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北宋當朝稱他為“奸臣”,後世卻評為千古名相,名字聽著很熟悉

北宋當朝稱他為“奸臣”,後世卻評為千古名相,名字聽著很熟悉

筆者曾看到過一句話:能夠被載入史冊的人,生前必有過讓人無法忽視的作為,比如秦始皇,他是第一個完成中國大一統的皇帝,並且奠定了我國兩千餘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光是這兩點,秦始皇嬴政的名字在史上便熠熠生輝,但後世對他的評價,多的是暴君之為。

而像秦始皇這般富有爭議性的人物,歷來不少,人本來就不止一面,“水至清則無魚”,即使十分純粹的人物,所有人對他的評價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然而這人卻是北宋史上最難評價的“奸臣”,當朝認為他是奸臣,後世卻評價為千古名相。

北宋當朝稱他為“奸臣”,後世卻評為千古名相,名字聽著很熟悉

御史中丞呂誨曾在大殿之上痛陳他十大罪狀,把“大奸似忠,大詐似信”的帽子扣在他的頭上,稱“誤天下蒼生者,必斯人也”;後來北宋滅亡,當朝又把罪名歸咎於他,稱其為“敗國殄民”的千古罪人,此人自然也是被《宋史》列入了“奸臣傳”。

此外還有人指出蘇軾的父親蘇洵寫出了《辨姦論》,以此攻擊變法的王安石,但在現如今的學術界並不認為《辨姦論》是蘇洵寫的,很可能是冒名,因為蘇洵在王安石實行變法之前三年就去世了。

而當朝認為是奸臣,後世卻評價為千古名相之人便是王安石,由於北宋滅亡前,王安石變法浩浩蕩蕩、轟轟烈烈,實在讓人無法忽視,因此許多人討論的是“青苗法”、“免役法”、“市易司”等。

北宋當朝稱他為“奸臣”,後世卻評為千古名相,名字聽著很熟悉

但如果瞭解過王安石在變法前的所作所為,難免會認為王安石的變法不無道理。

王安石出生於1021年,而宋仁宗趙禎是在王安石出生的第二年登基稱帝,當時宋仁宗尚且年幼,劉太后劉娥垂簾聽政。當宋仁宗學習如何治理國家之時,年幼的王安石則跟隨父親宦遊各地,對於民間之事,也就多有了解。

王安石並不是貪圖享樂之人,有相關文獻記載,王安石讀書可廢寢忘食,相當認真。慶曆二年(1042),王安石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而在王安石中進士的第二年,范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政。

北宋當朝稱他為“奸臣”,後世卻評為千古名相,名字聽著很熟悉

彼時宋仁宗早已親政,並且看到農民起義和兵變在各地相繼爆發後,以及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冗官、冗兵、冗費的現象,宋仁宗正值壯年,三十多歲,有志開展革新,意圖改變北宋江山日益衰落的狀況。

范仲淹則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的改革建議,“慶曆新政”拉開序幕。

而王安石卻是放棄了京試入館閣的機會,去到地方為官,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那是因為只有真正瞭解民間實情,才能夠更好地實施變革,因此不管是宰相文彥博舉薦他,還是歐陽修賞識他,王安石都以不想激起越級提拔之風、祖母年高為由給推辭了。

北宋當朝稱他為“奸臣”,後世卻評為千古名相,名字聽著很熟悉

直至1058年,王安石總結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經歷,向宋仁宗上奏《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然而彼時的北宋朝廷,已經沒有范仲淹、歐陽修、韓琦等人,“慶曆新政”以失敗告終,宋仁宗已無力再看王安石的奏書。

因此王安石變法是在宋神宗年間進行的,雖然期間還有一個宋英宗,但王安石很清楚自己的方向,那就是皇帝得堅定他的變法舉措,否則王安石寧肯不入朝。

宋神宗即位時年輕氣盛,並且早已耳聞目睹北宋積貧積弱的困境,他一心想要做出大作為,故而重用了王安石,王安石因此入朝,而君臣倆也確實惺惺相惜,變法浩浩蕩蕩的進行了。

北宋當朝稱他為“奸臣”,後世卻評為千古名相,名字聽著很熟悉

但王安石變法損害了大地主階層的利益,此外一項舉措能夠按照王安石的意願實施下去並不容易,比如王安石設立市易司,為的是平抑物價、穩定市場,限制豪商大賈對市場的控制,但其負責人呂嘉問卻操作不當,以至於出現了壟斷市場、操控物價的局面,人聲鼎沸,不怪王安石怪誰呢?

北宋當朝稱他為“奸臣”,後世卻評為千古名相,名字聽著很熟悉

何為冗官?那就是拿著工資不幹事的官員太多了,他們自然是過得自在,北宋還得從國庫裡撥款給他們,王安石變法雖然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援,朝廷之上也有支援王安石變法的大臣,但終究是敵不寡眾,1085年宋神宗駕崩了,能護住王安石的人沒了,第二年,王安石也撒手人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