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桐葉封弟無戲言

在中國古代,人們常說“天子無戲言”以及“君無戲言”,這是說皇帝至高無上,說出的話就是金科玉律,誰也不能更改。然而,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卻寫了一篇辯論文,批判這種說法,認為臣子不能對君主的一句玩笑話絕對盲從,而這篇辯論文便是有名的《桐葉封弟辨》。

明末清初,著名藏書家孫琮在編選柳宗元的文集時,對《桐葉封弟辨》這篇文章發出了這樣的讚歎:“一篇短幅文字,讀之卻有無限鋒芒。”全文雖然篇幅不長,但文章論辯反覆曲折,波瀾起伏,堪稱辨體文中的力作。

桐葉封弟無戲言

桐葉封弟 開創晉國

“桐葉封弟”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歷史典故,最早見於《呂氏春秋》。書中記載,有一天“成王與唐叔虞燕居,援梧葉以為圭”,周成王與弟弟叔虞閒居時,摘下一片梧桐葉子削成圭玉的形狀,送給叔虞說,我拿這個分封給你。叔虞很高興,就把此事告訴了周公。周公向周成王請示說:“天子其封虞邪?”周成王回答:“餘一人與虞戲也。”周成王的意思是,我是跟叔虞開玩笑呢!可週公說:“臣聞之,天子無戲言。天子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於是,周成王“封叔虞於晉”。在這個故事最後,作者稱讚周公說:“周公旦可謂善說矣,一稱而令成王益重言,明愛弟之義,有輔王室之固。”這是說,周公可以說是善於勸說了,他一勸說就使成王對言談更加慎重,使愛護弟弟這種道義彰明,又因為封叔虞於晉而使周王室更加穩固。

到了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記載了這個故事,只不過內容稍有變動。《史記》記載,周武王與叔虞的母親交會時,夢見上天對周武王說:“餘命女生子,名虞,餘與之唐。”這是說,上天要讓武王生個兒子,名叫虞,把唐地賜給他。等到武王夫人生下嬰兒後一看,手掌心上果然寫著“虞”字,所以就給兒子取名為虞。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唐地發生內亂,周公滅了唐。一天,周成王和叔虞做遊戲,成王把一片桐樹葉削成圭狀送給叔虞,並說:“以此封若。”一位名叫史佚的史官聽說後,“因請擇日立叔虞”,史佚於是請求選擇一個吉日封叔虞為諸侯。可成王卻說:“吾與之戲耳。”史佚回答說:“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周成王把唐封給叔虞。唐在黃河、汾河的東邊,方圓一百里,所以叫唐叔虞。

唐叔虞被封到唐國後,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啟以夏政,強以戎索”,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理夏戎之民,將唐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唐叔虞去世後,他的兒子姬燮(xiè)繼位,遷居晉水之旁,改國號為“晉”,是為晉侯燮。因此,後人尊唐叔虞為晉國的始祖,是三晉文化的創始人。

到了唐代,許多詩人都對“桐葉封弟”的故事津津樂道。“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曾留下了“剪桐疏爵,分茅建社”的句子,邊塞詩人高適寫下了“剪桐光寵錫,題劍美貞堅”的詩句。不過,唐代最有名的一篇關於“桐葉封弟”的文章要屬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辨》。

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當時,朝政腐敗,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受到唐順宗信任進入中樞。此時,王叔文重用柳宗元和劉禹錫,因此他們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他們在短短的執政期間採取了不少具有進步意義的措施,然而改革觸犯了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在保守勢力的聯合反撲下,改革很快宣告失敗。唐順宗被迫讓位於太子李純,王叔文被賜死,王伾被貶後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其中,柳宗元被貶到了永州。

永貞革新失敗後,柳宗元花費大量精力閱讀古今史書,對歷史和現實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辯其誤,指其失,這篇《桐葉封弟辨》就是在這個時候創作的。在文章的第一段,他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桐葉封弟”這段歷史。“古之傳者有言:成王以桐葉與小弱弟戲,曰:‘以封汝。’周公入賀。王曰:‘戲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戲。’乃封小弱弟於唐。”

桐葉封弟無戲言

河南洛陽周公廟內周公分封諸侯塑像

辨體力作 鋒芒無限

在回顧了“桐葉封弟”這段歷史後,柳宗元斬釘截鐵地亮明瞭自己的態度:“吾意不然。”他認為事情不會是這樣的。接著,指出問題的關鍵在於“當封”或“不當封”,而不在於這是誰的意圖。“王之弟當封邪,周公宜以時言於王,不待其戲而賀以成之也。不當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戲,以地以人與小弱者為之主,其得為聖乎?”成王的弟弟應該受封的話,周公就應當及時向成王說,不應該等到他開玩笑時才用祝賀的方式來促成它;不應該受封的話,周公竟促成了成王不合適的玩笑,把土地和百姓給予了小弟,讓他做了君主,周公這樣做能算是聖人嗎?緊接著,他又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從而成之邪?設有不幸,王以桐葉戲婦寺,亦將舉而從之乎?”這是說,況且周公只是認為君王說話不能隨便罷了,難道一定得要遵從辦成這件事嗎?假設有這樣不幸的事,成王把削成圭形的桐樹葉跟婦人和太監開玩笑,周公也會提出來照辦嗎?而後,筆鋒由反轉正,由駁而立,推出中心論點:“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設未得其當,雖十易之不為病。要於其當,不可使易也,而況以其戲乎!若戲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過也。”這就是說,凡是帝王的德行,在於他的行為怎麼樣。假設他做得不恰當,即使多次改變它也不算是缺點,關鍵在於是不是恰當,恰當就使它不能更改,何況是用它來開玩笑呢!假若開玩笑的話也一定要照辦,這就是周公在教成王鑄成過錯啊!

文意至此,已水落石出,是非判然,文章似乎可以結束了,然而,柳宗元卻複用“吾意”二字領起,從三個層面為此事非周公所為作正面辨析,從而使下文又生波瀾。文章寫道:“吾意周公輔成王,宜以道,從容優樂,要歸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為之辭。又不當束縛之,馳驟之,使若牛馬然,急則敗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況號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柳宗元覺得,周公輔佐成王,應當拿不偏不倚的道理去引導他,使他的舉止行動以至玩笑作樂都要符合“中庸”之道就行了,必定不會去逢迎他的過失,為他巧言辯解。又不應該管束成王太嚴,使他終日忙碌不停,對他像牛馬那樣,管束太緊太嚴就要壞事。況且在一家人中父子之間,還不能用這種方法來自我約束,何況名分上是君臣關係呢!這只是小丈夫耍小聰明做的事,不是周公應該採用的方法,所以這種說法不能相信。

在作了這樣幾層推論之後,柳宗元斷定此事非周公所為,“古之傳者”所言不可信。最後一段寫道:“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這裡用“或曰”引出“史佚成之”的他說,為上文所論作一旁證,看似閒筆,卻遙應篇首,巧結全文,使之神完氣足,餘味悠然。學者孫琮稱讚說:“妙在前幅連設三層翻駁,後幅連下四五層斷案,於是前幅遂有層波疊浪之勢,後幅亦有重岡復嶺之奇。”

在中國古代,“辨”是一種用於辨析事物的是非真偽而加以判斷的論說文體,但本文的重點不在於辨偽,而是圍繞重臣應如何輔佐君主這一中心發揮議論。透過“桐葉封弟”的典故,批評了所謂“天子無戲言”的說法。這在君主至高無上的時代,是相當大膽的議論。

柳宗元在本文中雖然批評的是周公,實際上是借題發揮,其主旨是說明對君主的一言一行要從實際效果上來觀察,而不應盲從。全文立論明確,絲絲入扣,讀後令人為之嘆服。特別是結尾的“或曰”一句,使全文的論證留有餘地,更是耐人尋味。南宋理學家呂祖謙在《古文關鍵》中評價說:“此篇文字,一段好如一段。大抵做文字,須留好意思在後,令人讀一段好一段。”

文壇大家 出語崔嵬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由於他出生於河東(現山西省永濟市),人們便稱他為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代宗大曆八年(773年),柳宗元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出生,字子厚,祖上世代為官。他的父親柳鎮曾任侍御史等職,母親盧氏也是范陽名門之後。

四歲時,母親開始對他進行啟蒙教育。九歲時,遭遇藩鎮叛亂,也稱建中之亂。柳宗元為避戰亂,來到父親任職的夏口。不久,父親柳鎮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隨父親宦遊,增長了見識。他參與社交,結友納朋,並受到人們的重視。不久,他回到了長安,養成了積極用世的態度和剛直不阿的品德。

二十一歲時,柳宗元考中進士,名聲大振。五年後,他參加了博學宏詞科考試並中榜,授集賢殿書院正字。之後,柳宗元被任命為藍田尉。又過了幾年,柳宗元被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從此與官場人物交遊更廣泛,對朝廷的腐敗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的願望,因而成為革新派的重要人物。然而,永貞革新僅僅持續了半年就失敗了。

永貞革新失敗後,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貶為永州司馬,流放十年。柳宗元在永州生活了十年,在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進行鑽研,並遊歷永州山水,結交當地士子,從而留下了有名的《永州八記》。“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人們所熟知的《捕蛇者說》,正是寫於永州,文中他發出了“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感慨。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接到詔書,要他立即回京。可回到長安後,柳宗元非但沒有受到重用,還被貶為柳州刺史。在柳州他任職四載,做了四件名留青史的大好事,這便是釋放奴婢、開鑿水井、興辦學堂和開荒建設。

柳州原先是一個荒蠻之地,當時沿襲一種殘酷的風俗,據記載:“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淪為奴婢。”這是說,欠錢不還的人則淪為奴婢,而一旦為奴就會終身為奴。柳宗元釋出政令,“革其鄉法”,使得那些淪為奴婢者,仍可出錢贖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釋放奴婢的辦法,規定已經淪為奴婢的人,在為債主服役期間,都可以按勞動時間折算工錢。工錢抵完債後立即恢復自由。這一舉動受到廣大貧困百姓的歡迎,後來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縣。

據說柳宗元到柳州以前,柳州找不到一口可以使用的水井,人們吃水用水都要到柳江邊汲水。如果天旱水淺,到江邊的距離就更遠了。到了雨季,路險泥滑,汲水更加危險,稍有不慎,腳下一滑,汲水的人就會從陡坡上翻滾下去,輕者跌斷手足,重者還會送命。柳宗元到柳州後,體察民情,決定鑿井供居民飲用。他命令部下率領數十名軍士,在城北開鑿第一口水井。這時,柳州城裡的百姓,都扶老攜幼跑來觀看這一奇蹟。在這些百姓中,有的人從來都沒有見過井,當他們喝到清冽的井水時,都不禁高興地歡呼雀躍起來,從此柳州才有了水井。

柳宗元在柳州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大力舉辦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由於地處偏僻的少數民族區域,柳州一直以來處於封閉落後的環境裡。柳宗元上任後,親手創辦了很多學堂,並採取各種方法鼓勵小孩積極唸書。在政事之餘,柳宗元還耐心接受青年學子的拜訪,對他們循循善導。針對當地百姓迷信落後的習俗,柳宗元嚴令禁止江湖巫醫騙錢害人。同時推廣醫學,培養當地的醫生為百姓看病。

此外,柳宗元還把目光投向農業落後的問題上。柳州是丘陵地區,城外有著大片的荒地。看到百姓艱苦貧困的生活,柳宗元下決心改善這樣的面貌。他組織鄉間的閒散勞力,開荒墾地,種樹種菜,鼓勵發展生產。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種土地面積大增。僅大雲寺一處開出的荒地就種下了竹子三萬竿,種菜百畦。他為改造一方水土,立下了不滅的功勳。

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憲宗大赦天下,並召柳宗元回京。然而,柳宗元因積勞成疾,不幸在柳州病逝,終年四十七歲。柳宗元一生留下的詩文作品達600多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其文集為《河東先生集》。北宋名臣歐陽修曾寫詩稱讚柳宗元:“投以空曠地,縱橫放天才。山窮與水險,上下極沿洄。故其於文章,出語多崔嵬。”

柳宗元的詩,流傳至今的有140餘首,在大家輩出、百花爭豔的唐代詩壇上,存詩不算多,卻多有傳世之作。柳宗元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代表當時一個流派的傑出詩才。宋代文豪蘇軾評價說:“所貴乎枯談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韓柳二人與宋代的歐陽修、蘇軾等並稱為“唐宋八大家”。

一千多年來,這篇有著無限鋒芒的論辯名作一直在文壇上閃耀著璀璨的光芒。讀罷此文,從中可以感受到一位“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臣子對大唐王朝的一片憂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