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生前曰名,死後曰諱”,直呼其名在古代非常忌諱,原因竟是這個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父輩,或者是爺爺輩名字中的字,新生小孩是不會用的,大家都知道不能用不能用,那這是為什麼呢?

名諱,避諱,其實說到底就是對於名字的崇拜,我們在特定時期,特定場合總要避諱一些詞語,比方說大年初一的時候,我們不會說一些不吉利的話,做一些不吉利的事,甚至穿衣服的顏色都比較喜慶。

“生前曰名,死後曰諱”,直呼其名在古代非常忌諱,原因竟是這個

中國人向來都講究討個好彩頭,語言是中華文明能夠流傳至今的重要依託。在先古時期,科技不發達,很多自然現象無法用科學解釋,原始人認為不止是人類,動物,或者是信仰的神靈都有語言,所以就衍生出了一些我們聽不懂的祭祀咒語,這個現象就是最早的語言崇拜。

“生前曰名,死後曰諱”,直呼其名在古代非常忌諱,原因竟是這個

那麼發展到封建王朝時期,我們國家其實沒有那些宗教信仰,我們更信仰漢字,封建王朝用“禮”來維持統治,其實著說白了,也是一種信仰,但是這比宗教來的更深入人心。

西方古人認為,死者的名字也有忌諱,人有軀殼,靈魂,而靈魂附著在名字上,名字也見解代表了靈魂。所以,人們害怕在人死後直呼其名會驚擾到對方靈魂,而引來已故人的靈魂,進而造成麻煩。

“生前曰名,死後曰諱”,直呼其名在古代非常忌諱,原因竟是這個

中國其實與這種想法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但是我們更習慣用“禮”來表達這一層含義,例如皇帝的名字要避諱,皇后的名字要避諱,或者換個角度說,就是權貴和長輩的的名字都需要避諱。

延伸到後面如何呢?大家一定聽過一句話,“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句話的出處就是一個知州,他叫田登,為了避他的“登”字,他強迫居民把“點燈”換成“放火”,百姓為了嘲諷他,於是就有了那句名言。

“生前曰名,死後曰諱”,直呼其名在古代非常忌諱,原因竟是這個

換一種說法,其實這種避諱是始於皇權,或者說發展於皇權,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那麼他就要為自己的權力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而發展這種名字神話,或者名字神秘化一定程度上就有利於提高自己的威懾力。

“生前曰名,死後曰諱”,直呼其名在古代非常忌諱,原因竟是這個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人都要避諱,例如宋徽宗的狂草作品《草書千字文》中,在他書寫酣暢淋漓之時,忘了避開“敬”字的諱,按理說應該將敬字換成恭字,恭敬恭敬,(敬是高祖趙敬德的諱),其實就是換一個字,但是他貴為皇帝,自然沒事,若是尋常百姓這麼寫,被發現了那可就是大罪了。

“生前曰名,死後曰諱”,直呼其名在古代非常忌諱,原因竟是這個

其實避諱演變至今,以前的那麼嚴格的要求已經不存在了,更多的,還是一種對於先輩,或者是以前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