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演義中的劉備處處流淚,我們該如何看待劉備的“眼淚”?

作為叱詫風雲的一方梟雄,本應當流血不流淚,化悲痛為力量,堅剛不可奪其志,但劉備這個人的淚點確實很低,哭的次數也有些太多了。比如,劉備為百姓哭了4次,為關羽哭了6次。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劉備的“眼淚”呢?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此事。

演義中的劉備處處流淚,我們該如何看待劉備的“眼淚”?

首先應該肯定的是,劉備的哭是非常有效果的,每次哭泣都能收到奇效,令人不能不敬佩得五體投地。今天咱們就來檢點一下,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總共哭過多少次,又是為什麼而哭的。

1。劉備第一次哭是在《三國演義》的第11回中,為猛將趙雲而哭,就是他去徐州救陶謙成功。

徐州的陶謙拍曹操馬屁,一巴掌拍到了馬臉上,把曹操老爹給弄死了,曹操勃然大怒,全軍掛孝,征討徐州。陶謙四處求救,劉備發現這個大好良機,就要去幫助陶謙。但劉備缺兵少將,實力太弱,就向公孫瓚借兵借將,公孫瓚讓趙雲率兩千人馬隨劉備去徐州。

演義中的劉備處處流淚,我們該如何看待劉備的“眼淚”?

劉備這腦袋瓜子有多麼聰明!就他那點人馬,根本扛不住曹操一頓收拾,但他帶上公孫瓚的兵將,曹操就不能不掂量一下了。曹操知道公孫瓚的脾氣,很江湖,愛當大哥護犢子。兩下要動起手來,這兩千兵將有了損失,公孫瓚決不肯善罷甘休。曹操琢磨了半天,決定撤兵,不是給劉備面子,而是不願招惹公孫瓚。

曹操退兵,趙雲要帶兵回去,劉備哭了,“執手揮淚而別”。趙雲深受感動。劉備借了人家公孫瓚的兵,還想把人家的猛將趙雲也挖過來,使用的是感情之術。

要去眾皆勸玄德留小沛,玄德從之。陶謙勞軍已畢,趙雲辭去,玄德執手揮淚而別。孔融、田楷亦各相別,引軍自回。

2。在《三國演義》的第19回中,劉備又哭了。這次是為了一個不幸的女人。

呂布夜襲徐州,奪了劉備的基業,兩人後來翻了臉,呂布率兵攻擊劉備,把他從小沛城中攆走了,家小也被呂布俘虜。劉備落荒而逃,夜裡投宿到一戶人家,主人名叫劉安。劉安家窮,沒有美食招待劉備,就殺了老婆給劉備燉肉吃。劉備見了,“不勝傷感,灑淚上馬”。後來曹操得知,讓劉安當了個小官。真是混賬透頂。

本回中,劉備投到曹操營中,向曹操訴說自己被呂布欺負得城池丟失,兄弟失散,家小被俘,“操亦為之下淚”,看來是兩個梟雄在一起抱頭痛哭了。

3。在《三國演義》第21回中,劉備為漢獻帝而哭,這是煮酒論英雄那回。

曹操和劉備合力攻打徐州,擒殺呂布之後,一起回到許昌。在這裡劉備和那些反對曹操的朝廷重臣們勾連在了一起。國舅董承拿著漢獻帝的“衣帶詔”來找劉備,令其觀之。劉備“不勝悲憤”,在衣帶詔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演義中的劉備處處流淚,我們該如何看待劉備的“眼淚”?

可以想到,劉備肯定是哭了,這一哭就讓朝廷中的官員們對他更加信任,提升了劉備的聲譽和政治地位。

4。劉備再哭是在《三國演義》的第28回中了,與關羽相會時兄弟灑淚相擁。

劉備在徐州戰敗,張飛逃到芒碭山當了土匪,關羽降漢不降曹,歸附了曹操,劉備落荒而逃,跑到青州寄身於袁紹帳下,兄弟分散。

演義中的劉備處處流淚,我們該如何看待劉備的“眼淚”?

關羽千里走單騎,在古城與張飛會合,打聽到了劉備的去向,就到界首去找劉備。劉備從袁紹處脫身出來,與關羽相會,“執手啼哭不止”。但到了古城見到張飛後,劉備卻沒有哭,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是恨張飛拋下他逃跑了?還是急著到臥室和甘、糜兩位夫人敘舊?不得而知。

5。劉備再次灑淚是在《三國演義》的第34回中,為自己大腿上的肥肉而哭。

劉備穰山戰敗,投奔到荊州劉表帳下。劉表這個人對劉備招待得很周到,經常帶著他吃吃喝喝,四處交際。有一天劉備和劉表相談甚歡,中途劉備尿緊,去上衛生間,看到自己的大腿上堆積著肥膘,“髀肉復生,亦不覺潸然流涕”。認為自己一年三百六十日,總是橫戈馬上行,如今卻“日月磋跎,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這一點劉備比我強,他自控能力很強,而肥頭大耳的我仍然無恥地活著,絲毫不打算控制自己的食慾。

6。劉備在《三國演義》的第36回中為徐庶而哭,非常感人。

徐庶化名單福,投到劉備帳下,為他出謀劃策,屢出奇計。曹軍屢戰屢敗,曹操就派人綁架了徐庶的母親,脅迫徐庶為自己效力。徐庶是個大孝子,無奈向劉備請辭,前往北方。

演義中的劉備處處流淚,我們該如何看待劉備的“眼淚”?

劉備“聞言大哭”,難捨難分,淚如雨下。劉備在郊外為徐庶送行,在樹林邊看著徐庶遠去的背影,“凝淚而望”,劉備恨那片樹林擋住了徐庶的漸行漸遠的身影,下令將樹林砍掉。這一幕確實令人動容,情真意切,怪不得徐庶終身不為曹操獻一謀。

7。在《三國演義》的第38回中,劉備三顧茅廬,為請諸葛亮出山而急哭了。

演義中的劉備處處流淚,我們該如何看待劉備的“眼淚”?

劉備三請諸葛亮,終於費盡周折,見到了大名鼎鼎的“臥龍”,一番交談,諸葛亮為劉備定下了三分大計,令劉備豁然開朗。劉備盛情邀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拒絕,劉備急得“淚沾袍袖,衣襟盡溼”。諸葛亮深受感動,“遂許先帝以驅馳”,為蜀漢立下不世之功。

8。在《三國演義》的第四十一回,劉備淚灑江河,這回哭的次數比較多。

曹操旌麾南指,劉備勢單力薄,無法抵擋,帶著兩縣百姓渡江南下襄陽,兩岸百姓離別故土,哭聲不絕。劉備在船上望見,“大慟”,認為自己對不住百姓,欲投江而死,被左右攔住。

演義中的劉備處處流淚,我們該如何看待劉備的“眼淚”?

劉備率領軍民十餘萬,迤邐而行,路過劉表之墓,劉備率眾祭拜,再次大哭,“軍民無不下淚”。

曹操奪取樊城,命人整理船筏,欲渡江而追,眾人勸說劉備拋下百姓而逃,劉備哭泣著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大家要注意,咱們總說的“以人為本”的概念,就是劉備首先提出的。

行動速度太慢,劉備被曹軍追上了,一夜混戰,劉備停歇下來,隨行只剩下百餘騎;糜竺、糜芳、簡雍、趙雲和劉備的家小,還有老百姓們都被殺散,劉備“大哭”。在這一回中,劉備哭了四次。

9。劉備堅持了很久一段時間沒哭,直到《三國演義》的第54回中,他才再次哭泣,這次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向丈母孃哭泣。

東吳招親,劉備前去,在甘露寺拜見吳國太。趙雲發現房內有刀斧手埋伏,告知劉備,劉備大驚,“乃跪於國太席前,泣而告曰”,投訴東吳的兵將。

10。在《三國演義》的第55回中,劉備流淚騙老婆孫尚香。

演義中的劉備處處流淚,我們該如何看待劉備的“眼淚”?

劉備被東吳用美人計軟禁,無法脫身,趙雲開啟諸葛亮留下的錦囊,讓劉備按計行事。劉備入後見到孫夫人,“暗暗垂淚”,孫尚香問他為什麼哭,劉備說自己“生不能侍奉二親,又不能祭祀宗祖”,被孫尚香揭破。劉備表示願意帶孫尚香一同逃回荊州,“言畢,淚如雨下”。逃跑途中,劉備被徐盛、丁奉率兵攔截,劉備急來車前,“泣告孫夫人”。孫尚香大發雌威,喝退了徐盛和丁奉。

11。在《三國演義》的第63回,劉備為龐統之死而大哭。

龐統率部夜間進軍,行經落鳳坡,遭到劉璋的大將張任的伏擊,被亂箭射成了刺蝟,殞命沙場。噩耗傳回涪關,劉備得知龐統被亂箭射死的訊息,“望西痛哭不已,遙為招魂設祭”。這是為自己入川大計受到嚴重挫折而哭。

12。在《三國演義》的第65回中,劉備還為劉璋掉過眼淚。

演義中的劉備處處流淚,我們該如何看待劉備的“眼淚”?

劉備兵臨成都城下,劉璋不戰而降,出城迎接劉備,將西川拱手相讓,劉備感動地握手流涕曰:“非吾不行仁義,奈勢不得已也!”劉備的這次哭泣很虛偽,奪了人家的江山還擠出眼淚來,不夠意思。

13。在《三國演義》第78回,劉備為二弟關羽的安危而哭。

在成都的劉備得知劉封不肯出兵去救關羽的訊息,意識到關羽性命危急,泣曰:“雲長有失,孤斷不獨生!”打算親率兵馬去解圍。

演義中的劉備處處流淚,我們該如何看待劉備的“眼淚”?

聞知關羽父子已經遇害,劉備“哭倒於地”,昏厥過去。

看到關興前來報喪,劉備“大叫一聲,又哭絕於地”。每天哭昏過去三五次,三天水米不進,只是痛哭,“淚溼衣襟,斑斑成血”,親自招魂祭奠,號哭終日。劉備對關羽的感情還是很深的。

14。在《三國演義》的第80回中,劉備為漢獻帝而哭。

曹丕篡漢自立,訊息傳到成都,劉備認為漢獻帝已經遇害,“痛哭終日,下令百官掛孝,遙望設祭”,還給漢獻帝上了個諡號:“孝愍皇帝”。然後劉備就稱帝了。

15。在《三國演義》的第81回中,劉備為張飛遇害而哭泣。

張飛得知關羽的死訊,到成都來見劉備,張飛“抱先主足而哭。先主亦哭”,兄弟倆商議為關羽復仇。不久後,張飛部將吳班差人送來表文,劉備意識到情況不妙,看到表文,張飛遇害,劉備“放聲大哭,昏絕於地”。

看到張苞和關興,劉備思念起關張兩位兄弟,“又放聲大哭”,眾人勸說,劉備對大家說:“二弟俱亡,朕安忍獨生!”言訖,以頭頓地而哭。

16。劉備最後的哭泣就是白帝城託孤,在《三國演義》的第85回。

演義中的劉備處處流淚,我們該如何看待劉備的“眼淚”?

劉備兵敗彝陵,退守白帝城,悲憤之際,病情加重,自知命不久矣,召來諸葛亮吩咐後事,知道自己死在旦夕,嗣子劉禪尚年幼孱弱,放心不下,以大事相托於諸葛亮,“淚流滿面”。

這就是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全部哭泣。而在正史《三國志》中,記載劉備曾經還有兩次哭泣:一次是哭法正,“明年卒,時年四十五。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諡曰翼侯”;另一次是哭劉封,劉備賜死劉封后,知道劉封比較冤枉,是替他承擔了責任,“先主為之流涕”。

這兩次哭泣在《三國演義》中都沒有記載,法正之死沒有正面描寫,而劉封死後,只說劉備“心中頗悔,又哀痛關公,以致染病”。

總的來說,劉備的哭泣都很感人,有為兄弟,有為妻小,為皇帝,有為猛將,有為謀士,有為兒子,從來沒有為錢而哭過。劉備哭的次數最多的一個是百姓(哭了4次),一個是關羽(哭了6次)。劉備能為百姓而哭,為結義兄弟而哭,也算是重情重義的漢子,不像我們現在的人,只為錢財而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