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三國名將鄧艾的死,警示一個什麼道理?總有人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返

鄧艾的結局,驗證了那句話,就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三國名將鄧艾的死,警示一個什麼道理?總有人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返

三國時期,陣亡沙場的名將委實不少,有道是“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既然是一名武將,這也是逃脫不了的結局。

但縱觀整個三國,惟有一個武將之死,讓人每每讀起,都覺得意難平。

當然,這份意難平,並非是說此人死的冤,相反,此人不僅死得不冤,並且還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這個人就是鄧艾,那個曾經以奇兵滅蜀,逼迫後主劉禪投降的魏國傑出將領,而他的結局,純屬是自己一手作得好死。

三國名將鄧艾的死,警示一個什麼道理?總有人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返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鄧艾曾經幹過的幾件事,一步步將他推進深淵。

鄧艾出身很低,他之所以能發跡,還是仰仗當年司馬懿的提拔,在鄧艾還是一個小吏時,司馬懿看他工作表現出色,才將他一手提拔起來。

按理說,深受司馬家知遇之恩的鄧艾,理應對司馬氏亦步亦趨才對,事實上,在司馬懿在世時,甚至是司馬師活著的時候,鄧艾確實是這樣做的。

史書中有不少當時鄧艾向司馬父子進言的記載,由此可見,鄧艾的整體地位至少在當時還算穩固,再加上他常有戰績,因此在司馬父子面前還能說得上話。

但在司馬昭上位之後,鄧艾的地位,就開始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司馬昭對鄧艾的宗旨,是官位該升照樣升,但有一點,就是不再拿鄧艾當心腹來看待,因此,鄧艾在當時基本上也沒有什麼話語權了。

這個時候,明眼人都能看出,領導已經刻意對鄧艾冷淡,但鄧艾卻不自知,還幹了一件

公然反對領導意見

的事情。

景元三年,姜維開始北伐,先鋒部隊在臨洮被駐守在此的鄧艾擊敗,數月之後,經過司馬昭的幾番運作,曹魏方面決定發兵徵蜀。

徵蜀的策略,決策權在於司馬昭,換句話說,這是司馬昭定下來的事情,已經是板上釘釘再無更改的可能了。

按照慣例,司馬昭派人前去找到鄧艾,徵求他對於徵蜀的意見和看法。

三國名將鄧艾的死,警示一個什麼道理?總有人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返

之所以司馬昭會找鄧艾徵求意見,其實也很簡單,當時鄧艾駐守在西疆,同時也沒少和蜀軍打交道,因此出征前諮詢一下鄧艾的意見也是情理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司馬昭是來諮詢鄧艾的,看一看他有什麼伐蜀的良策,而不是聽他提反對意見的。

但鄧艾是怎麼做的呢?他當場強烈反對,認為蜀不可伐。

鄧艾的理由並不算是沒有道理,他認為蜀國佔據天險,攻打十分不易,再加上有糧草之憂,因此就反對伐蜀。

不過,司馬昭並沒有聽取鄧艾的意見,不僅如此,還派了個人過來訓斥了鄧艾一頓。

這裡需要說說司馬昭為何執意伐蜀,眾所周知,經過司馬懿和司馬師兩代人的”努力“,曹魏基本上已經被司馬氏架空,整個朝堂上下,都成了司馬氏的天下。

但由於司馬師死得突然,讓曹魏方面看到了一絲反抗的機會,但由於司馬昭反應迅速,最終還是沒讓曹魏清除司馬氏的計劃得逞。

不過,司馬昭雖說上位,但畢竟在道義上站不住腳(當然他也不在乎),因此,就必須要做一些來穩固自己地位的大功績。

而伐蜀就成了最好,也是唯一的方式,因此,蜀國必須得伐,一定得伐。

但鄧艾卻不明白這一點,公然反對了上司司馬昭的命令,所以,也就招來了一頓訓斥,說白了,這都是他不揣摩領導意圖的後果。

最終,司馬昭安排鍾會擔任伐蜀的最高指揮官,這下,鄧艾只能是乖乖閉嘴,聽命行事了。

當然,不揣摩領導意圖,並不是鄧艾之死的最終原因,最多讓司馬昭疏遠他而已,但鄧艾在伐蜀的過程中,又幹的幾件蠢事,則是他被殺的直接誘因。

三國名將鄧艾的死,警示一個什麼道理?總有人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返

首先,他乾的第一個為人所不齒的事情,就是築“京觀”。

什麼是“京觀”?這是一種用極不人道的方式,來炫耀戰功的一種方法,大致就是將戰敗俘虜的敵軍首級砍下來後,堆成一道牆,以達到震懾敵人的效果。

歷史上築“京觀”的將領並不鮮見,但鄧艾卻幹了一件基本上沒人乾的舉動。

他所築造的“京觀”,其組成部分,除了一些戰敗被俘的蜀軍士兵的屍首外,還有一大部分,是來自於自家計程車兵。

“使於綿竹築臺以為京觀,用彰戰功,士卒死事者,皆與蜀兵同共埋之。”——-《三國志。鄧艾傳》

也就是說,鄧艾在拿自家弟兄的屍首,來當做其炫耀戰功的資本。

別的不說,單說整個三國時代,鄧艾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用自己士兵來當京觀的將領,前有沒有古人不知道,但絕對是後無來者。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對於喪葬這件事十分看重,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皆是如此,而軍中的大兵們也不例外,而這種被築造成”京觀“一部分的行為,在古人眼裡,就會被認為無法輪迴超生。

而鄧艾這麼做,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讓自己的手下心寒。

辛辛苦苦地跟著你在戰場上賣命,能不能活著回去暫且不說,如今死了之後,還要被塞進屍體堆裡,受風吹雨淋之苦,這樣的將領,換做任何人,都會對他滿肚子怨言,甚至是仇恨。

三國名將鄧艾的死,警示一個什麼道理?總有人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返

那麼,鄧艾為何要這樣做呢?拋開所謂的震懾敵軍這種理由不談,其實他這樣做,說白了就是一種壓榨底層人的病態心理。

前文講到,鄧艾出身很低,是由於司馬懿的賞識才能夠不斷地往上爬,繼而身居高位,當然,他也確實有一定的軍事能力。

但在往上爬的過程中,鄧艾遇到一個尷尬的事實,那就是根本融入不了高層的圈子。

即便是鄧艾軍功再高,能力再強,但在當時以士族門閥壟斷為主的魏晉朝堂上,他低微地出身,依然是格格不入。

並且,他口吃的毛病,更讓他被同僚嘲諷,因此,他只能想方設法地保住自己的地位。

但他採用的方法,卻是虐待壓榨底層人民,之所以用這種方式,一來可以向上層表示自己的忠心,二來,則是可以發洩心中那自尊心被傷害的壓抑情緒。

因此,他幹出築”京觀“這種舉動,也就不難理解了,只有把手下當做消耗品,才能顯示出他的能力。

而他的這種行為,有沒有贏得上層的歡心我們不知道,但被底層軍民仇恨,卻是不爭的事實。

除了用自己人築“京觀”之外,鄧艾在進攻江油時,為了達到戰略目的,曾下了一道死命令,就是要求全軍跳下陰平小道上的懸崖。

當時,有鄧艾的部下田續,不願意送死,因此就拒絕了鄧艾的命令。

當然,由陰平小道進攻江油的戰略,在如今看來,堪稱妙計,但不要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一大群魏國士兵,在十分不情願的情況下,被鄧艾逼著跳下了懸崖。

而拒絕鄧艾命令的田續,雖說沒有被處死,但也遭到了鄧艾的嚴厲責罰,兩人就此結仇。

這件事,是整個伐蜀過程中的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誰也沒想到,正是這件小事,卻要了鄧艾的命。

還有,鄧艾所幹的最蠢的一件事,就是在攻破蜀國之後其所做的舉動。

劉禪投降之後,鄧艾向司馬昭寫了一份報告,報告的大致內容,就是對當前局勢的分析,另外就是建議伐吳,還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劉禪以及原蜀漢進行封賞。

例如,封劉禪為扶風王,封劉禪的兒子為公侯或者侯爵等等。

咋一看,這份報告並沒有什麼問題,但關鍵在於,鄧艾來了個先斬後奏。

三國名將鄧艾的死,警示一個什麼道理?總有人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返

對於鄧艾的自作主張,剛開始司馬昭還是比較給他面子的,他命監軍衛瓘帶話給鄧艾,告訴他凡事要先彙報才行,不可自作主張。

“事當須報,不宜輒行。”——-司馬昭

通常來講,領導說出這句話,其意思已經十分明顯,就是對你之前的所作所為有不滿意的地方,只不過礙於情面,不想讓你下不來臺,所以言語上警告一番。

但鄧艾不知道是腦子糊塗了,還是太過膨脹,他居然回信給司馬昭進行辯解了一番。

在他的信裡,大致意思有三個,一個是我出征是你安排的,因此權力也是你賦予的,既然賦予了權力,就應當給我一定的裁決自由;

另一個,書信來往太慢,若是等你恢復,就會延誤戰機;

最後,鄧艾搬出春秋大義,認為只要是利於國家的計策,他就有獨斷專行的權力。

說來說去,鄧艾向司馬昭表達的中心思想,總結成一句話就是,我鄧艾做得沒錯,不接受你司馬昭的批評。

除了不接受司馬昭的批評外,鄧艾還對著那些蜀國官員說,要不是他的“仁慈”,恐怕這些人都看不到明天的太陽。

更有甚者,他還出言譏諷姜維,說姜維就算是一方豪傑,但碰到了我鄧艾,也只能“事事不如意”了。

而鄧艾這番種種作死的舉動,讓自打出兵以來就十分鬱悶的鐘會,看到了置他於死地的機會。

三國名將鄧艾的死,警示一個什麼道理?總有人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返

鍾會是司馬昭的心腹,當年正是他強烈建議司馬昭親自領軍回洛陽,才得以讓司馬家繼續大權在握,因此,對於司馬昭而言,鍾會絕對是可以信任的人。

委任鍾會為伐蜀最高指揮官,就是最好的證明。

不過,伐蜀出征後,鍾會很鬱悶,為什麼呢?剛出來不久,就被姜維堵在了劍閣寸步難行,打下蜀國更成了眼見無望的事情。

但出人意料的是,就在鍾會鬱悶之際,鄧艾卻兵行奇招,從陰平小道偷襲了江油,取得了最大的功勞。

這就讓鍾會難免有些不開心,他十分不甘地看著鄧艾奪走了頭功。

不過,鄧艾的獨斷專行,讓鍾會看到了機會,他知道司馬昭已經對鄧艾有些不滿,他只要再加把火,就可以徹底離間司馬昭對鄧艾的信任。

鍾會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截獲了鄧艾寫給司馬昭的信,稍做篡改後發出,這樣一來,司馬昭所看到的,就是一個狂妄自大的鄧艾了。

三國名將鄧艾的死,警示一個什麼道理?總有人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返

而司馬昭的回信,鍾會同樣也做了修改後才給鄧艾,經過他的修改,鄧艾所看到的,是司馬昭對他滿滿的猜忌之心。

就這樣,鄧艾最終被鍾會告發有“謀反之心”,本身就對鄧艾不放心的司馬昭則下令,將鄧艾押回洛陽受審。

鄧艾所種下的惡果,在這一刻徹底綻放。

前去捉拿鄧艾的,是監軍衛瓘,他在來到鄧艾大營時,曾擔心鄧艾反抗,因此就暗中通知鄧艾麾下的將領,只要捉到鄧艾父子,其他人一概不責問。

而這些將領,不約而同地全都來到衛瓘面前報道,沒有一個人通知鄧艾。

最終,在鄧艾還在酣睡之際,衛瓘僅僅派去了一個使者,就輕而易舉地將鄧艾抓獲,順利程度,連衛瓘都覺得意外。

而親手殺死鄧艾的,是當年被他逼著跳崖的田續,衛瓘只是對田續說了一句話,他就是“欣然前往”。

“及瓘譴續,謂之曰:“可以報江油之辱矣。”——-《資治通鑑》

一代名將,就這樣死在了綿竹,而他死的地方,正是當年他拿手下的人頭築”京觀“之處,在他死後,全家被誅,魏晉上下無一人為其鳴冤。

三國名將鄧艾的死,警示一個什麼道理?總有人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返

所以,鄧艾的死沒有別的原因,完全是自己一手作出來的,不揣摩領導意圖,妄自尊大,更絲毫不把下面人當人看,這樣的人,有此結局一點都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