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短史記|關羽死後,曾成為荊州百姓普遍供奉的凶神

短史記|關羽死後,曾成為荊州百姓普遍供奉的凶神

最早的關公崇拜,始於219年末220年初長江北岸的荊州——關羽被殺害的地方。漢代在這裡建了縣,行政上稱為荊門或當陽。這裡埋葬著他的無頭屍身。三世紀晚期的史料《吳歷》記載,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給了曹操,關羽的屍身可能依照某種儀式被安葬了,而不是任其暴露腐爛。他的墳墓可能有一些外在的標記,比如說一個小山丘,有助於當地人辨認並記住這個地方。

關公崇拜屬於一種當時新興的崇拜型別,

即人們會崇拜那些遭受暴力橫死而變成餓鬼的人

這一型別的崇拜,常見於當時的志怪小說。志怪小說是文化精英階層中流行的一種故事體裁。早期道教信徒的文章,常大力抨擊這類崇拜,這間接表明此類崇拜在當時很有影響力。人們相信這些餓鬼一直留在人世間,他們仍然充滿了未耗盡的生命力,對活著的人具有潛在的危害性。這些餓鬼需要崇拜者提供剛剛屠宰的動物作為祭品,這些祭品通常被稱為“血食”。作為回報,祭祀者將受到保護。

早期的關羽崇拜就屬於這種型別。

短史記|關羽死後,曾成為荊州百姓普遍供奉的凶神

電視劇《三國演義》關羽兵敗麥城被俘的情節

雖然我們無法得知關公凶神信仰的早期的確切歷史資訊,但可以知道的是:這種崇拜一直持續到了唐朝。唐朝末年,長安發生了一次恐慌事件,在這次事件中,關公被民間視為惡靈的事實充分體現了出來:

“唐鹹通亂離後,坊巷訛言關三郎鬼兵人城,

家家恐悚

。罹其患者,令人寒熱戰慄,亦無大苦。弘農楊玭挈家自駱谷路人洋源,行及秦嶺,回望京師,乃曰:“此處應免關三郎相隨也。”語末終,一時股慄,斯又何哉?夫喪亂之間,陰厲旁作,心既疑矣,邪亦隨之。關妖之說,正謂是也。”(見五代人孫光憲著《北夢瑣言》)

當時,關三郎的“鬼兵”已經進城的傳聞鬧得沸沸揚揚,人們都非常緊張不安。一個名叫楊玭的貴族,帶領全家沿著駱谷路,遷往陝西南部的洋源。到達秦嶺後,這位貴族回頭看了看都城長安,說自己應該已經擺脫了關三郎的追蹤。但他的遷徙最終被證明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他還是病倒了。

很明顯,關三郎被視為惡靈,“鬼兵”則組成了這位惡靈將軍的部屬。雖然孫光憲對關三郎的身份沒有進一步的說明。但早期的幾種關於荊州玉泉山關公崇拜的史料,特別提到了有個供奉關三郎的神龕。如唐末範攄《云溪友議》裡記載:

“(荊州)玉泉祠,天下謂四絕之境,或言此祠

鬼興土木之功

而樹,祠曰‘三郎神’。三郎即關三郎也。”

從上下文來看,

這個神靈很明確,指的就是關羽

——唐代貞元十八年(802)由董侹撰寫的《重修玉泉關廟碑記》裡講得很清楚,出面“興土木之功”幫助建成玉泉寺的那個“鬼”,正是關羽的神靈(見下圖)。儘管這則碑記是把關羽崇拜和玉泉寺聯絡在一起的最早的一條史料,但是在此以前,這種聯絡肯定已經至少存在了幾十年。當然了,這是唐代的民間傳說,不是歷史事實。根據隋代當地縣令皇甫昆(毗)撰寫的碑文記載,玉泉寺是由地方施主捐建的,他們每人捐獻了一塊磚瓦,寺廟很快就建成了。

短史記|關羽死後,曾成為荊州百姓普遍供奉的凶神

唐人記載關關羽興土木之功”修建玉泉寺

有人說“關三郎”其實是關羽的第三個兒子,這沒有道理。我們知道,歷史上,關羽確實有三個兒子(編輯注:《三國志》只記載了關平與關興,所謂的第三子關索是宋元時代出現的虛構人物)。他和大兒子(關平)被葬在一起,後者的年齡足夠大,可以和他一起戰場殺敵。其餘兩個兒子和他的埋葬地沒有任何關係。進一步而言,那個神廟中崇拜的主神一直是關羽本人,神廟不可能用其中供奉的一個從神的名字來命名,且其他的文獻中從未記載過這一從神。

所以,使用“關三郎”一詞,並非專指關羽的第三個兒子,而是指作為惡靈的關羽本身。他不僅有製造災害的能力,也可以擊退其他惡靈,避免災難的降臨。

(編輯注:唐代流行給神取名三郎,有泰山三郎、華山三郎、盤古三郎、木下三郎等諸多名目,有學者認為,關羽被稱為關三郎,是呼應了這種命名潮流。此外,劉關張桃園結義關羽排行第二之說,不見於《三國志》,是宋元時代三國話本里的虛構情節,唐代人不存在“關二爺”這種認知。)

到了10世紀,玉泉寺的關羽傳說已經廣為傳播。

比如,五代時期蜀國的統治者認為關羽“妙於鬼神屋木”,想要繪製一幅以“關將軍起玉泉寺”為題材的壁畫。這個任務被安排給了畫家趙忠義。在趙忠義的畫作中,關公的主要角色是一個伏魔者,而非虔誠的佛門弟子——其實,雖然唐宋兩代有多種材料提到了關羽神助修建玉泉寺,但僅有1081年由張商英撰寫的碑文明確提到他皈依佛教。在大多數記載裡,關公仍然是個喜歡血祭的凶神。即便是在張商英記載的故事裡,未被佛門馴化的關羽也仍是凶神,他自稱:“我乃關羽 死有餘烈,故主此山。

所嗜唯殺,所食維腥

。”

兩宋時期,關公崇拜已經傳播到荊州境內的其他地方。做過監察御史的南宋人陳淵(1067—1145)在1140年寫道:

“臣

嘗遊荊州

,見荊人之所以事關羽者,

家置一祠

,雖父子兄弟室中之語,度非羽之所欲,則必相戒以勿言,唯恐羽之知也。夫羽之死已數百年,其不能守以

害人

也審矣,而

荊人畏之如此

,以其餘威在人,上下相傳,有以誑惑其心耳。”

在這則材料中,陳淵不僅告訴我們荊州當地關公崇拜的流行程度,還披露了

人們對關羽抱持著一種持續的恐懼心理

,儘管他已在數百年前去世。人們相信作為神祇的關羽,在審查他們的談話。而且,陳淵還把這種恐懼,和人們對女真的懼怕進行了比較。

這樣的比較,在今天看來,無疑顯得對關羽很不恭敬。

短史記|關羽死後,曾成為荊州百姓普遍供奉的凶神

造價上億的荊州關羽像,2021年9月因破壞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而拆卸搬移。

到了元朝,關公崇拜已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傳播開來。關公也被整合進了道教和佛教當中。到16世紀初,開始大量出現明確將關公視為佛教護法神的記載。隨著佛教寺院普遍將關公作為護法伽藍神,各地也開始出現很多關公護佑地方民眾的靈蹟故事,關公甚至從血食者變成了素食者。作為凶神存在了數百年的關羽,遂漸漸式微。

簡言之,在早期史料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關羽是一位惡靈將軍,是一個具有非常強大能量的神祇。他可以控制超自然的世界,從而足以在一夜之間完成一座佛寺的修建。他擁有可以變幻成各種可怕形象的能力,並且領導著一支由陰兵組成的軍隊。在寺院周圍沒有人或者動物敢於偷盜或者出言不遜。而關羽之所以會成為惡靈並獲得崇拜,主要是因為他是一位橫死的強大將軍。

(作者丨

田海

短史記|關羽死後,曾成為荊州百姓普遍供奉的凶神

本文節選自

《關羽:由凡入神的歷史與想象》

, [荷蘭]田海著,王健/尹薇/閆愛萍/屈嘯宇翻譯,

新星出版社

2022年出版。原文較長,有增刪。已獲出版方授權。標題系編輯所擬。

作者簡介:

田海

,萊頓大學博士,現為德國漢堡大學漢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傳統中國的宗教文化、薩滿文化、當代中國宗教、中國文學等。代表性著作有《關羽:由凡入神的歷史與想象》《講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巫術與替罪》《天地會的儀式與神話:創造認同》《中國歷史上的白蓮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