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隋朝的國力巔峰:楊廣北巡突厥,炫耀國力以穩固突厥

楊廣即位後,透過大修文治、清算宗室和構建自己的政治核心班底,自認為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統治體系,而好大喜功的楊廣註定不會只在國內展示自己的功績,還表現在威服四方、擴張領土方面。

隋朝結束了南北朝二百多年的紛爭統一中國,尤其是經過了隋文帝楊堅的開皇之治,到了楊廣即位後國力已經逐漸強盛、府庫豐盈,無論從當時的國力還是楊廣的個人性格方面來看,隋朝都不會繼續實行在隋文帝楊堅時代比較保守的對外策略,開始展示出一種強盛的姿態。楊廣即位之初,就在長安專門設定了四方館,以招待四方使者,史稱“蠻夷朝貢、前後相屬”。從當時隋朝對外策略的效果來看,也確實達到了交流盛況空前的局面。

其中,隋朝對外策略上最為用心的當屬突厥。

隋朝的國力巔峰:楊廣北巡突厥,炫耀國力以穩固突厥

隋朝從建立伊始,就面臨來自北方突厥南侵的危險,而目突厥作為遊牧民族,其“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戰法,讓隋朝頗為頭痛。除了突厥之外,當時北方還有契丹、奚、室韋等部族,以突厥的實力最為強大,這些部族基本臣服於突厥,所以隋朝一直都把突厥視為頭號強敵。

楊廣即位,隋朝經過了對突厥的二十多年的戰爭和招撫後,突厥其中之一的東突厥已經臣服於隋朝。東突厥臣服所帶來的政治影響就是北方的那些少數民族部落開始紛紛依附於隋朝,楊堅在位時將他們全部統歸到啟民可汗的帳下。可以說,到了隋文帝在位的仁壽年間,隋朝對突厥的策略由離間和征討逐漸改為羈縻(籠絡牽制)。

隋朝的國力巔峰:楊廣北巡突厥,炫耀國力以穩固突厥

楊廣即位初期,啟民可汗一方面繼續利用隋朝這個靠山,加強對草原部落的統治;另一方面也幫助隋朝鎮守北部邊疆。啟民可汗一直對隋朝忠心耿耿,這一點無論是隋文帝楊堅還是楊廣在位都沒有變。但是,突厥畢竟是遊牧民族,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政治制度都和中原王朝不同,雖然啟民可汗忠於隋朝,但不能將其視為和隋朝是同一政體,這也是隋朝會和突厥繼續大打出手的一個因素。突厥的生活方式是以畜牧為基礎,這與以農業為基礎的中原王朝大不相同,衡量牲畜數量多少是突厥部落是否強盛的一個標誌。可汗是突厥最高首領的稱號,名義上擁有天命,但和中原王朝的皇帝具有絕對權力不一樣的是,突厥的可汗對其子弟進行分封,類似於中國西周時期的諸侯,突厥稱之為“鐵勒”,各自有封地,鐵勒在封地上有絕對的自主權。可汗之下的最高官職叫“葉護”,一般情況下由可汗的弟弟擔任,地位屬於儲副的位置,相當於準可汗,一旦可汗出現什麼意外,葉護可以順位繼承可汗之位。

突厥一般分為東、中、西三個部分,分別置有軍事單位“設”,都有重兵駐紮,最高將領都由可汗的血親擔任。可汗派親信到被征服的土地上進行監管,最高長官稱為“吐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吐屯世襲制,因此就成了該土地上的實際主人。除此之外,突厥內部還有啜、俟斤、俟利發、達幹、閻洪達等二十多種爵位,都是世襲罔替,並有軍隊。行政組織上以“帳”為基礎單位,幾個帳為一個“落”,十幾個“落”為一個氏族,數個氏族為一個部族,部族酋長成為大匐,可汗的繼承人選就是由這些大匐和眾多貴族組成的貴族會議決定。

所以突厥可汗的位置並不那麼穩固和具有絕對的權力。東突厥啟民可汗自認為是隋朝的臣子,經常入朝拜見隋朝皇帝,但是他畢竟在突厥的行政制度管控之下,所以很多事情他是無法改變的。例如大業二年(606年),啟民可汗前往洛陽朝見楊廣,楊廣試圖以繁榮的中原文化讓突厥人更加心悅誠服,啟民可汗及其下屬經過幾個月的文化薰陶,對中華文明產生膜拜之情,於是請求更改自己的服飾冠冕,可楊廣沒有答應。

隋朝的國力巔峰:楊廣北巡突厥,炫耀國力以穩固突厥

楊廣之所以沒有答應啟民可汗的請求,原因在於他考慮到突厥風俗難易,如果啟民可汗更改了服飾,不一定會得到突厥各部族的認同,而且充當傀儡也有失啟民可汗的身份,更可能會遭到突厥部族的唾棄,甚至會成為整個突厥的公敵,進而破壞楊廣對突厥的整體戰略佈局。不過,楊廣雖然沒有答應啟民可汗的請求,但他答應前往突厥進行巡狩,一方面是對外宣傳繁盛的中原文化;另一方面是為了炫耀武功,這就是楊廣北巡突厥的直接原因。

大業三年(607年)四月,楊廣出發開始首次北巡。出巡的目的就是“炫耀”,所以巡視的隊伍十分龐大,不僅有數百名官員跟隨,還有五十萬軍隊,十萬匹戰馬,僧侶、道士、女官以及戲班都跟隨出行。預定線路是先到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旗黃河南岸),從那裡北出塞外,繞道由突厥走草原前往涿郡(今北京市),等於在今天內蒙古草原轉了一大圈,由於隊伍龐大,楊廣擔心引起突厥民眾驚恐,便先派長孫晟前往啟民可汗的牙帳通報巡視計劃。

隋朝的國力巔峰:楊廣北巡突厥,炫耀國力以穩固突厥

啟民可汗接到長孫晟的通報後,立即派兒子拓特勤去朝見楊廣,請求自己能夠進入塞內親自迎接天子輿駕,楊廣沒有同意,繼續帶著隊伍向塞外前進。楊廣在六月到達連谷,在那裡展開了北巡的第一場狩獵,連谷是陝北高原與鄂爾多斯草原的接合部,以前是中原王朝與北部少數民族交戰的古戰場,楊廣在位時已經變成了和平之地。楊廣在那裡進行狩獵活動時,想起了當年父皇楊堅經過奮鬥終於統一天下,國家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自己能夠有今天如此安穩的位置,完全是父皇的功勞,於是詔令為先帝建造廟宇,以彰顯其赫赫功績。

透過楊廣為先帝楊堅立廟這件事可以看出,楊廣北巡的目的還不僅僅在於向突厥宣傳中原文化,彰顯隋朝建立的功業尤其是先帝楊堅“開皇之治”,讓突厥人臣服在隋朝巨大的光環下,是楊廣的目的所在,楊廣或許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隋朝的國力巔峰:楊廣北巡突厥,炫耀國力以穩固突厥

六月,楊廣一行人來到黃河沿岸的榆林,啟民可汗與義成公主前往迎接,為楊廣獻上三千匹駿馬,楊廣十分高興地賞賜給了啟民可汗絹帛一萬二千段,同時高昌、吐谷渾聽聞楊廣北巡的訊息後,也都前來進貢。

七月,楊廣到達啟民可汗的大帳,在帳內設立隋朝儀衛和旌旗,設宴款待啟民可汗等突厥重要部族首領三千五百人,並賜予所有人絹帛共計數萬匹,而後楊廣又設百戲之樂,與啟民可汗等人在帳內共同慶祝。宴席上,楊廣下詔表彰啟民可汗,賜其路車、旌旗、鼓吹等,宣佈啟民可汗以後進拜時,可以不必表出自己的名字,意思是位在其他突厥部族首領之上,以顯示對啟民可汗的特殊優待之禮,等於將東突厥置於附屬國的地位,啟民可汗可以保持對領地的高度自治,但楊廣認為華夷終究有別,所以始終沒有同意啟民可汗改服易飾的請求。

事實上,楊廣華夷有別的這個觀念,讓他始終對突厥人保持著警惕,就在楊廣設宴款待啟民可汗的一個月後,他就詔令徵發百餘萬丁男修築榆林以東的長城,以加強對突厥人的防範。值得一提的是,在楊廣看來,崇山峻嶺間修築的長城,既顯示了大隋王朝的強盛,又確立了中原王朝的正朔地位,楊廣的思想顯然不是華戎一體,而是要讓夷狄臣服於自己的腳下。

隋朝的國力巔峰:楊廣北巡突厥,炫耀國力以穩固突厥

到了八月秋高氣爽的時節,草原地帶也進入了一年的黃金時期,楊廣從榆林出發出塞北巡。由於天氣漸冷,楊廣沒有按照最初的計劃向東前往涿郡,而是就近取道馬邑回到塞內,啟民可汗一直護送楊廣回到塞內後才返回牙庭,楊廣一行人於九月二十三日回到洛陽,為了方便明年繼續出塞北巡,楊廣還特意修建了晉陽宮。

大業四年(608年)正月,啟民可汗再次朝見楊廣,楊廣決定於三月間第二次出塞北巡。這次出巡,楊廣準備得更加充分,下令在太原以北設立婁煩郡,並在汾水的源頭建立汾陽宮(今山西寧武)。當時啟民可汗由於身體原因沒有應約前往迎接楊廣,於是楊廣便下詔褒獎啟民可汗,為其營建城池,但是他依舊沒有忘記防備突厥人,再次徵發丁男修建長城,一直到八月祭祀北嶽恆山,下詔所過之州縣皆免除一年賦稅,修長城者免除一年賦稅。

不過,楊廣第二次北巡始終未能與啟民可汗見面,啟民可汗不久後因為年老體衰病逝,楊廣得到訊息後,悲痛之下扶立其子咄吉世為始畢可汗。次年,民族事務專家長孫晟也因病去世,此後楊廣對突厥的關注度開始降低,雖然始畢可汗繼續奉行父親啟民可汗對隋朝的友好政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政治形勢的變化,突厥又成為隋朝的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