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滅亡清朝的臨門一腳,居然跟一句日語翻譯失誤有關?

大學時,昱弟的日語課老師曾經說過,中國人學日語,看似全是漢字、很容易學,但稍有不注意就容易誤翻,弄成大型事故現場——這方面最著名的事件,大約莫過於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清朝滅亡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事件。

滅亡清朝的臨門一腳,居然跟一句日語翻譯失誤有關?

魯迅先生算是這場風波的親歷者之一,他“棄醫從文”並不單純是因為“學醫救不了中國人”。

與後世的很多想象不同,甲午戰爭清朝戰敗之後,中國人並沒有立刻陷入仇日的風潮。相反,小國日本的迅速崛起震驚了中國青年們,考慮到日本無論文化還是地理都比西洋近的多,大量中國青年將日本選做了留學地。而日本人似乎也從其中看到“商機”,大力發展“教育產業”,可勁開辦各種面向“清國留學生”的培訓班,中國留日學生劇增,到1905年已增至8000人以上。

滅亡清朝的臨門一腳,居然跟一句日語翻譯失誤有關?

留學日本在當時是場風潮。

這麼多年輕人聚在一起,難免要找點事做,這幫人在日本組織社團,創辦報刊,革命傾向日趨強烈。清政府一看,這是潛藏在海外的一個定時炸彈啊,就向日本方面施加壓力,要日本人替他們管管這幫留學生。

當時的日本政府因為正打著“日俄戰爭”,對清朝方面的要求不得不聽一點。於是,在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遵照清政府的要求,頒佈了《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

日本人沒想到的是,這一紙政令可算捅了馬蜂窩。

這裡要說一下,由於中日兩國在文字上的互相影響,現代漢語中很多詞彙都是從現代日語中搬過來的,意思大體也相近,比如說:手續、社會、科學、民主、化學、物理、進化等等。這種特點也導致了中國人學日語相對容易,過了聽說關之後,讀寫碰見的詞彙有一多半是“熟人”。有傳說稱當年梁啟超赴日,曾經在輪船上突擊學會了一半日語,讀書看報不成問題,大約就是這麼學的。

但偏巧,日文中“取締”這個詞是個“假 熟人”。中文中的“取締”,意為明令取消或禁止,但日文中的“取締”則有管理的意思,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日本公司中的董事長,翻譯成日語就是“代表取締役”,換句話說就是董事會里管事的人。所以,《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正確的翻譯應該是:《清國留學生管理規則》。

但問題是,在清末浩浩蕩蕩赴日的那一大波中國留學生中,有一多半人的日語是半吊子。日本報紙報道該《規則》也就是說個大概,很多中國留學生一看日本人要“取締”他們,覺得這還了得。於是從東京開始,在日的中國留學生開始了各種抗議遊行,更有訊息稱,《猛回頭》的作者、愛國志士陳天華因此悲憤投海自殺。

滅亡清朝的臨門一腳,居然跟一句日語翻譯失誤有關?

其實,說陳天華投海自殺是因為《取締規則》是個天大的誤會。陳天華死前曾留下了一篇“絕命辭”,上面明確寫道:“但慎毋誤會其意、謂鄙人為取締規則問題而死。……(然而)此次規則,出於文部省,專言我國學務,且細觀條文,重在辦學方面,與前報迥乎不同。”

說白了,陳天華想說的是:你們都望文生義想當然了,人家就是個管理規則。

但問題在於,陳天華這種理智的呼籲,在群情激憤之下得不到理智的迴應,他的死不但沒有消除誤解,反而令那個望文生義的誤解愈演愈烈。

而日本那邊,一看管你們一下居然還不聽話,更加堅定了“取締”的意向,結果就是大量留日學生隨後中斷學業,返回中國。

這其中包括但不限於:

滅亡清朝的臨門一腳,居然跟一句日語翻譯失誤有關?

一代文豪魯迅(1906年仙台醫學院肄業)

滅亡清朝的臨門一腳,居然跟一句日語翻譯失誤有關?

鑑湖女俠秋瑾(1906年青山實踐女校肄業)

滅亡清朝的臨門一腳,居然跟一句日語翻譯失誤有關?

蔣介石(1906年振武學堂肄業)

等等等等。

當然,此事中損失最大的還是清朝朝廷,這些帶有革命思想的留日學生大量回國,大大增強了革命黨的力量。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留日學生成為了推翻清王朝的主要力量。

滅亡清朝的臨門一腳,居然跟一句日語翻譯失誤有關?

一個小小的翻譯失誤,居然成為了壓垮清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怎麼說呢,正如遺傳的失誤造就了基因突變和進化,從某種意義講,人類歷史也算是由失誤寫就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