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了不當官,幹出出格事,皇帝不但不怪罪,大手一揮:放他走

歡迎大家來看小編的這篇關於歷史方面的文章,如果能給您帶來一點點知識和分析,就是小編的榮幸,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自古以來,受“學而優則仕”觀念的影響,人人都夢想做官,但唐代卻有一幫給官不要的“厭官族”。唐代的文人壁壘分明,一種是削尖腦袋往官場鑽,另一種視官位如瘟神,避之唯恐不及,他們脫身官場的方法更是讓人難以想象。

為了不當官,幹出出格事,皇帝不但不怪罪,大手一揮:放他走

假裝有病是唐代“厭官族”脫身官位常用的藉口,更有甚者,聽說當官翻牆就跑。崔信明的弟弟在竇建德手下當差,竇建德為了吸引人才,命令其弟勸說他,並許諾了好位子,崔信明一聽說,翻城牆逃到了太行山深處。

開元初,盧浩然的博學傳到了玄宗的耳朵裡,玄宗招納之,盧浩然不敢抗旨,來到東都洛陽,玄宗連忙擺上酒席招待,談話中,說給一個諫議大夫的位子,問他幹不幹?浩然堅定地說,不幹。玄宗無奈,下詔將其放歸還山。

眾多文人中,像駱賓王不想當官不辭而別的有之,像陸羽之類溜之大吉的有之。還有一位更牛的,參加科舉考試只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才華,如才子施肩吾。元和十五年,盧儲榜進士及第後,在答謝禮部陳侍郎時留下詩句:“九重城裡無親識,八百人中獨姓施。”還沒有等任命狀下來,他就打道回家了。

為了不當官,幹出出格事,皇帝不但不怪罪,大手一揮:放他走

唐代產生“厭官族”大致有幾個原因:

一是文人的性格。唐代很多文人相當自信,如果官職達不到理想中的要求就辭官。從表面上看,好像他們非常討厭當官,其實這是在透過辭官表現一種不滿或積累仕途的籌碼。另外,放浪形骸、遊蕩江湖是當時文人的時尚風,很多人跟風而動,迷戀江湖,對官位不感興趣。

二是家庭的生計。開元時期,很多文人生活基本可以滿足,他們不必在官場中勞骨傷神地撈油水,而在詩壇上吟詩唱和則是一件愉悅的事,所以一部分文人把官位看得很淡。

三是時局動盪。忠君思想暗示文人不能與賊同舞,所以很多文人在時局動盪時聞官色變,不願高就。而一些政治敏感不強的文人,則往往誤入賊船,氣節難保,李白就是這樣。而“厭官族”卻可以明哲保身。

四是官場的黑暗。唐代官場五花八門,武則天時期的嚴酷統治,玄宗時期的楊氏當道,不同時期的官宦小人參政,讓一些文人在鉤心鬥角中看到了官場的險惡。歷史證明,很多文人在唐代政壇上多為曇花一現,其中很多人下場很是悲慘,不是流放邊疆,就是殺頭坐牢,這讓一部分看破紅塵的才子們在官位面前畏懼不前。於是隱居深山、遠離官位就成了一些文人逃避現實的最佳選擇。

為了不當官,幹出出格事,皇帝不但不怪罪,大手一揮:放他走

總之,唐代出現“厭官族”的背景是複雜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可以稱道的,倒是唐代“厭官族”們的傲骨和風度,這對那些一看有五斗米就折腰,一看到官帽就腿軟的人,似乎是一種無言的鞭撻。

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哦!

喜歡小編的文章,記得隨手點個贊哦!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