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三國談|孫堅解析英雄的黃昏

面對董卓的時候,孫堅表現出了真英雄的豪邁,然而,這樣一位豪氣萬丈的將星,卻在年僅37歲的時候就黯然隕落。那麼,在戰場上如此驍勇的他,為何在當打之年帶著滿腔抱負告別了歷史舞臺

三國談|孫堅解析英雄的黃昏

遊戲中的孫堅形象

征討劉表,孫堅命喪暗箭之下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4月,孫堅向劉表發動進攻。因為深知孫堅的驍勇,我們的濟寧老鄉劉表做了非常積極的準備,他立刻派遣大將黃祖在樊城和鄧縣之間迎戰孫堅,意圖擋住來勢洶洶的孫堅。

然而,孫堅畢竟不是一般人能夠擋得住的,很快,黃祖被打了一個灰頭土臉後倉皇逃走。越戰越勇的孫堅乘勝追擊,一口氣渡過漢水(漢江),將襄陽團團圍住。這個時候,我們的老鄉劉表很無奈,不敢匆忙出城迎戰的他,安排黃祖趁機溜出城去搬救兵。那麼,帶著兵馬援救襄陽的黃祖擊敗孫堅了嗎?他被孫堅打了一個落花流水後再次逃跑。在《三國演義》中,想一口氣解決戰鬥的孫堅準備繞道繼續攻打襄陽。然而,當他走到峴山(現位於湖北省襄陽市)的鳳林關時,奉劉表之命在這裡埋伏的黃祖早已等候多時,於是,機會一到,黃祖立刻命令部下用亂箭將孫堅射殺。《典略》裡的說法和這段內容大致相同。

在真實的歷史上並沒有孫堅命喪鳳林關的記載,《三國志》裡說,黃祖的部下趁孫堅一個人的時候將其射殺。對於孫堅的死,我們的另外一個老鄉、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在《英雄記》中是這樣說的:劉表的部將呂公在山間悄悄向孫堅靠近,當看到孫堅的身邊沒有重兵護衛後,立刻從山上往下扔石頭並砸中了孫堅的頭部,孫堅當即就因為頭部重傷身亡。

當然,在這裡需要交待一下的是,孫堅攻打劉表並不是個人的決定,而是因為袁術的安排。討董聯軍土崩瓦解後,軍閥們紛紛撕下了虛偽的面紗,開始了互相攻伐。袁紹和袁術雖然是親兄弟,可這兩個人之間的爭鬥卻格外火熱,袁術之所以安排孫堅攻打劉表,就是因為我們這個老鄉當時和袁紹結成了聯盟。為了守護自己的後方,更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袁術當然會想著儘快解決劉表。同時,又因為袁紹安排部下去攻佔孫堅的地盤,孫堅也樂意去執行袁術的命令。

對於很多喜歡旅遊的朋友來說,峴山應該不會陌生,因為這裡不光是風光秀麗,還是一座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山。這座據說是伏羲死後化作的大山,文化“含量”很高。劉備馬躍檀溪處的遺址在這裡,劉表和杜甫的墓在這裡,王粲井在這裡。尤其重要的是,曾侯乙墓裡出土的編磬,就是用峴山裡的石頭打磨出來的。

性情決定,江東英豪有此一劫

在中國的歷史上,在陰溝裡翻船的名將有不少,能征善戰的孫堅屬於這種運氣不好的型別嗎?在37歲的時候就告別了歷史舞臺,孫堅的命運讓人惋惜,可在筆者看來,他之所以會有這麼一天,有運氣不好的成分,更關鍵還是由於他好戰的性情決定。

那麼,孫堅都是怎麼打仗的呢?恐怕“身先士卒”這個詞都有點兒配不上他了。孫堅的好戰是刻在骨子裡的,我們在上一期的欄目中就能看出來,一個十六七歲的孩子就敢拎著一把刀去單挑一夥海盜,能幹出這種事情的人,豈是泛泛之輩?在這裡,筆者可以再舉幾個例子,以便加深大家對這位孫吳政權奠基人的瞭解。

事件一,單槍匹馬追殺敵人。跟隨東漢末年名將朱儁征討黃巾軍的時候,孫堅就表現出了不一般的彪悍,他在作戰的時候常常是一副亡命之徒的狀態。有一次,他單人單騎就衝進了敵人的軍陣,不過,你再怎麼驍勇也還是一個人,到了西華縣的時候,他就因為受傷從馬上摔進了草叢。部下們找了半天也沒找到,以為他陣亡了。不過,幸虧他的戰馬跑回了軍營大吼大叫,部下們才跟著戰馬找回了孫堅。安全返回軍營休息了十多天,傷情剛剛有了好轉,孫堅又馬不停蹄地上了戰場。

事件二,身先士卒。不久後,大勢已去的黃巾軍佔據宛城堅守,孫堅冒著槍林箭雨和飛來的壘石,第一個衝上了城牆。

事件三,攻打洛陽。討董聯軍成立後,只有曹操和孫堅敢於和董卓硬碰硬,曹操雖然勇氣可嘉可遭到了董卓的重創,而孫堅卻是一路凱歌。而且,他在攻打洛陽的時候是孤軍深入,沒有任何的支援配合,尤其難得是,就這樣,孫堅還想著一口氣幹掉董卓。這樣的勇氣,在整個三國時期裡,恐怕是找不到第二人。

事件四,征討劉表。在前面介紹了孫堅身亡的前後過程時,我們能發現這樣一個細節,那就是孫堅被攻擊前處在了一個缺乏保護的狀態。在筆者看來,這個細節同樣可以說明孫堅的好戰,當然,也可以稱之為“大意”。

在文藝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兩軍雙方主帥單挑的場面,可在真實的歷史上,主帥和大將一般都處在被重重保衛的狀態,因為只有保護好他們,戰術才能得到更好的執行,軍心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穩定。身先士卒能夠起到振奮軍心的作用不假,可這種行為畢竟還是太過魯莽,風險也非常大,孫堅作為一名三軍主帥,首先應該做的事情是怎麼排兵佈陣,而不是去以身試險。你連自己的安全都不重視,被敵人的“狙擊手”精準射殺,那不是遲早的事情嗎?

心繫漢室,兩次流淚顯見真情

討伐董卓的時候,很多諸侯都是心懷鬼胎,是打著討伐董卓的名義來擴大自己的實力,為將來成就一番事業做準備,比如袁術和袁紹兄弟。那麼,積極參與討董的孫堅,是這種心裡有小算盤的人嗎?

在筆者看來,在討董聯軍解散之前,孫堅還是一個心繫漢室的忠臣,正因如此,筆者對他的離世感到非常遺憾。為什麼這麼說?筆者認為,除了嚴詞拒絕董卓拉攏和英勇作戰以外,史料中關於他的這樣兩次記載也許可以當做證據。

證據一:祭祀漢室宗廟。親自帶兵殺進洛陽城後,孫堅發現首都已經變成了一座空城,數百里內連戶人家都找不到。此時此景,孫堅這樣一位在戰場上經歷了足夠多生死考驗的硬漢,竟然惆悵起來,然後因為實在無法控制情緒流下了熱淚。看著殘破的皇宮,看著千瘡百孔的首都,一心想著儘快消滅董卓的孫堅竟然暫時放棄了發兵,他倒不是傷心過度,也不是休整隊伍,而是馬上安排士兵四處打掃衛生尤其是宗廟,在補給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堅持用太牢的最高標準進行了祭祀。

證據二,反感討董聯軍內訌。當孫堅忙著和董卓作戰的時候,其他諸侯早就忘了成立討董聯軍的目的,而是忙著發展自己的實力和擴大地盤。當袁術和袁紹這對兄弟忙著爭鬥的訊息傳來後,在外作戰的孫堅非常感慨地說:“我和這些諸侯共同舉義兵討伐董卓,就是為了挽救大漢的江山社稷。如今,董卓這夥逆賊眼瞅著就要被消滅了,我們內部之間卻忙著搞內訌。如此一來,我還能和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去共同拯救大漢朝呢?”說罷,孫堅仰天長嘆一聲,再次流下了成行的淚水。

如果心裡沒有漢室,只是想著透過攻打董卓讓自己揚名立萬,他何必去祭祀漢室的宗廟?如果只想著趁著討董之際發展自己的實力,對於聯軍內部之間的爭鬥,他高興都來不及,又怎麼會悲憤到流淚?因此,筆者認為,這個時候的孫堅,對東漢朝廷還是忠心耿耿的,而對於他的這份忠心,漢獻帝劉協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當然,要說孫堅至始至終對朝廷都是忠心耿耿,沒有丁點兒的私心,恐怕也是有失偏頗。因為在筆者看來,他的一些所作所為也讓我們不得不懷疑,他對朝廷這份忠心的“成色”恐怕也不是很足。在接下來的欄目中,筆者將會進一步給予解讀。

文/宋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