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明代詩人在霞浦中興福寺寫的兩首詩,竟然這麼高調……

慷慨定攖城

——清·黃鼎

共事巖疆日,忘交見性情。

從容籌應變,慷慨定攖城。

大義推能死,孤臣愧此生。

重來瞻廟貌,冥漠鑑微誠。

明代詩人在霞浦中興福寺寫的兩首詩,竟然這麼高調……

這是一首悼詩,作者是原福寧知州黃鼎,是悼念清福寧州總兵吳萬福在1674年3月間攖守州城而殉職後,為了悼念他而寫的。並在建善寺內增建的“吳萬福祠”前題書四個醒目而端莊的字:“威鎮山海”,並詠聯詩曰:“頑寇聞風退,雄師渡海潮。”

為何會這樣高調地紀念呢?下面筆者透過收集整理,現分享給大家:

吳萬福(?—1674),明末清初遼寧省遼陽人。原為明朝守備。崇德七年(1642)在松山戰役中降清,隸鑲紅旗漢軍。順治初奉命入關,鎮壓李自成農民軍有功,進封二等(二品)阿達哈哈番。擢福寧總兵,屢敗明張煌言軍,累進左都督、三韓吳。康熙十三年三間,在“三藩之亂”中,耿精忠派兵攻打福寧州城,他拒降攖守,全家被殺。爾後朝廷聞訊,追贈他為太子保,並蔭其一子。康熙三十年(1691年)被奉祀九忠祠,諡忠愍。

自從清廷入關之後,因為八旗兵力不足,為了對付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將充當前驅,從事招撫及武力鎮壓。在明朝降將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為王。他們所率領的軍隊成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在滿清入關後為其效盡犬馬之勞。經過二十年的鬥爭,堅決抗清的農民軍失敗了,南明的腐朽政權也垮臺了。這時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衛京師及駐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暫讓給吳三桂等去鎮守。吳三桂駐雲南,尚可喜駐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駐福建,這樣便形成了三藩。

三藩之外,還有一個孔有德。但是孔有德在同農民軍李定國作戰時失敗自殺於桂林,其子也被李定國所殺,所以無人襲封,僅有一女孔四貞嫁給孫延齡,清廷即以孫延齡為將軍代領其眾,駐守桂林。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吳三桂被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釋出檄文,史稱“三藩之亂”。

從《清史稿》第二十九講之二:浙江爭奪戰之(一)“曾養性攻浙東”介紹到,1674年(康熙十三年)3月,繼孫延齡之後,耿精忠也叛清了,並事先同吳三桂通盟,耿直忠通書“約三桂分寇江西、江南”兩省。

3月15日,舉旗叛清,耿直忠命左都督曾養性為左路大軍統帥,率領左路軍向浙東進軍。大軍從福州出發分兵兩路。一路曾養性直接率領一部,沿著福溫古道,途經福寧府治所(今霞浦),渡過楊家溪,登上錢王嶺,穿過銀龍嶺,進入福鼎境內的蔣陽、白琳、桐山,透過分水關,進入浙江境內攻打浙東平陽、瑞安、溫州等地。一路上奪取福寧、攻陷平陽、招降溫州,初戰取得節節勝利。

據耿精忠在福州舉旗反清時,曾寫信給鎮守福寧州總兵吳萬福(鑲紅旗,今遼寧遼陽人),進行招降。而吳萬福總兵曾與幕客、將士密謀相關事宜,在師爺孫墢的力勸下,形成“拒耿”的共識:“誓保州城!”。

另據《清史稿》卷二百五十三列傳四《池北偶談》記載:“孫墢字艾庵浙人為福寧總兵官吳萬福客,逆叛於福州,以害招諸大帥。力勸吳公斬其使絕之,發兵攖守,而賊兵奄至,公死之壤從死”。

而詩人林舍人石來(注:林麟熠,字舍人,號石來,莆田人,康熙庚戌進士自禮部郎中督學貴州。)還寫了一首悼念孫墢的詩,詩曰:“雲誓部幕府移兵,青史惠傅慷慨名。死節千秋比袁粲,肯教人笑禇淵生。”這首悼詩不僅佐證了這一歷史事件,孫墢當時雖然只是吳萬福總兵的幕客(師爺),但他能力勸吳公不降,拒絕耿精忠的招降。而吳萬福能採納一個師爺勸言,也所以看出,他與總兵的關係非同一般,同時也體現孫墢剛直不阿的氣慨。

但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吳總兵的其他幕僚人心潰散,正如《清史稿》中所言:“人心思叛,部眾不從”。當曾養性兵臨福寧城下之時,吳萬福的部下“將士獻城”,而只有吳萬福抗拒不屈“閤家受戮”,幕客孫墢、百總潘騰鳳並殉。那麼為何會“將士獻城”呢?

筆者認為主要存在如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雙方兵力懸殊,敵眾我寡。

1、福寧州總兵府的兵力。

據史料記載,福寧總兵府位於霞浦松城街道東街152號(今為府前路)康熙九年(1670年)起福寧鎮總兵轄鎮標三營(左、中、右)左營駐福安,右營駐寧德。其中,中營駐鎮臺,駐防州城,分防州境各汛。設遊擊、守備各1員、千總2員、把總4員、馬戰兵156人、步戰兵241人、守兵449人,計854人(後增為855人)。

2、曾養性的兵力。

爭奪戰福寧州城之戰是曾養性出兵的首戰。同時也是爭奪浙東計劃中的首戰。他定會制定周密的謀伐,從他拿下福寧州後,準備攻打浙東的兵力來看,當時到達福寧州的兵力也有兩路軍,水軍統帥都督朱飛熊、張萬恭、許英等率領水軍萬餘人,船艦300餘艘,“分泊於小梁山諸處”,主要是海上封鎖和聲援陸軍,截斷清軍海上的援軍,同時也為攻打浙東做準備。陸軍重要將領有:驍騎將軍馬久玉、前鋒都督吳長春、後軍都督馬成龍、張公萬,陸軍都督馬仕玉,中軍都督徐尙朝、總兵馮功輔,前鋒都督江元勳、郭奇等,統領戰兵萬餘人。

從雙方兵力對比來看,福寧州的兵力遠遠處於劣勢,所以曾養性輕而易舉的拿福寧州。

二、“將士獻城”以致州城淪陷。

吳萬福在順治十五年(1658年)間,被委以總福建省延平、建寧等處地方軍務,奉命赴福寧“救海監戎”,駐紮福寧州總兵。當時,明將鄭成功、張煌言、張明振等餘部,在閩浙沿海繼續抗清,大清的海疆受到紛擾。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間,吳萬福在沙埕港打敗張煌言,因此,官升“左都督”之銜。為了安全起見,自康熙元年(1662年)起,強行實施“遷界”運動,造成民眾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康熙三年(1665年)2月間,吳萬福又招降南閩鎮國林國樑;接著又清剿盤踞在官井洋一帶的阮春雷。整個福寧州轄區社會治安日趨穩定,他與知州黃鼎一道“捐俸餉”且“倡諸僚屬以助之”,用於修繕州城邊寺院、道觀、神廟、名剎、民社。他先移建了資福寺、修繕玄妙觀、東郊侯王廟。康熙十年(1671)至十二年(1673),歷經三年的時間修復了建善寺。由於他在整個修建過程中,他傾注了大量的資金,引起將士積怨。當曾養性兵臨城下之時,大部分計程車兵不抵抗,以致“將士獻城”,以致城陷人亡的局面。(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雷恆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