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課本上的《孫權勸學》真的就只是勸學這麼簡單嗎?

史書上從來都不會有一個多餘的字,但是很多文言文似乎對我們沒有任何的價值,這是為什麼。“孫權勸學”大家小時候都學過,可是這篇文章的內涵就真的是教科書上說的的意義嗎?當然並不是,如果能真正看懂那肯定是個有優秀思維的人。

課本上的《孫權勸學》真的就只是勸學這麼簡單嗎?

這篇文章大概意思就是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不可以不學習。呂蒙有軍務繁忙來推脫,孫權又說,我不是要你研究經書,只是要粗略的瞭解,忙你能忙得過我嗎。我經常讀書,知道它的好處,呂蒙於是開始學習。後來魯肅跟呂蒙討論國家大事,驚訝地發現呂蒙的才學,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於是魯肅去拜見了呂蒙的母親,兩人成為了好友。這也是教材裡讓學生領悟的中心思想,滿滿的正能量。

但是史書上是不會有那麼多廢話的,這個事件發生在什麼時候呢,在赤壁之戰剛剛打完不久。在赤壁之戰之前,孫權其實在東吳是沒有什麼地位的,只是空有其名,權利都在張昭那,孫策臨終的時候,對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可以看出啊,張昭當時在東吳的分量,所以張昭又飄了,經常指責孫權。說白了就是跋扈,沒把皇帝放在眼裡,然而赤壁之戰的時候,張昭是極力的反戰,主張求和和投降派,但我們知道最後赤壁之戰是打贏了。

課本上的《孫權勸學》真的就只是勸學這麼簡單嗎?

知道這個歷史背景之後,我們在解讀這篇文章,孫權為什麼要勸學呂蒙呢,是呂蒙不愛學習嗎,當然不是。我們仔細想一下就會發現不對勁,呂蒙可不傻。十五六歲的時候就說過:“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這樣的人豈能是不愛學習的泛泛之輩。回顧呂蒙的生平,他從大頭兵開始做起,第一次靠山沒了,第二次站錯了隊伍,居然做了封疆大臣,封了侯。這個人要是傻,天下就沒有明白人了。

明顯的孫權勸學其實是要用他,因為赤壁之戰是孫權主戰,所以戰後是孫權扳倒張昭,鞏固皇權最好的機會。怎麼鞏固皇權呢,只能是大換血,但是呂蒙在孫權上位之前是張昭提拔的人,他的歷史是不乾淨的。呂蒙知道張昭的囂張,也見識了孫權的手腕,這兩個人都不是好惹的大人物。

課本上的《孫權勸學》真的就只是勸學這麼簡單嗎?

孫權來找他勸學,一方面是想提拔,另一方面更多的是想試探。如果他答應得太快,絕對有問題,說明你這個人不老實,心還在張昭那,所以呂蒙用軍務繁忙來推脫,就是怕表露得太過於精幹,讓孫權猜忌,所以才裝傻充愣。呂蒙的這番表現魯肅當然是明白緣由,當時魯肅的軍職可是比呂蒙高,政治嗅覺也比呂蒙敏銳的多,他明白孫權的用意,所以魯肅跟呂蒙瞭解國家大事的時候,並不是真的驚訝呂蒙的學識,而是假裝驚訝,作為長輩激勵呂蒙一帆,其次也是兩個人搞好關係,抱團取暖,共同對抗張昭的意思。

後來魯肅去拜見呂蒙的母親,哪裡是因為呂蒙優秀,魯肅很可能是代表組織去的,意在提醒呂蒙,好好效力,如果有反心,那你的父母在哪,我可是知道的,自己好自為之,妥妥的恩威並施。

這簡短的一段課文隱晦地描述了孫權在赤壁之戰成功之後,在政治利益上的收割,從招攬部下這個角度刻畫的江東風向的一個轉變,同時也呼應了孫權在赤壁之戰之前,江東內政的動盪,就像他說的:“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如果不是周瑜數次力保,他是當不上皇帝的,那麼,江東還有誰想換,有誰有能力換皇帝。

課本上的《孫權勸學》真的就只是勸學這麼簡單嗎?

還記得張昭手裡的那個遺照嗎,這些一個個的細節表現了孫權如何苦心經營外交內亂,如果在曹操大軍壓境的危機中發現絕地翻盤的機遇,中間還力排眾議的保魯肅,借劉備的事例給自己當炮灰等等。

赤壁之戰看似是一場戰爭,但對於孫權來說也是他鞏固皇權的一次機會,不是他想打,而是必須打,而且必須打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