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水滸傳》中,方臘只有8員上將,為何讓梁山108位好漢損失過半?

引言

《孟子·公孫丑下》中有一篇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透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加以比較,總結出治國作戰的取勝之本:“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倘若站在正義、仁義的角度為人處世,會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援和幫助,相反,若違背道義、言而無信,這必然會引來禍端,陷入孤立。古代戰爭多講究自然氣候、地理優勢與人心向背,《孫臏兵法》中記載:“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水滸傳》中,方臘只有8員上將,為何讓梁山108位好漢損失過半?

01

除此之外,軍隊的規模龐大與否也決定著戰爭的優劣之勢,歷史證明,“敵眾我寡”的局勢不容樂觀,大多吃敗仗。在《水滸傳》中有一個這樣的場景——方臘與梁山在水泊的一戰戰況慘烈,梁山108位好漢經過與方臘及麾下上將一戰後損失慘重,59位梁山好漢戰死沙場,其餘10餘位也死於病疫……反觀方臘這邊,參戰的武將不過才8人,區區8員上將,為何能將梁山好漢打得屁滾尿流?

《水滸傳》中,方臘只有8員上將,為何讓梁山108位好漢損失過半?

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

”,在當時,朝廷將梁山勢力集團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它在本質上和方臘集團沒有什麼兩樣,梁山的108位武將之所以對方臘“大打出手”,一方面是因為宋江已經下令而身不由己,另一方面其實是因為梁山好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之氣。方臘集團心狠手辣,在其管轄的區域,百姓對方臘怨聲載道,而梁山好漢多行俠仗義,對於這件事情,他們認為不可坐視不理,因此便出手伸張正義。尷尬的是,梁山好漢不僅沒能當一回行俠仗義的英雄,反而被方臘麾下的8位上將打得抱頭鼠竄,梁山勢力集團也因此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實則名存實亡!

《水滸傳》中,方臘只有8員上將,為何讓梁山108位好漢損失過半?

02

那麼,方臘麾下的8位上將究竟有何來頭?為何他們皆可以在和梁山的戰鬥中以一當十?

方臘麾下的第一人名叫世方傑,此人是方臘的侄兒。世方傑乃是南國第一名將,手持方天畫戟,曾親手斬殺秦明,有著萬夫不當之勇。方傑連鬥關勝、花榮等人,奮勇之勢無人可敵,但他卻遭人背後捅刀子,為臥底柴進所殺。

第二人是呂師襄,他善用丈八蛇矛,擔任方臘集團的軍師,善用兵法,最終倒在了徐寧的金槍之下。

第三人乃是王寅。他是方臘集團的“兵部尚書”,在水泊之戰中先後斬殺李雲、石勇二人,後來被梁山五位武將圍攻,不敵而亡。

第四人為龐萬春,他擅長使用弓箭,一度射殺楊春、陳達。李忠等人,但最終遭到梁山集團的伏擊而死。

第五人是鄧元覺,此人號“寶光如來國師”,以禪杖為兵器,連魯智深都不可匹敵,在魯智深處於下風之時,武松及時趕到,這才擊敗了他。

《水滸傳》中,方臘只有8員上將,為何讓梁山108位好漢損失過半?

第六人為司行方,他是方臘勢力的護國將軍,斬殺了插翅虎雷橫,最終兵敗而落入水中而亡。

第七人是厲天閏,他斬殺了周通、董平等人,後被盧俊所殺。

最後一人名為石寶,擅使流星錘,就連關勝見他也要避讓三分,兵敗之後,石寶自刎而死。

相比之下,雖然梁山集團派出了武松、雷橫等名將,但其餘大多數武將只不過是一幫烏合之眾,在面對方臘麾下諸多名將時,其結局可想而知。除此之外,梁山諸位好漢遠道而來,相比“東道主”方臘,他們失去了天時、地利,而人心又不齊。方臘麾下雖只有8人,但他們武藝高強,都是武松、魯智深級別的人物,加上熟悉地形,團結一致,以一當十並不奇怪!這場方臘和梁山的水泊之戰,雖說梁山取得了勝利,但是卻“血虧”!想必梁山勢力集團對此次“行俠仗義”也是不堪回首:損失了70餘位弟兄,倒不如不要多管閒事,待在梁山大塊吃肉,大口喝酒,豈不美哉?

《水滸傳》中,方臘只有8員上將,為何讓梁山108位好漢損失過半?

結語

總而言之,方臘麾下出戰的雖然只有8位上將,卻讓梁山損失70餘名綠林好漢,一方面是因為方臘麾下的上將的確足夠勇猛,另一方面,只能說他們做到了“天時、地利、人和”吧!

文|南書房|雜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贊、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