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班固由於自己立場問題導致在《漢書》中出現斷章取義等缺點

《漢書》被譽為與《史記》並列的兩大不朽史書,有史學家認為,《漢書》在奏疏等原始檔案的記錄方面,保持了原汁原味,史學價值超過《史記》。關於《漢書》的史學價值網上一大堆。但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這裡說兩點《漢書》存在的不足。

個人的階級立場過於濃烈,導致史料選取真偽難辨

《漢書》作者班固出生在東漢,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已經確立,班固作為儒家學者,在其作品中,有過於強烈的階級立場。正是這個立場,導致他在史料的選取上,存在太多的問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遺漏:

將不利於儒家正統思想的事件大量忽略不計,使重要歷史人物空心化。最典型的就是外戚和法家人物,比如漢成帝時期的大司馬王鳳,就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執政十餘年,可惜《漢書》沒有給他立傳,其實漢成帝一朝的很多重大事件,都與王鳳有關。

班固由於自己立場問題導致在《漢書》中出現斷章取義等缺點

班固

再比如,漢元帝時期的宦官弘恭和石顯,他們因為是法家的代表,不符合儒家思想,所以,很多有益於他們的事件,存在明顯缺損。

二、編造:

《漢書》中,存在不少明顯編造的“史料”。班固通常以含糊其辭的說法,站在道德制高點,對相關歷史人物進行抹黑。

比如有個叫谷永的大臣,因為是王鳳的親信,就被編造事實,汙衊他曾經給王鳳寫密信,說願意像豫讓那樣效忠王鳳。這個故事筆者曾經撰文駁斥過,明顯假得不能再假了!自比豫讓,等於將王鳳比作智伯,且不說耿直的谷永不可能寫這樣的信,即使寫了也不可能讓別人知道,萬一被人知道了,嚴重一點殺頭都不為過。這個故事明顯在騙三歲小孩!

這樣的編造,在王莽身上發生的最多!

三、斷章取義:

班固經常把一些完整的事件,割裂開來講,目的很清晰,就是為了驗證他的立場。當讀者不清楚事件發生的時間節點,和相關背景的情況下,很容易被誤導。

班固由於自己立場問題導致在《漢書》中出現斷章取義等缺點

王莽

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王莽出兵征討匈奴,班固以王莽不顧國情,動用六路幾十萬大軍,導致邊境國民人相食,讓人對王莽產生憎恨,甚至認為王莽太低能。

但是從其它事件中可以一點一點找出完整的情節,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六路大軍有過計劃(很可能就是造聲勢嚇唬匈奴),具體執行的時候,不超過兩路人馬,邊境人相食是遇上了天災。

類似的情節不是個案!

敘事邏輯性不強,導致很多事件難以自圓其說

正是由於班固急於表達自己的立場,所以當一個事件不利於他的思想時,他就想辦法掩蓋,甚至忽略和編造,導致很多事蹟邏輯很混亂,讓人摸不著頭腦。

比如王莽殺子,四個兒子殺了三個,具體事件交代得非常簡略,完全看不出真實的原因,最後被他以一句“沽名釣譽”空洞的說法一帶而過,讓人不由增加對王莽的厭惡。

班固由於自己立場問題導致在《漢書》中出現斷章取義等缺點

王莽

其實仔細梳理王莽的事件,就會發現,他根本不是一個暴戾的人,對自己的兒子手段這麼狠,必然有很嚴重的事件發生,可惜我們永遠不知道真相了!

再比如說,王莽在處理一些案件時,動輒株連數百人,甚至數千人喪生,可是究竟什麼原因,到底數百人數千人都是誰,又不具體說,很不合邏輯。

說到底,王莽和他建立的新朝之所以受到不公正待遇,純粹是因為劉秀建立的東漢政治宣傳的需要不得已被犧牲了。班固站在東漢的立場上,不惜歪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