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李東陽:大明的“辭官達人”,好人一個卻飽受指責,一生活得太累

李東陽:松杉雙徑合,風雨一僧寒

李東陽:大明的“辭官達人”,好人一個卻飽受指責,一生活得太累

本來想為此文起名曰“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以顯示李東陽為官的歷程,但想想也不是太妥當,他本是以文彰名,這為官實在不是他最合適的位置,因為他在臨終前自嘆,本是一文人,大有誤入官場的悔恨之意,何況,他亦從來沒有在朝廷上有乾綱獨斷之時。

李東陽的名聲不可謂不大,記得以前學遊國恩先生的《中國文學史》時,就知道一個名詞叫“茶陵派”,而代表人物就是他,他一生雖貴為宰輔,但底色卻是個十足的文士。

就文學體裁而言,自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後,對明朝來說,似乎樣樣都是難以超越的高峰,很難有所建樹。

以詩詞為例,明代寫詩之人不少,但現今極少有人能背十首以上明詩,最多知道個“要留清白在人間”幾首而已,倒是張岱及歸有光、三袁們的小品文獨樹一幟,再有便是對聯,也很是有趣,倒是對清明這一文體有很大的影響。

李東陽:大明的“辭官達人”,好人一個卻飽受指責,一生活得太累

不過,有明一朝文學流派多多,光那前後七子的名字便夠背一陣,加上“茶陵”和“竟陵”的一堆,晚明之時,又是“幾社”、“復社”、“臨川”、“吳江”直弄得人頭大,但也少有人能識得其中的妙處,能區分出各流派異同者,當是不多。

李東陽是文學人物,是領一時風騷的文壇魁首,但亦是一個政壇人物,他為官半個世紀,列宰輔之位,不可謂不風光,但是,觀其文,未見其風采,視其政,反倒有附逆權宦之嫌,也許,我學識淺陋,識不得其詩文之妙,辯不得其為政之智。

但《明史》言之鑿鑿,“自明興以來,宰臣以文章領袖縉紳者,楊士奇後,東陽而已。”

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湖廣茶陵人,進士出身,初授庶吉士,官編修,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後入值文淵閣,以太子太師銜進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年69歲逝世,諡號文正。

李東陽:大明的“辭官達人”,好人一個卻飽受指責,一生活得太累

能獲得文臣最高榮譽,這“文正”也代表了朝廷對他的評價之高,少有人能企及,有明一朝僅5人獲得,其中方孝孺死於明成祖,倪元璐、劉理順自盡於“闖逆”,3人諡號皆為南明小朝廷所授,這含金量自是要打折扣;至於謝遷,不好意思地說,我對其是知之甚少。

觀中國歷史上獲得“文正”稱號而名副其實者,唯範文正和曾文正二公,尤其是曾國藩公,文能著書立說,揚桐城大纛,一代完人;武能續命大清,挽狂瀾於既倒,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正”,至於李東陽嘛,怕是“稍遜風騷”了。

李東陽小時是神童,據說4歲便會寫尺幅大字,“天資英邁,讀書一目數十行下,輒成誦不忘。”他17歲便高中進士,一個如今的高中同學,小小年齡便一躍龍門,史上無幾人能與之相匹,而且運氣極好,旋授庶吉士。

李東陽:大明的“辭官達人”,好人一個卻飽受指責,一生活得太累

要知道,庶吉士可是為皇帝起草詔書的近臣,還負有替皇帝講經的職責,亦是明內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而且此時的他已是揚名京師的少年英才,“少入翰林,即負文學重名”,此時的他可謂是志得意滿,一時風光無兩。

少年得志卻並不狂妄,李東陽是個謙遜之人,絕不以自己的才華為傲,史載其為“然恆持謙沖,未嘗以才智先人。”他後來主持文壇達數十年之久,其為詩文典雅工麗,為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

但是,他在庶吉士位置上一晃就是許多年,歷經兩個9年評判而不得升遷,至於原因嘛,史書寫得很明白,“以貌寢,好詼諧,不為時宰所重”,什麼意思?就是說他長得醜,又談吐詼諧,沒個正形,說人話就叫人醜嘴還賤,所以,長期就在這庶吉士上廝混,以至於大家都為他打抱不平,原文為“士論譁然不平。”

李東陽:大明的“辭官達人”,好人一個卻飽受指責,一生活得太累

當官四訣,有“身言書判”之說,這相貌是排第一位的,長得醜是硬傷,不過他自己卻並不為怨,心態很是平和,這一方面能看出他的大度,另一方面也顯示其成熟,畢竟,這是個熬日頭的過程,唯有堅持不懈,才能迎來明天的曙光。

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腸第幾盤;

萬樹松杉雙徑合,四山風雨一僧寒;

平沙淺草連天遠,落日孤城隔水看;

薊北湘南俱入眼,鷓鴣聲裡獨憑欄。

我們從這首名為《遊嶽麓寺》的詩中,可以看出他豁達的心境,千峰危立,萬松簇擁,枝柯交錯,山雨驟至,斷崖疊嶂,山路蜿蜒,一僧孤立,寒氣襲人,作者蹉跎半世,一事無成,鷓鴣聲中,“不如歸去”的淒厲不絕於耳,聽來不禁暗自神傷。

李東陽:大明的“辭官達人”,好人一個卻飽受指責,一生活得太累

但,這是深藏於內心深處的傷感,他從不為人道,儘管萍蹤浪跡,老至倦矣,他亦然堅信,總會有那雲開日出之時,這就是李東陽的堅忍,也是他不懈的守候;是信念的執著,也是發跡的保障,所謂“幽處覺心清”,從中我們不難領悟出一位官高事閒,雍容華貴計程車大夫的風采。

好在他後來參與了《英宗實錄》,書成之後,大得憲宗欣賞,雖然職位沒變,但秩位升至六品,在後來的日子中,加上回鄉“守制”這些七弄八搞的破事兒,時間便在不知不覺中,又逝去了幾多。

一直熬到44歲,又因參與《明憲宗實錄》的纂修受到嘉獎,方才從庶吉士上跳出,升為太常寺少卿,後來又開始訓導新的庶吉士,並升禮部右侍郎,兼任侍講學士,專門負責內閣誥敕的撰寫,在48歲時,與謝遷一起入內閣參預機務,這對李東陽來說是一重大事件,他蟄伏朝堂數十年,這次終於入閣了。

李東陽:大明的“辭官達人”,好人一個卻飽受指責,一生活得太累

雖說他的底色是文人,但身居高位,於這詩文也逐漸少了許多的厚重感,酬唱、奉和、次韻、贈詩、題畫成為主題,如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所言,“殆為羔雁之具矣”。

以我讀得不多的李東陽作品來看,不說是毫無特色,但同“三楊”的臺閣體比較也是遜色不少,因為至少三楊的作品,在平正典雅上還是可圈可點的。

年近半百的他,積多年官場廝混的經驗,加上過硬的仕途歷程,他在臺閣混得也是八面玲瓏,如魚得水,他脾氣特好,以“和煦容物”譽滿朝堂,他誰都不得罪,又平易近人,從不擺譜拿架,一團地和氣,所以,大家都願意與他為友。

他是與劉健和謝遷一起組閣的,這一組合雖說在歷史上並不是多麼出色,但足以與“三楊”內閣媲美,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還開創了當時一個所謂“弘治中興”的小小神話,這其中李東陽的作用自是不可小覷的。

李東陽:大明的“辭官達人”,好人一個卻飽受指責,一生活得太累

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在明武宗的縱容下,漸漸形成了閹宦劉瑾亂政的格局,劉瑾在打擊文官專政方面是下得去狠手的,他將不依附於他的眾多文官或貶或殺,正直官員幾乎無人能倖免,但唯獨這李東陽安然無恙。

這是後世詬病李東陽最重要的一點,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他這是隱忍,是為了最後推翻劉瑾不得已而為之,是他的策略,也顯示了其官場智慧老辣的表現,對此,我是小有疑慮的。

首先,李東陽一生經歷了明朝五位皇帝,尤其在輔佐後三位時,他先後近20次請求退休,在劉瑾禍亂的武宗朝,更是有一年5次上書請求“致仕”的記錄,堪稱大明王朝的“辭官達人”如果他是隱忍,是為最後推翻劉瑾而隱忍,又何必屢次上書要求退休,這不符合邏輯嘛。

李東陽:大明的“辭官達人”,好人一個卻飽受指責,一生活得太累

他在朝廷任職宰輔,一生於政績上乏善可陳,都說他是“外圓內方”之人,可他從來對大事不表明自己的態度,遇事則將自己先摘得個乾乾淨淨,圓滑至極,為此被人譏為“伴食宰相”,這樣沒有擔當之人,能指望他日後能為肅清朝廷妖奸做出貢獻,我是不信的。

當大臣們紛紛聯名彈劾劉瑾,包括謝遷在內,對劉瑾是破口大罵,而在武宗猶豫不決之時,只有李東陽唯唯不言,因為他看出武宗從心底也不想殺劉瑾,於是便故技重施,不置一言,由此不僅劉瑾逃過一劫,也給足了武宗面子,於是,與李東陽共事的其他大臣皆被罷官甚至遇害。

這些被貶的官員離京之時,李東陽自然是要來相送的,這是他一貫的作風,而且還痛哭不止,我不懷疑他是出自本心,但這些被害之人卻也並不買賬,被人“當日出一語,即與我輩同去矣,不用今日泣也。”懟得也很是難過。

李東陽:大明的“辭官達人”,好人一個卻飽受指責,一生活得太累

大家都認為,正是李東陽首鼠兩端的態度,引致大事無果反遭橫禍,於是,不斷有人彈劾他尸位素餐不作為,上書勸退,“前七子”之一王九思還寫了一出名為《杜甫遊春》的雜劇,以“昏子謎做三公”的荒唐,將李東陽暗喻為如李林甫一樣嫉賢妒能的奸臣,可見時人對李東陽的憤慨之情。

更有甚者,坊間甚至傳聞,是李東陽事先洩密彈劾之事,方導致誅殺劉瑾失敗,言為“會天晚,明旦發矣,奈閣老李西涯洩其謀”,不過,如此下作之事,我相信以李東陽的人品,是不太可能的。

而李東陽巴結劉瑾卻是事實,作為文壇巨擘,劉瑾對李東陽還是比較尊重的,至少表面上如此,二人之間似乎有一種默契,雖然雙方心知肚明,但李東陽在對劉瑾的奉承上,還是不遺餘力的。

李東陽:大明的“辭官達人”,好人一個卻飽受指責,一生活得太累

作為內閣首輔,李東陽是完全沒有盡到職責,他是將權力全數交出,成為劉瑾的一支筆,完全按照劉瑾的意願行事,所有的決策都是“逆探瑾意”然後下筆。

而在劉瑾建造道觀完工之時,李東陽趕緊獻上一方自己手書的石碑,其內容自是極盡諂媚之能事,讓人不忍卒讀,連他的學生侍郎羅玘都看不下去,“劉瑾亂政,李東陽依違其間”,寫信決裂,恥於與之為伍。

但是在此期間,李東陽做了大量的好事,比如為被陷害之人鳴冤叫屈,比如給予受害者一些關照等等,這些也很符合他的性情,但這些小善於事無補,還是遭致世人側目;故而《明史》有記,“凡瑾所為亂政,東陽彌縫其間,亦多所補救。其潛移默奪,保全善類,天受其庇,而氣節之士多非之。”

李東陽:大明的“辭官達人”,好人一個卻飽受指責,一生活得太累

及至後來劉瑾的動靜弄得太大,引起武宗的不滿,李東陽敏銳地察覺後,遂會同一幫朝臣對劉瑾進行彈劾,最終將其送上了斷頭臺。

劉瑾死後,這李東陽亦自愧在位期間“助紂為虐”的不齒之事,實在是無顏立廟堂,遂再次申請辭官,終得致仕,臨終前,還混了個“文正”的諡號,他也能瞑目九泉了。

斫地哀歌興未闌,歸來長鋏尚須彈;

秋風布褐衣猶短,夜雨江湖夢亦寒;

木葉下時驚歲晚,人情閱盡見交難;

長安旅食淹留地,慚愧先生苜蓿盤。

對李東陽的評價歷史上也分為兩大陣營,譽者說他是“忍辱負重,委曲求全”,貶者說他是“見風使舵,屈身附逆”;對此見仁見智之說,其實都有一定的道理,於我看來,他就是兩個字打總結,軟弱!

李東陽:大明的“辭官達人”,好人一個卻飽受指責,一生活得太累

說他氣節有損也行,說他明哲保身亦可,但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李東陽是大好人一個,一生從不損人利己,而且對自己所行無奈之事很是後悔,“長沙李文正,林下每談及正德初年,未嘗不慟哭。”作為一位心地善良計程車大夫,能做到這一點,就很不容易了,我們不能對他有太高的要求。

作為傳統意義上計程車人來說,不能同邪惡勢力抗爭自是令人不齒,但歷史是複雜的,如果換個角度來看,李東陽自有其閃光之處,他在為官的道路上,走得是很艱難的,也是心力憔悴,他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儘管與我心目中的“文正”有著很大的差距。

李東陽:大明的“辭官達人”,好人一個卻飽受指責,一生活得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