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唐肅宗李亨在安史之亂唐玄宗在位時即皇帝位,是玄宗讓位還是篡位

唐朝歷史是中國封建社會太上皇第二多的朝代,僅次於宋朝,唐朝從開國皇帝李淵做太上皇開始,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都先後做過太上皇,既然是太上皇,這就說明下一任在上任皇帝尚健在的情況下,就繼承了皇位。

這種現象是一種不正常的皇位繼承製,因為皇帝是天下之主,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沒有人甘願放棄皇位,唐朝三位太上皇都是被迫成為太上皇的,都有相當的原因在其中,其中唐玄宗作為開元之治的開創者,也是一位英明的皇帝,但是,為何唐玄宗會在自己還健在的情況下,把皇位讓給了兒子唐肅宗李亨呢?

唐肅宗李亨在安史之亂唐玄宗在位時即皇帝位,是玄宗讓位還是篡位

唐玄宗與楊貴妃

事實上,

唐肅宗李亨的皇帝之位,並不是唐玄宗李隆基讓的,而是李亨自作主張的行為,這種行為,相當於篡位

唐肅宗李亨即位事件發生在安史之亂期間,公元755年,安祿山以起兵誅殺楊國忠的理由,發動安史之亂,一個月後就攻佔了洛陽,隨後安祿山在洛陽稱帝,之後安史叛軍攻破了潼關,潼關是洛陽進入長安的最後屏障,潼關被攻破,長安就失去了屏障,所以唐玄宗就率領3000禁軍及楊貴妃、宰相楊國忠等部分皇族和大臣向蜀地逃亡,而太子李亨則率領2000禁軍及部分皇族和大臣殿後,同時太子李亨被唐玄宗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

唐肅宗李亨在安史之亂唐玄宗在位時即皇帝位,是玄宗讓位還是篡位

李亨

唐玄宗等人逃到馬嵬驛時,跟隨唐玄宗三十多年的禁軍首領陳玄禮發動兵變,禁軍士兵先是殺死了楊國忠,後又逼迫唐玄宗賜死了楊貴妃,之後唐玄宗一行繼續前往蜀地,但是,太子李亨卻沒有按照計劃前往蜀地,而是來到了靈州都督府和朔方節度使駐地靈武,在這裡即皇帝位,根本沒有通知唐玄宗。

太子李亨的行為因為沒有提前通知唐玄宗,所以這就是一次標準和篡位行為,跟李世民逼李淵讓位的性質是一樣的,那麼太子李亨為什麼這麼做?

唐肅宗李亨在安史之亂唐玄宗在位時即皇帝位,是玄宗讓位還是篡位

安史之亂

李亨雖然是太子,但是如果沒有安史之亂的話,李亨是沒有任何權力的,而且太子之位也是朝不保夕,因為唐玄宗與李亨的關係很緊張,唐玄宗的第一個太子並不是李亨,而是李瑛,但是李瑛在武惠妃和駙馬楊洄的誣陷下,被唐玄宗廢除並逼死,與李瑛一起被廢殺的還有鄂王李瑤與光王李琚。

唐玄宗一次就廢除並賜死了三個兒子,可見在唐玄宗身上,根本就沒有父子感情可言,隨後唐玄宗要壽王李瑁和李亨之間選擇了李亨為太子,估計原因是唐玄宗搶了兒子李瑁的妻子楊玉環為自己的妃子,不好意思讓李瑁當太子吧,李亨雖然被立為太子,但是太子之位非常不穩定,不僅有唐玄宗的不信任,還有宰相李林甫的威脅,只因為李林甫原本是支援李瑁當太子的。

唐肅宗李亨在安史之亂唐玄宗在位時即皇帝位,是玄宗讓位還是篡位

安史之亂

對太子李亨不滿的還有後來成為宰相的楊國忠,朝廷不斷地政治鬥爭讓太子李亨沒有安全感,而且唐朝從李世民開始就一直存在皇室內部政治鬥爭的情況,說不準哪一天唐玄宗受到蠱惑就會廢了太子,所以太子雖然是太子,但是實際上過得非常小心謹慎,生怕一件事做錯,而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李亨的機會就在安史之亂,當叛軍將在攻破潼關時,宮中就開始亂了起來,唐玄宗準備逃到蜀地去,隨後任命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太子李亨第一次有了權利,而且還是兵權,可以調動軍隊,也就是在這個時代,李亨與禁軍首領陳玄禮、宦官李輔國等一起策劃兵變,誅殺唐玄宗寵信的宰相楊國忠和貴妃楊玉環。

唐肅宗李亨在安史之亂唐玄宗在位時即皇帝位,是玄宗讓位還是篡位

馬嵬驛兵變

否則陳玄禮一個對唐玄宗忠心耿耿,跟隨了三十多年負責玄宗貼身安全的禁軍統領怎麼會背叛唐玄宗呢?因為他們把楊國忠和楊貴妃視為共同的敵人,陳玄禮認為是楊貴妃迷惑了唐玄宗,同時楊國忠攪亂了朝廷,要知道安史叛軍的旗號就是誅殺楊國忠,如果殺了楊國忠,能讓叛軍退兵的話最好,如果不能,也是為朝廷除害,所以才有了馬嵬驛兵變。

馬嵬驛兵變之後,太子李亨一行沒有跟隨唐玄武進入蜀地,而是來到了靈武,這裡是靈州都督府和朔方節度使駐地,李亨以天下兵馬元帥之召集忠於朝廷的唐軍,並以此建立攻打安史叛軍的基地,因為這是太子李亨擺脫唐玄宗控制的唯一機會,也是太子李亨掌權的唯一機會,如果李亨如果不趁此機會自立為帝的話,他可能終生沒有機會當上皇帝,因為誰也不知道後面的事態會如何發展。

唐肅宗李亨在安史之亂唐玄宗在位時即皇帝位,是玄宗讓位還是篡位

唐肅宗李亨

而且這個時候唐玄宗的個人威望也降到了最低點,包括陳玄禮在內的唐朝很多大臣認為引發安史之亂的原因就在於楊國忠和楊貴妃,而這兩人又是唐玄宗最信任的人,因此唐玄宗的威望降到冰點,李亨以掌控兵權的名義自立為帝,是最好的時機。

當太子李亨在靈帝即皇帝位的訊息傳來,立即得到了很多唐朝重臣的支援,比如唐朝名將郭子儀和李光弼就在聽說李亨即位後趕到靈武,並且擁立李亨,所以李亨的即位在當時,應該是一種眾望所歸,這也歸結於唐玄宗晚年的昏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