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清朝入關後,如何繼承明朝的祭天儀式?8個步驟一個都不能少

古代皇室祭祀與民間不同,既隆重也代表皇帝威服四方的一個重要禮儀。其中一個重要儀式就是祭天,這個是皇帝主持盛大的祭祀儀式。此儀式源於上古時代,興盛於唐宋,在明清兩朝最為尊崇的一項重大祭祀儀式。很多人不明白,清朝作為北方遊牧部落建立的王朝,他們也像中原王朝一樣祭天嗎?清朝入關後,為了其正統性,繼承了明朝很多制度,其中祭天儀式也繼承了。當然清朝是在原有的祭祀形式的繼承。

清朝入關後,如何繼承明朝的祭天儀式?8個步驟一個都不能少

祭天地點

清朝的祭天地點是天壇,此處祭天地點是明朝所建,乾隆時期對天壇的祈年殿、皇乾殿、皇穹宇、圜丘壇先後進行了改建。清朝入關後,在保持滿族堂子祭天的基礎上,他們承襲明朝的祭天模式,當然地點選擇必定是天壇。

清朝入關後,如何繼承明朝的祭天儀式?8個步驟一個都不能少

天壇是世界僅存一處皇家祭祀的建築,漢文化圈內的附屬國,在古代也找不到這樣祭祀場所。天壇始建於1420年,位於紫禁城的東南部。天壇建築是有講究的,在它的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圜丘寺、皇穹宇、祈年殿。在天壇的西側不建齋宮等場所。

下面我們依次瞭解一下天壇各個宮殿的建築。圜丘壇的作用是就是祭天平臺,明嘉靖年間所建,這是皇天祭天的主要場所。圜丘壇用漢白玉建成一座三層圓形天台。石壇高5米多,分為三層,每層周圍者有9級臺階,並有護欄。而護欄從下到下都雕有云龍圖案,上層護板為36塊,中層護板為72塊,下層護板是108塊,以36為基礎,每增加一個“36”數字,護板數也相應增加。

上層壇面直徑為9丈,中層是15丈,下層是21丈,以三的奇數倍而變化。上層壇面大理石叫天心石,據說站在石上說話聲音能擴大。

此天壇在乾隆時期重修後,其建築風格並未變,而且修得更加莊重的講究。

清朝入關後,如何繼承明朝的祭天儀式?8個步驟一個都不能少

祭天程式

據史料記載,明清兩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是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禮儀隆重而繁瑣,但程式一個都不能少。

1。迎帝神。皇帝從昭享門外東南側具服臺更換祭服後,便從左門進入圜丘,然後走到中層平臺進行祭拜。此時還伴有樂奏,名為“始平之章”。然後皇帝走天壇上層的“皇天上帝”的神牌主位前跪拜,再上香。拜完皇天上帝再拜祖宗,給列祖列宗的牌位上香叩拜。然後回到拜位,給諸位神仙三跪九叩之禮。

清朝入關後,如何繼承明朝的祭天儀式?8個步驟一個都不能少

2。奠玉帛。皇帝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然後奏樂變為“鹹平之章”,再回到拜位。

3。行初獻禮。皇帝到主位前跪獻爵,此時奏樂變為“奏平之章”,跳“干鏚之舞”。然後司祝跪拜讀祝文,奏樂文藝暫停。司祝讀完後,奏樂再起,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並在配位前獻爵。

4。行亞獻禮。皇帝為諸神位獻爵,奏“嘉平之章”,中“羽翕之舞”,然後再回拜位。

清朝入關後,如何繼承明朝的祭天儀式?8個步驟一個都不能少

5。行終獻禮。皇帝為諸神位依次獻爵後,光祿寺卿奉福胙,然後在皇帝面前拱舉,皇帝喝完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行三跪九叩之禮。

6。撤饌。這是儀式快要結束的一個禮儀,樂奏“熙平之章”。

7。送帝神。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後,奏“清平之章”,祭品送燎爐焚燒,皇帝至望燎位,奏“太平之章。”

清朝入關後,如何繼承明朝的祭天儀式?8個步驟一個都不能少

8。望燎。就是皇帝看著焚燒祭品,奏“太平之章”,起駕回宮,整個大典結束。

祭天意義

清朝繼承明朝的祭天儀式,主要還是向天下人體現清朝的正統。祭天儀式與宗教禮儀無關,這是皇室特有方式。當年清朝入關後,打的旗號就是為崇禎帝復仇。清朝雖然與明朝不斷相爭,但清朝在東北時,曾接受過明朝的封號,清朝入關後打的旗號也有來由。

清朝入關後,如何繼承明朝的祭天儀式?8個步驟一個都不能少

清朝入關後,完成全國統一,作為一個北方遊牧部落,本來清朝就不被中原認可,如果再不繼承明朝體制及漢化,實行中原王朝的各項禮儀,恐怕清朝就不會穩坐江山。不得不承認,清朝入關後,拋棄了很多北方習慣,迅速實行漢化,既祭天,也祭孔,處處表現出其正統性,也正是清朝這些禮儀的實施,才使清朝在後期的統治很穩定。

清朝入關後,如何繼承明朝的祭天儀式?8個步驟一個都不能少

乾隆皇帝重修天壇,並非因為天壇損壞,主要還向天下表達一層清朝雖然繼承明朝體制,但清朝也有權按自己的模式來建祭天場所。雖然乾隆皇帝是一個漢文通,但他處處以“十全皇帝”自居,認為一切都以他為主。

另外,清朝學習明朝的祭天儀式,除了向世人表達清朝一統天下的正統性以外,還向天下宣示,本皇帝繼位也有其正統性。

清朝入關後,如何繼承明朝的祭天儀式?8個步驟一個都不能少

據《嘯亭雜錄》中對祭堂子的記載:“國家起自遼瀋,有設竿祭天之禮,又總祀諸神祗於靜室,名曰堂 子,即古明堂會祀神之義。”可見清朝入關前也祭天,但模式與明朝不一樣。因此,清朝在繼承明朝的祭天儀式上,還保留清朝在關外的“祭堂子”儀式,維繫滿族祭祀模式。清朝不可能全部拋棄自身的一些習慣和禮儀,否則就會給那些不願漢化的貴族以反對的理由。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