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在古代,秀才一年能掙多少錢,為何有的秀才養活不了一家人?

掙的少又花的多,自然就有秀才養活不了一家人了。

秀才,原是指才能秀異之士,但在科舉制度建立後,秀才成了讀書人的通稱,更準確地說,秀才是古代科舉制度下,通過了初級考試的生員,也是士大夫的最基層。

而在古代,秀才不僅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同時還享有不少特權,比如可以免徭役,再比如可以免刑,還有見縣太爺不用跪等,甚至,尋常百姓都不敢和秀才同一張桌子吃飯。

不過,在秀才們享有這些特權的同時,卻有一部分秀才日子過得相當落魄,其中還有人連養活一家人都成問題,因此,就落了一個“窮酸秀才”的綽號。

那麼,為何有諸多特權的秀才,會出現無法養活一家人的情況呢?難道秀才沒有收入嗎?實際上,古代的秀才一年到頭有多項收入確實不假,但綜合下來,其收入並不算太高。

並且,一個秀才的硬性開銷,要遠高於其收入,因此,入不敷出就成了常態。

在古代,秀才一年能掙多少錢,為何有的秀才養活不了一家人?

我們在不少影視劇中,所看到的秀才形象,大多是以迂腐、落魄為主,比如在電視劇《武林外傳》裡,那位常把“子曰”掛在嘴邊的呂秀才。

呂秀才本名呂輕侯,祖上三代都做過知府,曾經的呂家十分風光,佟掌櫃所經營的同福客棧,前身就是呂家的產業之一。

只不過,由於家道中落,再加上呂秀才本身屢試不中,因此,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不得已之下,不僅把家產變賣,就連呂秀才自己,都得靠著在同福客棧當賬房來維持生活。

呂秀才雖說是電視劇中的一個虛構人物,但其形象和境地,與古代的大部分秀才一般無二,為什麼這麼說呢?這還得從秀才的來源說起。

在最早的時候,秀才一詞,原本是指那些才能秀異之士,意思是懷有特殊且優秀才能的人。

這其中,飽讀詩書的讀書人可以成為秀才,在其他領域表現優異者,同樣也能稱為秀才,說白了,這就是一個泛稱。

但到了隋朝,隋文帝建立科舉制度後,秀才一詞,就逐漸成為了讀書人的專屬名稱。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隋朝時的秀才,是指那些考試成績優異者,相當於後來的狀元,而到了明清時期,那些通過了縣、府、院三試的學子,就可以稱其為秀才。

雖說秀才的具體身份曾發生過變化,但有一點卻始終沒變,那就是取得秀才稱號的人,人生自此就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以明清時期為例,當時只要誰能考上秀才,就能享有不少實實在在的特權。

在古代,秀才一年能掙多少錢,為何有的秀才養活不了一家人?

首先,秀才可以免除徭役。

在古代,徭役是一件普通老百姓必須要做的事情,說白了就是給朝廷當免費勞動力,比如哪裡修橋築堤,有徭役指標的百姓,就得去哪裡幹活。

更重要的是,幹活不僅沒有工錢,就連乾糧都得自備。

而中了秀才的人,就可以不去幹這個義務性的勞動,同時,官府還能免除秀才家裡另外一名壯丁的徭役,也就是說,一個家庭裡只要出了一名秀才,就可以有兩個勞動力不用幹義務工。

另外,秀才還能免刑。

古代的時候,老百姓一旦違背律法,被押到公堂上的時候,通常都會遭受皮肉之苦,衙役們向來都是先來一頓燒火棍伺候,打你個皮開肉綻再說。

但如果是秀才涉及到公案,縣太爺就不能隨便對其用刑,也不會對其打板子,為什麼?因為秀才有另一個特權,那就是免刑。

在古代,秀才一年能掙多少錢,為何有的秀才養活不了一家人?

還有,秀才見到縣太爺可以免跪。

這一點最為威風,要知道在古代,不管你是地主還是富商,只要見到當地的縣太爺,那麼即便是你家財萬貫,都得乖乖的跪倒在地拜見縣太爺。

而秀才就不用,甚至有時候,縣太爺還會對秀才十分客氣,拱手行禮讓座,這都是常有的事。

除了上述幾個特權之外,古代的秀才,還有免交賦稅、可以使用奴婢、允許穿長衫等諸多特權,甚至,秀才走到街上,開口罵人都不算犯法。

享有特權只是當秀才的好處之一,除此之外,秀才們還有朝廷提供的”專項補貼“。

還是以明清為例,當時的秀才,朝廷會給其提供4兩銀子左右的補貼,具體數額要看當時的政策,但不管怎麼說,這幾兩銀子,在當時滿足一家老小的溫飽是沒問題的。

不僅僅有銀子這類錢物的補貼,某些地方,對秀才另外還有發放米糧的政策,其目的就是為了突出秀才的社會地位,以鼓勵當地“人心向學”。

也就是說,古代的一個秀才,就是坐在家裡不動,就會有一定的”被動收入“,來用以維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在古代,秀才一年能掙多少錢,為何有的秀才養活不了一家人?

除了這些之外,古代的秀才還有不少能增加收入的”副業“。比如,幫別人家剛出生的小孩子起名字,給商鋪或者百姓家裡寫一幅對聯等。

要知道,古代有條件讀書的人並不多,因此識文斷字的人也自然就少,而秀才作為讀書人中的一員,其學識就會很有市場。

再比如,水平更高一點的秀才,可以當夫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教書先生。

前文講過,秀才擁有諸多特權,因此就讓尋常百姓趨之若鶩,人人都希望自己家裡的孩子長大之後也能成為秀才,而教育自然就要從小時候抓起。

既然要抓教育,那就要找先生教,找誰呢?那必須是當地的秀才們了。

而找秀才教育孩子,就得花錢,也就是交學費,這個學費形勢不定,有人可能會直接給銅板銀子,還有人可能會給米糧之類,但總之,秀才只要當了夫子,那就會有一定收入。

另外,還有學識豐富的秀才會寫書賺錢,像明代著名的白話文小說《三言二拍》中的“三言”作者馮夢龍,就是一個秀才出身。

馮夢龍在青年時就考中了秀才,之後開始了寫書之路,而他靠著寫書,就賺取了不少財富。

總之,古代的秀才們,除了朝廷發放的專項補貼之外,同時還能運用自己的學識,來增加自己的收入,而按照這麼看的話,古代的秀才雖說不能大富大貴,但衣食無憂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

但實際上,古代的秀才,大多數過得都十分落魄,甚至用窮困潦倒來形容都不為過。

像我們平常所看到的關於古代秀才的歷史故事中,出現最多的橋段,就是一個秀才窮到身無分文,就連趕考用的盤纏都沒有。

這個時候,出現一個深明大義的青樓女子,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資助這名秀才趕考,然後秀才金榜題名,兩人最終喜結連理,雙宿雙飛。

這種橋段,幾乎成了古代秀才的標準,“窮”基本上成了古代秀才的一個代名詞。

包括馮夢龍筆下的《三言》中,窮秀才更是比比皆是,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透過這些作品就證明,古代的秀才很窮這個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

為什麼在享有特權,並同時有朝廷補貼,另外還能賺取其他收入的情況下,古代的一部分秀才依舊很窮呢?

在古代,秀才一年能掙多少錢,為何有的秀才養活不了一家人?

這就要說說古代秀才的收入和支出問題了。

收入前文已經提過,大致有朝廷補貼銀子,有地方政策發放米糧,並且還能憑藉學識寫字、教人、出書等幾種賺錢方式。

但要知道,這些收入,並不是每一個秀才都能享有的。

先說朝廷補貼銀子,清朝時規定給秀才補貼4兩銀子不假,但需要注意的是,能領銀子的,必須是一等秀才。

什麼叫做一等秀才?說白了,就是在秀才中,成績最優異的人。

這種人在古代有個專門的稱呼,叫做“貢生”,只有被評定為為貢生之後,才有資格領取朝廷補貼,另外還可以被保送至京師的國子監繼續深造。

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秀才都能領錢的,要想領,那就好好學習,成為最優秀的那個再說。

還有地方官府發米糧的,同樣也不是任何人都有資格的,在明清時期,對於有資格領取米糧的,也有一個專門的稱呼,稱之為“廩生”,也叫“廩膳生”。

這個領米糧的資格,雖然沒有貢生那麼嚴格,但也是按照當地官府的財力情況,實行配額制,換而言之,就是領取名額有限。

比如,明朝時,就規定了“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的標準,清延明制,另外還需要秀才提供“無身家不清及冒名頂替”等證明後,方可領取。

換句話說,不管是領銀子還是領糧食,總之就是需要有資格,成績優異是一方面,同時還要考慮到名額限制,反正就是想領著實不容易。

即便是都滿足了條件,還有可能受到背景關係的限制,要知道古代的秀才雖然不多,但一個地方總體還是有一定人數的,這麼多人,誰有資格誰沒資格?背景關係就至關重要。

也許有人會說,沒資格領補貼,那可以去起名字寫對聯,總能掙倆錢吧。

可以掙,但掙得不多也是真的,起一個名字寫一副對聯,說破天也不過是仨瓜倆棗,關鍵是這種事情也不是天天都有,因此不能當做買賣來幹,只能是聊勝於無。

在古代,秀才一年能掙多少錢,為何有的秀才養活不了一家人?

至於說寫書賺錢,確實是個路子,但需要明白的是,能寫出來書,並且能賣出去掙到錢的人屈指可數,別的不說,就說大明朝,兩百多年間寫書的人多了去了,但像馮夢龍這樣出名的又有幾個呢?鳳毛麟角而已。

因此,大部分秀才的真實情況,就是日子過得捉襟見肘,雖說其有一定特權,但其身份又限制了他不能成為家庭中的生產力,無法像普通百姓一樣勞作養家,也就沒有更多的收入,而時間長了,落魄窮困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除非是其功成名就,不然真的是“百無一用”。

當然,如果僅僅是沒有更多的收入或者收入較少,尚且說得過去,也不至於連一家老小無法養活,問題是,普通的秀才在不掙錢以及掙錢很少的情況下,還得去維持大量的開銷。

這個開銷,主要分為兩部分,一個是買書,一個是趕考。

像普通的老百姓,不管他一天能掙幾個銅板,他的當天開銷無非是一日三餐,滿足了這個之後,剩餘他只要付出勞動,就可以換來一定的收入。

而秀才呢?他若是想在科舉的道路上更進一步,那就必須買書,而買書的花費相當巨大。

還是以明朝為例,根據資料記載,明朝的書籍價格偏貴,並且懸殊極大,像普通的刻印本,比如《本草綱目》,十冊裝訂的就需要七錢銀子,而一些知名人士的書,有時候能達到好幾兩。

要是碰上一些科舉前輩所出的備考資料,那價格更加離譜,像馮夢龍在多次考進士不中後,就寫過這種資料,由於他押題極準,買他書的學子有不少考中的,因此相當暢銷,據記載,最火的時候,他的一本備考資料,能賣到將近十兩銀子。

十兩銀子是什麼概念,明朝的一個普通家庭,一年收入也不過一二十兩,而這一本資料,就相當於花去了這個家庭半年多甚至接近一年的收入。

既然資料這麼昂貴,不買行不行?答案是不行,寒窗苦讀十餘載,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因此,只能是全家勒緊褲腰帶,買書攻讀。

在古代,秀才一年能掙多少錢,為何有的秀才養活不了一家人?

而錢都花在了買書上,家庭的生活質量必然就要下降,有些收入低的秀才,甚至靠著借貸,才能維持下去。

除了買書,另一個就是上京趕考,這個花費更會令秀才不堪重負。

古代交通不便,出門遠行需要步行、馬車、水路等諸多方式,而趕考不是春遊,想什麼時候到就什麼時候到,而是有時間限制,晚了可沒人會等。

因此,古代的秀才們,要想去趕考,不僅要提前出發,另外還要準備盤纏,以應付路上的所有開銷。

比如住店,比如吃飯,再比如購買考試用的文具之類,甚至,還有打點考官等等。

這幾項綜合下來,那就是一筆巨大的花銷,除非是家裡底子很厚或是有其他收入來源,不然的話,早晚會把一個家庭掏空。

這就是為何在古代,秀才們在家裡攻讀的時候,妻子都要去做一些紡織之類的工作,除了應付家裡的日常開銷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為了給丈夫提供真金白銀,好讓他能安心讀書,將來才能有機會高中。

在古代,秀才一年能掙多少錢,為何有的秀才養活不了一家人?

因此,在古代,如果不是家裡雄厚的財力,那麼讀書科舉,真的是尋常人不容易辦到的事情,除非是家中有賢妻能給予支援,或者是秀才本身有透過副業來掙錢,不然的話,普通的秀才真的很難養活一家人,為何呂秀才要變賣家產,並淪落至當賬房為生,這就是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