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乾隆皇帝:御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宮廷御酒的前世今生

◆ ◆

文 |石祿生

01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正月二十九日,乾隆皇帝在西苑(今圓明園)山高水長殿大宴中外賓客,參加宴席的有蒙古王公、哈薩克使臣、俄羅斯特使等外國客人,還有清本朝的諸多王公大臣。

乾隆皇帝:御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乾隆皇帝難得做東,宴請這麼多客人,所以這一天,他的興致頗高,吩咐內務府大臣:“著酒醋房端上最好的御酒,朕要跟在座的賓客一醉方休。”

“酒醋房”是清宮內專門釀造御酒、置辦御酒席的機構,屬於“御茶膳房”總機構的下設部門,隸屬於內務府管轄。有關酒醋房的來歷,有一段漫長的歷史傳承,我們稍後再談。

乾隆皇帝:御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彼時在盛宴中酒興頗濃的乾隆皇帝,被酒醋房呈上來的御酒搞壞了心情:這批御酒口感不怎麼樣,有以次充好的嫌疑。但他不動聲色,依然跟在座的外國賓客頻頻舉杯共飲。

賓客們喝得非常高興,這是他們有生以來喝過的最美味的酒。事實確實如此:這批御酒,即便乾隆覺得口感不佳、“以次充好”,它們也是世間佳釀一級的酒品。乾隆喝得不爽,那是因為他平常都喝御酒,口感刁得很,畢竟御酒跟御酒比,也不免有高低之分。

這次御酒宴結束後,乾隆皇帝親自過問御酒呈貢事宜:這次用酒為什麼“以次充好”?再一問,這次宴會用掉御酒220斤。乾隆心中一系列的疑惑就來了:朕感覺沒喝多少啊,怎麼消耗了不多不少剛好220斤?

乾隆皇帝:御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乾隆乾脆讓酒醋房拿來御酒記錄檔案,檢視後發現,幾乎每一次皇家宴會,不論規模大小,登記在冊的御酒用量都是220斤。乾隆心裡馬上產生兩個不爽:每次宴會大小不一,怎麼可能用酒量都一樣,酒醋房工作人員顯然存在虛報、貪汙行為,這是其一;其二,這個用酒量,也太鋪張浪費、奢侈成風了!

就這樣,乾隆皇帝從喝到“以次充好”的御酒不快情緒出發,進而上綱上線,將徹查注意力轉移到批判奢靡之風、打擊貪汙等方面上來。此事最後的處理結果是:醋房首領太監、掌儀司、御茶膳房大臣、內務府大臣等,都受到了處罰,有發配邊疆的、有杖責四十大板的、有罰沒錢糧的,不一而足。

乾隆皇帝:御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如懿傳》乾隆劇照

從那以後,清宮酒醋房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比較重要的措施有兩條:

措施一:節儉為本,各個殿房、各種場合所用御酒,嚴格限量。該條措施,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再次強調並進一步降低了用酒量限定標準。譬如乾隆本人日常所用的內膳房備膳用酒,每日限量御酒2兩,一年合計44斤四兩。可見,乾隆說要節儉,還真不是說著玩的。

措施二:御茶膳房下設部門,尤其是酒醋房,嚴格實行奏銷制度流程。這又包括兩個方面:每一次重大宴會用酒,必須事先報備禦酒用量,不得事後補備;酒醋房釀造御酒所用的,米、面、豆、曲、姜、醋、瓜果、蔬菜等,一系列原材料採購花費,折算成銀兩,必精確到幾兩幾錢。

乾隆皇帝:御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自乾隆皇帝對御酒的釀製和呈貢,實行嚴格管理制度以後,御酒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了,不但民間人士基本品嚐不到,就算宮內人士也難得有機會品嚐。這在某種意義上,使得皇宮御酒越發顯得神秘而誘人。

02

中國古代皇家御酒的由來,有著漫長的歷史傳承。早在隋代,皇宮就設定了良醞署,隸屬於光祿寺,專門司職供應宮廷所需之酒。良醞署的機構設定,延續到了宋元明清。不過在明清時期,御酒管理機構的名稱或制度,略有改變。

乾隆皇帝:御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明代洪武初年,皇帝朱元璋在皇宮內設定了“十二監、四司、八局”總計二十四衙門,其中就包括了掌管皇宮用酒的酒醋面局。不過,酒醋面局只負責釀造和管理一般皇宮用酒,而皇帝親用的御酒,則另由一個名為御酒房的機構負責釀製。酒醋面局和御酒房,是兩個平行獨立、互不干涉的皇宮酒類管理機構。

朱元璋之所以在皇宮中專設酒類管理機構,當然有傳承歷史的考慮。畢竟,皇宮御酒這種東西,歷來是皇家權力身份的象徵之一。如三國時期,曹植寫過御酒主題的詩作《大魏篇》:“御酒停未飲,貴戚跪東廂。”又如唐代李暠寫《奉和聖制送張說上集賢學士賜宴》詩:“天廚千品降,御酒百壺催。”經詩歌傳頌的御酒意象,令歷朝歷代的權貴人士如痴如醉。

乾隆皇帝:御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當然了,朱元璋對於設定酒醋面局,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他在傳世祖訓中說:“內府飲食常用之物,官府上下行移,不免取辦於民,是以文繁生弊,故設酒醋面、織染等局於內,取其不勞民而便於用。”可見,貧苦人家出生的朱元璋,十分懂得體恤百姓,為了不勞民,所以在宮內自設釀酒機構。

不管是酒醋面局也好,御酒房也好,作為皇宮內的造酒機構,它們在歷史影響力有多大呢?可以說,超乎我們的想象。

乾隆皇帝:御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今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街道的國旺衚衕,其舊稱為酒醋局衚衕,就是明代定下來的名稱,一直沿用到解放後六十年代。由此可見,酒醋面局作為明代皇宮造酒機構,在歷史上是聞名遐邇的。

明代有一個臭名昭著的大太監魏忠賢,這是世人都知道的。他的權力之大,其中有一項就是掌管了御酒房、酒醋面局等機構,掌握了御酒和其他皇宮用酒,他就掌握了皇宮的權力鑰匙。

乾隆皇帝:御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明末明熙宗時期,魏忠賢當道,他不但親自督造皇宮自造酒,還在民間廣泛蒐羅釀酒名士,在宮外設點造酒,再送入宮內,透過御茶膳房進貢給皇帝享用。那時候的明朝皇帝朱由校,可謂嚐遍了天下美酒,快樂似神仙。

到了清代立朝,明代延續下來的酒醋面局、御酒房等,一度被撤銷。但到了順治十年,清皇室又恢復了宮內造酒機構,不過統一改稱為酒醋房罷了(隸屬於御茶膳房),換湯不換藥。也難怪,清皇室滿人作為馬背上的民族,怎麼能不飲酒呢?所謂無酒不歡,這也是皇家的想法。

乾隆皇帝:御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那麼,明清時期的皇宮用酒以及皇帝享用的御酒,統統由皇宮內設機構自行釀造嗎?當然不是。實際上,皇宮用酒和御酒,宮內自造的只是一部分,還有很多是皇家在宮外設點釀造,以及民間進貢酒、外國使團贈送酒等,品類之多,五花八門。

歷史上尤其是明清時期,負責在宮外造酒並送入宮中的機構,就是前面提到的良醞署;而明代的酒醋面局、御酒房,以及清代的酒醋房,主要負責宮內自造酒。以上各個機構都是一碼歸一碼,職責、分類獨立清楚。

前述之所以單獨提到魏忠賢,乃是因為他越過了良醞署,以非尋常的權力方式自行在宮外造酒。所以說,魏忠賢的宮外造酒行為,在皇家造酒歷史上並不典型。

乾隆皇帝:御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綜上所述,明清時期皇宮內大量造酒,宮外又有造酒,再加上民間進貢、外國贈貢的酒,皇宮酒庫裡的酒豈不是多得喝不完?事實確是如此,明清皇宮從來不缺酒。前述乾隆皇帝為節儉用酒,親自改革酒醋房管理制度,實在是一種政治姿態,以顯示他這個皇帝會過日子。

那麼,既然明清皇宮存酒量這麼多,它們有沒有可能像其他皇宮文物一樣,至今存留於世呢?這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本文不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