廠為何還要建立西廠?

明朝皇帝有了錦衣衛還要東廠,有了東廠為何還要建立西廠?

明朝的三大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以及西廠,成為中央皇權高度集中的表現,由於這三個機構直接聽命於皇帝,所以權力特別大,生殺予奪,都在一念之間。很多官員和老百姓在這三個特務機構的控制之下,戰戰兢兢地苟且度日。就連《明史·刑法志》中就說道:“明代刑法大略,而以廠衛終之。”

明朝皇帝有了錦衣衛還要東廠,有了東廠為何還要建立西廠?

最先設立的錦衣衛,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來改稱為“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關於錦衣衛的強大之處,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有一個叫做錢宰的大臣,退朝之後在家裡面吟了一首打油詩:“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但是到了第二天,朱元璋專門召見錢宰,一見面就對他說:“昨日作的好詩啊。”把錢宰嚇得個半死。由此可見,朱元璋所建立的錦衣衛將自己的觸角都伸到了官員們的家裡了。

明朝皇帝有了錦衣衛還要東廠,有了東廠為何還要建立西廠?

儘管如此,在明成祖又在永樂十八年設立東緝事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地點位於京師東安門之北。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緊接著,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十三年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與東廠及錦衣衛合稱廠衛,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

明朝皇帝有了錦衣衛還要東廠,有了東廠為何還要建立西廠?

如果說錦衣衛還有專門的衙門以及正兒八經的官員坐鎮的話,在遇到一些案件的時候還會有一套審理流程的,那麼東廠和西廠呢,則沒有了這樣的流程,不管是不是屬實,只要皇帝同意了,任何人都可以在不經審訊的情況下立即處死。可以說是非常變態的了。

明朝皇帝有了錦衣衛還要東廠,有了東廠為何還要建立西廠?

那麼,錦衣衛和東廠、西廠都作為特務機構,這樣的機構設定會不會顯得重複和多餘呢?其實,這都是帝王之術的一種,為了平衡相互間的關係。就像某些大公司裡面一樣,針對同一個專案,要同時安排好幾組人一起去做,還美其名曰“賽馬機制”。除了這方面的考慮之外,還跟當時的環境相關。

明朝皇帝有了錦衣衛還要東廠,有了東廠為何還要建立西廠?

在設立東廠的時候,錦衣衛已經不是那麼地聽皇帝的話了,對於皇帝的許多命令都是陽奉陰違,所以迫切需要一個由皇帝直接管理的機構來執行自己的旨意。於是東廠應運而生,成為皇帝的爪牙,四處興風作浪。設立西廠的目的同樣也是這樣,因為錦衣衛和東廠都是前朝皇帝的專制工具,對於繼任者可能並沒有那麼多的好感,甚至還會拖後腿,所以,為了抗衡,皇帝就只有設定一個能夠由自己完全掌控的機構來對抗。因此,我完全有理由相信,要是明朝的歷史再延續幾百年的話,那麼不只是錦衣衛,東廠,西廠這些特務機構,甚至連南廠北廠也會出現。

明朝皇帝有了錦衣衛還要東廠,有了東廠為何還要建立西廠?

特別是每個王朝的後期,外戚和宦官對於皇權的影響是特別大的,在明朝同樣也是如此,雖然沒有記載明朝的外戚在朝廷弄權,但是宦官勢力的極度膨脹,讓每一個新登基的皇帝都如坐針氈,如崇禎帝在上臺之後就立馬收拾了魏忠賢,而明憲宗在扶植汪直成為自己的代言人之後,又因為一些事情將其革職查辦,都是皇權和宦官的權利之爭。在《明史》中記載了一個叫張永的宦官,就是這一個角色:“張永,保定新城人。正德初,總神機營,與瑾為黨。已而惡其所為,瑾亦覺其不附己也,言於帝,將黜之南京。永知之,直趨帝前,訴瑾陷己。

明朝皇帝有了錦衣衛還要東廠,有了東廠為何還要建立西廠?

帝召瑾與質,方爭辯,永輒奮拳毆瑾。帝令谷大用等置酒為解,由是二人益不合。及寘鐇反,命永及右都御史楊一清往討。帝戎服送之東華門,賜關防、金瓜、鋼斧以行,寵遇甚盛。瑾亦忌之,而帝方永,不能間也。師出,寘鐇已擒,永遂率五百騎撫定餘黨。還次靈州,與一清言,欲奏瑾不法事。因為永畫策,永大喜,語詳一清傳。是時,瑾兄都督同知景祥死,京師籍籍謂瑾將以八月十五日俟百官送葬,因作亂。適永捷疏至,將以是日獻俘,瑾使緩其期,欲俟事成並擒永。或以告永,永先期入獻俘,是夜遂奏誅瑾。”張永原本與劉瑾是一丘之貉,後來政見不一樣,互相打擊,而明武宗朱厚照正是利用了他們之間的矛盾,最終收拾了劉瑾。

明朝皇帝有了錦衣衛還要東廠,有了東廠為何還要建立西廠?

而作為皇帝身邊的人,宦官的勢力又特別地大,當一個新皇帝上臺想要奪回權利的時候,就必須仰仗自己信得過的宦官,與先皇的宦官勢力做鬥爭,於是就陷入了這樣一個死迴圈,新登基的皇帝培植新的宦官勢力向老的宦官勢力,等到老的那一批倒臺之後,新的這一批又成為了朝廷的禍害,這就是很可怕的事情了!大家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