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發明“推恩令”削藩的主父偃,為什麼最後被漢武帝滅族了?

"當年齊趙倚黃昏,曾嘆蒙恬滅子孫。一日上天沾五鼎,依然蜚粟度龍門。" ——陳普 《詠史·主父偃》。

上面摘錄的這首詩,是南宋詩人陳普在史書中讀到西漢武帝時的寵臣主父偃的事蹟後,有感而作。滿腹高才的主父偃以諫伐匈奴起家,以制定“推恩令”而得到武帝的寵信,最後因收受賄賂而身死族滅。他的一生,是圍繞權力爭鬥的一生,令人不勝唏噓。

發明“推恩令”削藩的主父偃,為什麼最後被漢武帝滅族了?

主父偃其人

主父偃,複姓主父,單名偃,齊國臨淄人。“主父”這個姓氏據說來源於趙武靈王,血統十分高貴,但到了主父偃時,家境早已沒落。主父偃立志復興祖先功業,先學“長短縱橫術”也就是戰國縱橫家的縱橫捭闔之術, 後又苦讀《易經》、《春秋》,學有所成後,他在齊國 諸侯王子中四處走動,意圖攀附關係謀取官職。但齊地是儒家思想的大本營,整日談論縱橫家之術的主父偃並不受歡迎,反而處處被儒生們排擠。

齊地無法立足,主父偃只得北上燕、趙,尋找機會,但仍然四處碰壁,生活愈發窘困。 主父偃感到也許只有到京城,才能有自己施展才華的機會,於是到京師投奔大將軍衛青門下,並獲得衛青的賞識。衛青多次向武帝舉薦主父偃,但漢武帝對主父偃並不感冒,一次都沒有召見。主父偃在衛青府中,也經常受到其他賓客的擠兌。主父偃不得不拼死一搏,乾脆直接上書武帝, 對軍國大事直陳己見。

發明“推恩令”削藩的主父偃,為什麼最後被漢武帝滅族了?

沒想到這一招收到了奇效,漢武帝當天就召見了主父偃。這是因主父偃上書言及九條政事,其中八條為內政律令,一條為對外征伐匈奴,剛好準確把握住了當時漢朝亟須解決的兩個大問題。漢武帝與主父偃君臣一番交談後, 大感相見恨晚,從此主父偃開始了自己的飛黃騰達之路。

主父偃的政治思想

諫伐匈奴一事,為主父偃平步青雲的關鍵。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漢朝國力正是強盛之時,滿朝文武個個都摩拳擦掌,包括胸漢武帝在內,早就對匈奴人的時常挑釁忍無可忍,大戰一觸即發。但是在這個關頭,主父偃卻給漢武帝潑了一盆冷水,上書反對征伐匈奴,反而得到武帝的擢賞,這是為什麼呢?

主父偃的上書說道: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直接告訴漢武帝不可好戰,但更不可忘戰。接著他又舉秦始皇不聽李斯勸 、漢高祖不聽御史成勸誡,最終陷入困境的例子,得出“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的結論,勸誡漢武帝王將謹慎對待戰爭,不要好大喜功。

發明“推恩令”削藩的主父偃,為什麼最後被漢武帝滅族了?

主父偃上書的最後一段話也說到了武帝內心深處。

"夫兵久則變生,事苦則慮易。乃使邊境之民敝靡愁苦而有離心,將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權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

主父偃認為戰事一起,無論成敗必然會使 帶兵將領手握重兵、尾大不掉,武將們怕功高 震主被帝王猜忌,而帝王最為忌憚的就是太阿 倒持外重內輕。一旦內外相疑,則禍不旋踵。

主父偃舉了兩個並不久遠的例子。秦時尉佗率 50 萬軍隊進擊南越,章邯率 70 萬驪 山刑徒對戰六國反秦大軍。結果在秦朝生死存 亡的危急時刻,章邯兵敗投降,尉佗擁兵自重、 自立為王。主父偃用二人的例子提醒武帝,戰 端開啟後必須注意兵權旁落問題。雄才大略的武帝當然對此心知肚明,只是不能明言。主父偃變通了表述方式,隱晦地說出了武帝的顧慮,真正的說中了武帝的心病。武帝后來刻意培養霍去病、李廣利以分衛青之權,在一定程度上應該和主父偃的提醒有關。

發明“推恩令”削藩的主父偃,為什麼最後被漢武帝滅族了?

這封上書洋洋灑灑,論證嚴密,邏輯清晰,"言伐匈奴利害,如指掌。 秦皇、漢武二事,足以鑑矣。文字溫淳厚重質實, 愈嚼而愈有味,是漢初元氣復還之作,非戰國元氣澆漓之餘習也。"

主父偃憑著這封上書,從此得到漢武帝的賞識, 被拜為郎中。漢武帝對他特別信任,

"一歲中四遷偃"

,一年之內由郎中升為謁者,又遷中大夫。一年四遷,主父偃可謂朝中無兩。

主父偃的政績

面對漢武帝的信任,主父偃也竭忠盡智,回報武帝。當時漢朝正從文景時期的“清淨無為” 轉型到“大有為”的過程中,內外政策均在調整。漢武帝對內要處理好諸侯王和豪強問題;對外要解決匈奴問題,在這兩方面,主父偃都成為漢武帝得力的助手。他想出了“推恩令”這樣一種允許諸侯王將國土再次分封給子弟,而不是由嫡子全部繼承的辦法,將諸侯國越分越小,再也無力與中央政府抗衡;又建議武帝將天下豪強全部遷到長安附近,既充實京畿,又割斷了豪強的根基,是一招釜底抽薪的好棋。他的這兩個辦法,徹底解決了諸侯王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豪強武斷鄉曲的問題。

發明“推恩令”削藩的主父偃,為什麼最後被漢武帝滅族了?

主父偃進入了朝堂不久,漢軍收復了朔方地區。對這一地區是守是棄,朝廷上下爭議不斷。主父偃對漢武帝說:

"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內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

指出朔方地區在長安北部,是捍衛京畿的重要屏障,若被匈奴佔據,匈奴鐵騎一日之內便可進抵長安。漢軍如果堅守住這一地區,進可以做為跳板進擊匈奴,退可以憑藉河套平原河流多而深的自然地形阻擋匈奴的偷襲,是

"滅胡之本也"

。雖然在此處築城據守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但漢軍完全可以就地屯田進行農墾,節省部分轉輸漕運費用;還可移民戍邊,延展國土。

主父偃的建議,從經濟財政、地理環境、人力物力等情況全盤考慮,契合實際,眼光超前,最終被武帝採納。這也顯示了主父偃的政治才華。漢朝在朔方地區設定朔方郡,使得西漢對匈奴的戰爭由之前的防禦作戰,變為可以主動作戰,掌握掌握了戰爭的優勢。漠南之戰中,衛青率六將十餘萬人經朔方向北出塞,大敗匈奴右賢王部。相比出雲中再經高闕,大大縮短了行軍路程,也大大減少了補給。匈奴戰爭的主動權被漢朝掌握後,使得西漢王朝的繁榮昌盛、百姓的安居樂業有了穩定的基礎。主父偃在這件事上,居功厥偉。

發明“推恩令”削藩的主父偃,為什麼最後被漢武帝滅族了?

西漢前期,地方諸侯王國問題一直困擾著西漢中央政府,一批有識之臣從國家的長治久安出發,力主削藩,加強中央集權。主父偃便是一個力主削藩的政治家。

西漢自文、景二帝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諸侯王的勢力日益膨脹。這些諸侯王們“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他們掌握著封國內的徵收賦稅、任免官吏、 鑄造錢幣等政治、經濟大權,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一 些諸侯王日益驕橫,“不用漢法,出入稱警蹕,自為法令,擬於天子”,有的甚至還覬覦皇位。西漢開國以來,就有濟北王劉興居、淮南王劉長、吳王劉濞等諸侯王先後發動過叛亂,他們的存在,對西漢中央政府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面對這種情況,主父偃上書武帝:

"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

他總結了文帝削藩的經驗,也吸取了七國之亂的教訓,建議武帝“推恩”,使得諸侯國的面積不斷縮小,失去與中央政府抗衡的基礎。後來武帝又頒佈“左官律”和“附益之法”, 對諸侯進行嚴密控制。自此以後,諸侯王只能衣食租稅,不得參與政事,漢初以來諸侯王尾大不掉的局面,得以徹底改變。

發明“推恩令”削藩的主父偃,為什麼最後被漢武帝滅族了?

從策略上以及實施效果上看, “推恩令”是非常成功的。相比之下,晁錯強行削藩的做法遭到了解很大阻力,引起諸侯王的不滿和恐慌,最終爆發了七國之亂,晁錯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晁錯的削藩主張固然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漢王朝的統治,但策略上過於草率,強行削藩的做法過於粗暴,沒有考慮到問題的複雜性,有著很大的政治風險;同樣是削藩,晁錯與主父偃的“推恩令”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削藩對西漢政府來說,是勢在必行的一個舉措,它對於鞏固中央集 權,維護國家統一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採取什麼方式削藩,選擇什麼時機削藩又是非常重要的政治難題,而主父偃依靠自己的政治智慧,成功解決了這個難題。

主父偃的性格缺陷

主父偃雖然有才,但他的性格有著很大的缺陷,嫉妒、有仇必報是他的性格特徵。有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漢武帝元朔二年,主父偃被安排到齊國任國相,他召集從前的親友同事,說要以重金相謝,謝謝他們當年對自己的照顧。訊息一傳出,臨淄城的大小官員個個喜上眉梢。主父偃如此夠意思,以後大家的日子一定更好過了。但這些沒有想過,當初主父偃窮困潦倒時,他們中沒有一個人向主父偃伸出過援手。

發明“推恩令”削藩的主父偃,為什麼最後被漢武帝滅族了?

到了約定的日子,主父偃出現了,他拿出五百金分給這些人,開始向他們講述自己當初沒有發達時,在臨淄過得如何的艱難,你們當初是如何嘲諷我的,今天給你們分錢,就是告訴你們,我回來了,以後你們要小心點!看到大家一個個面紅耳赤,狼狽不堪的樣子,主父偃感覺到了報復的快感。

皇帝的信任,衛青這位大靠山的支援,使得主父偃更加狂妄自大了。他在武帝面前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朝中大臣都怕主父偃在武帝面前說自己的壞話,爭先恐後地向他行賄。主父偃來者不拒,累計收受錢財達千金之多。有人勸他不要太張揚,但主父偃已被權欲衝昏頭腦,他對勸諫的人說:

"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在他的心中,做人要麼青史留名,要麼遺臭萬年。

主父偃曾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齊王,結果齊太后不許,主父偃大為憤怒。他想著如果除掉齊王,不僅可以討得皇帝的歡心,還能報被羞辱之仇,於是在武帝面前靠齊王的狀,漢武帝便讓主父偃查辦齊王。齊王素知主父偃的稟性,不願受辱,撥劍自殺了。

發明“推恩令”削藩的主父偃,為什麼最後被漢武帝滅族了?

與齊王素來同氣連枝的趙王怕主父偃接下來會對付自己,於是搶先向武帝告發主父偃假公濟私,借分封列侯之機大肆收受賄賂。齊王之死已使武帝大為震怒,因為武帝雖想廢黜齊王,收回齊國的土地,但又不想落個殘害骨肉的罵名。燕王的告狀,讓漢武帝找到了一個化解中央與諸侯矛盾的替罪羊,於是將主父偃下獄治罪。與主父偃向來不睦的公孫弘對武帝說,如果不殺主父偃,天下人會認為武帝對同宗情薄,對寵臣恩重,這會引發嚴重的政治問題,漢武帝於是下令將主父偃滅族。

如何評價主父偃

從道德上來說,主父偃並不是個好人。但是司馬遷對主父偃還是充滿了同情。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主父偃時,用到了

"遊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齊諸儒生相與排擯"、 "家貧,假貸無所得"、"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

等等充滿同情的字眼,指出主父偃人生的前四十多年,被親人、昆弟、賓客拋棄,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悲慘,所以才會有仇必報。《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中

"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一個“悲”字,便是司馬遷用春秋筆法,表達對主父偃最大的同情。

縱觀歷史,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不僅保證了西漢王朝的穩定,也成為之後朝代處理地方勢力與中央政權的範本。主父偃諫伐匈奴、設定朔方等一系列方針,對於西漢疆域的統 治也起到極大的穩定作用,其“居安思危”的思想更成為中華民族的共識,影響極為深遠。主父偃對歷史之功,是不能抹殺的。

發明“推恩令”削藩的主父偃,為什麼最後被漢武帝滅族了?

但是主父偃半生落魄的經歷,讓他倍感世態炎涼,所以一朝得志便快意恩仇。他害過別人,也被他人所害,最終成為皇帝用盡了價值的棄子。漢武帝利用他打壓同宗骨肉,又殺他平宗族之憤,主父偃無形中成為漢武帝利用的棋子。這是權力的遊戲,就該遵守權力遊戲的規則;主父偃之死,是專制皇權之下,權力劇本的固有結局。

最後,借陳寅恪先生一句話來評價主父偃:"美玉如主父偃,雖有其瑕,但不應掩其芒,熠熠閃光於歷史長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