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剛登基就遷都,隋煬帝是怎麼想的?

公元604年,隋朝帝楊廣正式登基繼位,成為隋朝歷史上的第二位皇帝。隋煬帝即位僅一年,即下令大規模興建洛陽新城,建成後遷都洛陽。有了這項法令,超過百萬的工匠和平民投身於這個大型專案。來自四方的各種優質材料或是琳琅滿目的美石,都被運入洛陽城,投入到這個龐大的工程中。

洛陽新城從建設到竣工,消耗了人力以及物資無法估量,成千上萬的人無緣無故淪為帝王私慾的靈魂百姓怨聲載道。那麼,明知是個勞民傷財的工程,剛登基的隋煬帝又為什麼冒天下之大不甘,興建洛陽新城,取代長安,成為新的政治中心的呢?

剛登基就遷都,隋煬帝是怎麼想的?

首先,堅定改革的需要,迫使隋煬建不得不新建都城。

當時,隋煬剛即位執政根基不穩深受影響。對朝廷割據權力的限制,就是對關隴集團的限制。要打破這種限制,讓權力迴歸流通,就必須建立一個更大更完善的統治基礎。因此,隋煬帝需要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摧毀關隴集團的既得利益,一步步瓦解關隴集團的根基。首先,在人事上隋煬帝搞摻假。也就是說,在政府機構中大量的江南人和關東人被僱傭,逐步削弱關隴集團的依附力量。

其次,隋煬帝進行了職銜改革,在政治上擺脫了關隴集團的特權。大力打擊關隴集團;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遷都。也就是說,隋朝政權與保守勢力之間的界限是按地域劃定的,在地理上將其孤立起來。因此,洛陽成為隋煬帝最好的新都。

說幹就幹!隋煬帝當即下詔:

然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故漢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

隋煬帝在敕諭中借用高祖讚頌洛陽的一句話向百姓交代,洛陽是天下第一好地方,風水好,交通十分便利,顯然一舉遷都勢在必行。另外,隋煬帝還說高祖當年也是有這想法的,也想遷都洛陽,但是後來沒有來得及實現,所以現在他的行為,是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總之是情理之中的遷都。

剛登基就遷都,隋煬帝是怎麼想的?

所以,第二年,就有了我們前面提到百萬人在投身新首都建設的場景。新都城的建立,也意味著漢魏時期的洛陽原城被廢棄。雖然很可惜,但不得不這樣做。事實上,隋煬帝建立的新都還有另外一個目的。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古時軍隊糧草之重要。在建立新都的過程中,隋煬帝還下令建造糧倉,將糧食儲存回洛倉。為什麼是這樣?

原來隋煬帝已經意識到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開始向南轉移了。因此,在新洛陽建立的同時,還有一個更為宏大的工程,那就是隋唐大運河的開通。眾所周知,隋唐大運河連線長江水系和黃河流域,將洛陽納入其中,使其成為水系的中心樞紐,戰略重要性日益提高。

隋煬帝修建隋唐大運河的目的是疏通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從而加強中央集權,方便糧食從南到北的運輸,更好地控制南方的經濟中心會稽。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已經南移,但中國的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糧食生產與首都的分離是王朝生存的大忌。那麼,如何協調這一地區矛盾呢?

剛登基就遷都,隋煬帝是怎麼想的?

按照當時的情況,陸路向北方運送糧食絕對不划算。因為在古代,陸路運輸是一種非常划算的運輸方式,只有水路運輸是最好的方式。於是,隋煬帝開始修築大運河,將南方和河北地區的糧食全部運往洛陽,又帶著巨大的糧庫運回洛倉儲存。

不要把它當成糧倉,它那麼大。回落倉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00米。總面積相當於現在的50個標準足球場。是隋煬帝在洛陽周圍安置的國家糧倉,可以為皇族和城內百姓提供糧食。據考古發現,惠洛庫內的坑大小基本一致。坑外徑約17米,內徑10米,深10米。規模巨大。每個庫房可儲存約50萬斤糧食。當時,像這樣的糧倉有700多個,這意味著整個倉城的糧食總儲存量可以達到3。55億斤。

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大運河的建設完美地溝通了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其意義非凡,具有戰略前瞻性。。這個工程雖然很大,費時費力,給當時的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它極大地促進了後世的經濟繁榮和發展。建成後五百年,已成為連線隋唐南北的重要政治、經濟、文化紐帶。因此,不應低估其歷史意義。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隋煬帝的故事,評論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