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秦始皇時代兩大世家興衰史:王翦家族的芳華已逝與蒙驁家族的怒放

秦始皇時代兩大世家興衰史:王翦家族的芳華已逝與蒙驁家族的怒放

蒙驁家族與王翦家族是秦始皇時代最強大的兩大武將世家,都有著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和位極人臣之貴,像這樣的世家在秦帝國絕對找不出第三家。但是蒙驁家族和王翦家族卻有著不同的發展走勢:蒙驁家族是低開高走,走到孫子輩蒙恬和蒙毅時,其蒙氏家族的權勢達到了“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傾天下的怒放狀態。而王翦家族卻是高開低走,到孫子輩時,其孫子王離只是蒙恬的一位副將而已,且在戡亂之中居然還受章邯指揮節制,感覺王氏家族的權勢芳華已逝。是什麼樣的原因讓蒙家在蒙恬與蒙毅時期而怒放,又是什麼原因讓王家在王離時期而逝去芳華,這就是本文即將要講述的故事。

蒙驁在秦軍中挑大樑的時間比王翦早。在秦莊襄王時代,蒙驁就已經是秦軍的擎天柱了。在蒙驁的四處征伐之下,秦國不僅新添了三川郡,還奪取了趙魏大片領土。《史記·秦本紀》記載:“使蒙驁伐韓,韓獻成皋、鞏。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二年,使蒙驁攻趙,定太原。三年,蒙驁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趙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雖然中途蒙驁曾被魏國信陵君擊敗,但在秦始皇登基後,蒙驁又繼續用征伐為秦國新添了東郡。《史記·秦本紀》記載:“三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十月,將軍蒙驁攻魏氏畼、有詭。五年,將軍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東郡。”

蒙驁雖然軍功赫赫,但是相比後起之秀王翦來說還是差了一截。蒙驁指揮的都是攻城略地的戰役,而王翦指揮的卻是滅國戰爭。山東六國,燕趙楚三國皆亡於王翦之手。其中趙國和楚國是六國中最硬的骨頭,但都被王翦啃了下來。除此以外,王翦在平定楚國後還趁勢征伐了百越之地,史載“因南征百越之君”。所以,王翦被封為了武城侯,而蒙驁卻未被封侯。不僅如此,在秦始皇出巡琅琊,高層議事海上之時,王翦和王賁都有跟隨,且是隨行高層中爵位最高的兩位。而反觀蒙氏家族,無一人跟隨並參會。《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列侯武城侯王離(應做王翦)、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與議於海上。”所以,在爺爺輩比較軍功和權勢方面,王翦明顯高於蒙驁,王翦把王氏家族的起點開得很高。自然,蒙氏家族的起點肯定相對較低了。

秦始皇時代兩大世家興衰史:王翦家族的芳華已逝與蒙驁家族的怒放

有人說王翦最終並未封侯,因為《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王翦曾故意向秦始皇抱怨:“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不過請注意這是在王翦伐楚之前說的話。從《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王翦的兒子王賁被封為了通武侯,難道比兒子軍功還要大的老子反而不能被封侯,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王翦應該是在伐楚成功之後便被封為了武城侯。又有人說跟隨秦始皇巡遊琅琊且參加海上高層會議的是王離而不是王翦,王離承襲的是王翦的爵位。這種說法是明顯站不住腳的。首先,司馬遷肯定是筆誤(已有專家論證過),不是筆誤不會把兒子王離的名字排在老子王賁的前面。其次,秦朝的爵位是不能世襲的,因為商鞅變法早就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如果下一代人可以在不付出任何努力的情況下就能享受上一代人的福利,那顯然又回到了世卿世祿制上,這絕對不是商鞅想要的結果。爵位可以拿來抵罪,可以用來替自己和親人贖身,也可以享受爵位帶給自己的國家福利和社會地位,唯獨就是不能世襲罔替。根據《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記載,只有一種情況後人可以繼承爵位,那就是當事人視死如歸地戰死。但是如果後來當事人又活著回來了或者被官方察覺當事人並未死亡,那麼其後人的爵位將被剝奪且當事人會被罰為隸臣。“戰死事不出,論其後。有(又)後察不死,奪後爵,除伍人;不死者歸,以為隸臣。”故而王氏家族到了王離這一代,王離還尚未獲得爵位。

秦始皇時代兩大世家興衰史:王翦家族的芳華已逝與蒙驁家族的怒放

到了王離、蒙恬和蒙毅的時代,蒙氏家族的權勢完全超越王氏家族,《史記·蒙恬列傳》記載:“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蒙恬不僅掌握秦帝國最精銳的三十萬大軍且兼任京師咸陽的市長,其弟蒙毅位列九卿,御前侍駕,位高言重。反觀王離,只是蒙恬的副將,一無實權二無爵位三無皇帝的親密關注,在戡亂時期還受搞後勤出身的章邯指揮。《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章邯與王離的關係在一個“令”字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是什麼原因促使蒙氏家族全面怒放,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王氏家族芳華流逝?在於王離生不逢時,也在於晉升渠道不同,更在於王氏家族的家訓。

蒙恬的年齡應該比王離年長(以蒙驁比王翦年長順推也應如此),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蒙恬趕上了最後的軍功。硬骨頭雖然都被王翦和王賁啃完了,但蒙恬趕上了跟隨王賁滅齊。另外在秦始皇請王翦出山滅楚之前,蒙恬還跟隨李信征伐過楚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蒙恬憑此軍功,進入了秦始皇的視線。在王翦王賁等一系列老將離世之後,帝國精銳部隊的指揮權自然就交接到了世家子弟蒙恬的手上。因為在百花凋零,新老交替之際,有著武將世家背景、有著實戰經驗且擁有軍功的蒙恬是接手軍隊的最佳人選。當王離長大可以從戎之時,發現天下已經無仗可打。祖父和父親早就幹掉了硬茬,最後一口湯也被蒙恬喝了。好吧,連大秦宗室子弟都無功皆為匹夫,那我就從戎蒙恬大軍,從基層幹起吧。

秦始皇時代兩大世家興衰史:王翦家族的芳華已逝與蒙驁家族的怒放

蒙毅晉升的道路不同於蒙恬,蒙毅走的是秦國學室之路。秦帝國排斥儒家教育並不等於不搞教育。秦國搞教育的宗旨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秦國在京師及各郡縣均設定有公辦的學室,挑選優秀的年輕人進入學室學習,以培養未來的官吏人才。秦國的學室不教儒家的六藝,專攻秦法以及公文寫作,當然還要進行軍事訓練和數學教育,總之都是務實教育。在學室學習的學生稱為“史子”或“弟子”,老師被稱為“史”或“令史”。根據秦律,老師如果不能按時按質把學生培養出來,老師和學生均要受到懲處。蒙家可能考慮到兩個孩子不應該都從軍或者發現了兩個孩子擁有不同的特長,所以就把蒙毅送去了學室學秦法。因而蒙毅精通法律,像趙高這樣的法律專家都差點栽在蒙毅手上。《史記·李斯列傳》記載:“秦王聞高強力,通於獄法,舉以為中車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決獄。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復其官爵。”蒙毅就是憑藉精熟法律,熟悉公文,通曉秦政,獲得了秦始皇的青睞,故而位列九卿,御前侍駕。再舉一個例子,蕭何在沛縣做主吏掾時曾因工作業績考評第一被上級要求徵調入中央工作,只是蕭何百般推辭才免去了此事。所以蒙毅身上優秀的律政光芒註定會讓求賢若渴的秦始皇關注到他,更何況他本是世家子弟。而王賁只有一個兒子,只能在從戎和入學室之間選擇一條道路給孩子走。也可能是王離從小就舞槍弄棒慣了,不適合靜下來搞律政,總之王家沒有送王離去學室。因而蒙毅的晉升模式對於王離來說毫無意義。

王家沒有送王離去學室,也並不代表支援他從軍。王翦當年伐楚請田,雖有安秦始皇之心,也不排除確實有為兒孫做長期打算的深層次想法。王翦不同於白起,諳熟政治,深知伴君如伴虎,花無百日紅的道理。司馬遷對王翦的評價中有這麼一句話:“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圽身。”用白話說就是王翦是個政治場上的老滑頭,從來不會去觸碰秦始皇的逆鱗。在王翦的觀念中沒有對與錯,只知道苟且迎合以求家族的自保。這種作風伴隨了他的一生。因而我們可以想象王翦教育王離的家訓就是:察言觀色、揣摩聖意、見風使舵、明哲保身。所以,即使王離當年能趕上和蒙恬一起喝口湯,王翦也不大會同意孫子再走上從戎這條道路。

秦始皇時代兩大世家興衰史:王翦家族的芳華已逝與蒙驁家族的怒放

不過將門之後的血液畢竟比常人更加沸騰。在王翦逝世王賁老去的時候,想有一番作為的王離還是走上了從戎之路,而且憑藉自己的努力做到了帝國精銳之師的副統帥。但因為生不逢時,始終被蒙恬踩在腳下,而內心想光復祖上榮耀的熾熱卻在與日俱增。皇天不負有心人,機會終於來到了,蒙恬被趙高陷害,身陷囹圄。作為副統帥的王離在這個時候有兩個選擇,一是站在蒙恬一邊,竭盡全力想辦法營救蒙恬,甚至為了袍澤之情進行兵諫。另外就是站在趙高一邊,極力討好趙高,向趙高宣示忠誠,與蒙恬劃清界限,從而由副轉正實實在在掌握三十萬邊軍的軍權。王翦的家訓讓王離選擇了後者。這還不夠,還沒有恢復祖上的爵位。機會總是垂青給有準備的人,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起義,全國的各地燃起了造反的星星之火且呈燎原之勢,王離看到透過軍功封爵的機會又來到了,王氏家族將在自己的努力下重新站在大秦朝堂的巔峰。擂鼓轟鳴,王離站在點將臺上,看著臺下威武雄壯的大秦銳士,再遙望南邊,眼神裡充滿了期望。殊不知,一個叫項羽的男人,正在中原等著他的到來。

秦始皇時代兩大世家興衰史:王翦家族的芳華已逝與蒙驁家族的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