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劉焉父子因在益州地位不穩故結好曹操,張松法正則是劉備入川助手

建安十六年(

211年

),益州的大門朝劉備敞開。益州牧劉璋邀請劉備入蜀。

《蜀書·先主傳》載,劉璋聽說曹操將討漢中張魯,心懷恐怯。益州別駕從事張松建議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先取漢中,以拒曹操。他說:“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

劉璋聽取了張松的建議,派法正赴荊州迎請劉備入蜀。

實際的情況比這要複雜得多。三年前曹操下荊州時,劉璋曾再三遣人向曹操致敬,結好於曹操,為什麼三年後又轉而請劉備幫他討張魯以拒曹操呢?

呂思勉認為,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實際的動機是想震懾蜀中諸將,討張魯只是名義。“蓋自焉牧益州以來,與土著迄未能和協;璋是時所患者,實在蜀中諸將;而無端而召先主,將為群下所疑,故以討張魯為名。”呂先生的觀點是有道理的。

劉璋的性格和在益州的地位

劉焉、劉璋父子監牧益州二十多年,其地位一直不穩固。

劉焉為漢魯恭王的後裔,在靈帝末官拜太常,位居九卿。他見王室多故,天下將亂,想外出到比較偏遠的地方當州牧,以避世難。為此,他提出了一個對漢末政局影響極大的建議:“

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輕,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離叛。宜改置牧伯,選清名重臣以居其任。

此前,州刺史只負監察的職責,權力較輕;劉焉建議改刺史為州牧,派朝廷重臣出任州牧,掌握一州軍政大權,以利於穩定地方。

開始,劉焉意在交趾牧。時為侍中的益州廣漢人董扶精於圖讖,他私底下對劉焉說:“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劉焉乃改求為益州牧。恰值益州刺史卻儉賦斂煩擾,謠言遠聞;幷州、涼州的刺史都被盜寇所殺,漢廷乃採劉焉之議,遣列卿出任州牧。

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劉焉出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跟劉焉同時以列卿出任州牧的還有黃琬和劉虞。黃琬出任豫州牧,劉虞出任幽州牧。

史言:“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劉焉監牧益州,董撫和時任太倉令的益州巴西人趙韙都辭去官職,跟隨劉焉回到益州。劉焉到了益州後,“撫納離叛,務行寬惠,陰圖異計”。

他以張魯為督義司馬,殺了漢中太守蘇固,斷絕斜谷閣道,再上表朝廷,聲稱“米賊斷道,不得復通”。劉焉為立威刑,藉故殺了州中豪強王鹹、李權等十餘人,在益州引起疑懼。

劉焉父子因在益州地位不穩故結好曹操,張松法正則是劉備入川助手

劉焉

於是,犍為太守任岐及校尉賈龍起兵攻劉焉。任、賈二人均為益州蜀郡人。劉焉赴任時,益州亦有黃巾擾掠,時為益州從事的賈龍領家兵數百,攝斂吏民,破走黃巾,迎請劉焉赴任。現在連賈龍也因疑懼而起兵攻劉焉。

劉焉依靠的主要是由南陽、三輔一帶湧入益州的流民。劉焉將這些流民收編為軍隊,號為東州兵。

依靠東州兵,劉焉擊殺了任岐、賈龍。除掉任岐、賈龍後,劉焉志意漸滿,造作乘輿車具千餘輛。《英雄記》這樣描述劉焉在益州的作為:“劉焉起兵,不與天下討董卓,保州自守。”

荊州牧劉表為此上表漢廷,稱劉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聖人”,指責劉焉有僭越之跡。

益州與荊州之間的關係因此而一直很緊張。

時劉焉之子劉璋隨漢獻帝在長安。漢獻帝派劉璋赴益州曉諭劉焉,劉焉卻將劉璋留在益州。

劉焉的另外兩個兒子劉範和劉誕後來參與了馬騰反李傕的密謀,兵敗被殺。河南郡人龐羲與劉焉世家通好,護送劉焉諸孫入蜀,自己也投奔了劉焉。興平元年(194年),劉焉病死。

益州大吏趙韙、王商以劉璋性情溫和仁厚,遂與群吏共推劉璋為益州刺史。時值李傕郭汜之亂,朝廷無暇顧及益州,遂以劉璋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

劉璋“性柔寬無威略”,東州人在益州侵暴不法,擾掠百姓,劉璋不能制。於是,州人頗有離怨。趙韙素得人心,他看到州人對劉璋不滿,“乃陰結州中大姓”,謀攻劉璋。建安五年(200年),趙韙起兵攻劉璋,蜀郡、廣漢、犍為三郡皆為響應。東州人害怕被誅滅,齊心協力,為劉璋死戰,遂破趙韙之眾,在江州(今重慶)斬殺趙韙。殺了趙韙,劉璋的地位卻並未因此而鞏固。

張魯控制漢中後,不服從劉璋,劉璋殺張魯母及其弟,雙方遂成仇敵。

劉璋遣龐羲擊張魯,不克,遂以龐羲為巴郡太守,屯閬中,以御張魯。龐羲想招賨民為兵,擴充人馬,卻為劉璋疑。雙方互生嫌隙。《蜀書·劉二牧傳》將這種局面歸結為“皆由璋明斷少而外言入故也”。

劉焉父子未能獲得益州本土士民的信任,只好依靠外來流民鞏固自己的統治,對東州兵侵暴不法的行為採取容忍甚至縱容的態度,而這又會加劇主客矛盾。劉焉、劉璋父子不能輯和主客矛盾,從而導致原本擁護他們的益州士人如賈龍、趙韙,後來都與他們兵戎相見;而追隨他們的客籍人士中,就連與劉焉世家通好的龐羲,也互生嫌隙。

劉焉父子因在益州地位不穩故結好曹操,張松法正則是劉備入川助手

劉璋

劉璋顯然也意識到了自己在益州統治的危機。曹操南征荊州,劉璋三次派人結好於曹操,實有藉助曹操及其挾持的許昌漢廷以增強自己在益州地位的意思。

他首遣河內陰溥致敬於曹操,次遣益州別駕從事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操,再遣益州別駕張松詣曹操。曹操加劉璋為振威將軍,其兄劉瑁為平寇將軍。

劉璋既已結好於曹操,為什麼又轉而結好劉備呢?這主要是受了張松、法正的影響。

法正,扶風郿縣人,建安初年與孟達入蜀投奔劉璋,卻未得劉璋重用,“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法正因此而悒悒不得志。他與蜀郡的張松相友善。張松“為人短小,放蕩不治節操,然識達精果,有才幹”。二人都精明而有幹略,但都不治行節,因而志趣相投。他們“忖璋不足以有為,常竊嘆息”。

張松之兄張肅出使曹操時,曹操表其為廣漢太守。張松出使曹操時,曹操卻不復存錄張松。儘管日後曹操幾次頒佈求才令,強調只注重一個人的才能,而不在意其德行,但這一次,他的確沒看上“為人短小,放蕩不治節操”的張松。張松以此怨恨曹操。

曹操不久受挫於赤壁,退出荊州大部;劉備旋即略定荊州江南四郡。於是,張松歸來後,“疵毀曹公”,勸劉璋絕曹操而結好劉備。他說:“劉豫州,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並推薦法正出使劉備。

劉焉父子因在益州地位不穩故結好曹操,張松法正則是劉備入川助手

張松

劉璋能夠接受張松的建議,也跟形勢的變化有關。劉璋結好曹操,本意是想借外力以鞏固自己在益州的地位。

現在,曹操兵威受挫,退出了荊州大部。劉璋結好曹操,無助於他在益州內部統治危機的解決。

法正出使荊州歸來,向張松稱說劉備有雄略。二人密謀奉戴劉備為益州之主。只是一時未有機緣。

不過,按《蜀書·劉二牧傳》的記載,法正在受命去邀請劉備入蜀前,還有兩次出使荊州。第一次是受命去結好劉備,第二次是與孟達“送兵數千助先主守禦”。

也就是說,起初劉璋並未想邀請劉備入蜀,而只是結好劉備。劉璋遣兵助劉備守禦,雙方儼然如盟友的關係。

建安十六年

211年

,曹操揚言要討漢中張魯,張松遂以此為契機,向劉璋建議,以討張魯為名,邀請劉備入蜀。為促成劉璋做出決定,張松對劉璋分析利害說:“

今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內,必敗之道也。

張松的話道出了劉璋在益州的真實處境,也抓住了劉璋最敏感的一根神經。於是,劉璋派法正赴荊州迎請劉備。

益州方面,有人對劉璋邀請劉備入蜀感到不安。

益州主簿黃權勸阻道:“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閉境,以待河清。”

劉焉父子因在益州地位不穩故結好曹操,張松法正則是劉備入川助手

黃權

黃權感到不妥,主要是認為主客關係不好處理。

他認為只須閉境確保地方安寧,待到天下太平,歸順漢廷中央,才是正確的選擇。黃權顯然不認為曹操討張魯會對益州構成什麼威脅。荊州零陵人劉巴當時客居益州,為劉璋的座上賓。

他也勸諫劉璋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劉巴在荊州時便對劉備避若仇寇,在劉備佔據江南四郡後,不惜繞道交州,來到益州,自然不贊成劉璋邀劉備入蜀。

黃權還只是認為主客關係不好處理,劉巴則認為劉備“入必為害”。

益州從事王累甚至將自己倒懸於州門,以諫阻劉璋。對於這些諫議,劉璋均不聽。顯然,他們並不瞭解劉璋的心思,並不瞭解劉璋邀請劉備入蜀的真實意圖。

劉璋不曾意識到,此舉將決定性地改變他的命運

。他不知道,張松、法正設下的是一個雙重的佈局。第一重佈局是為劉璋設下的:在討張魯的名義下,邀請劉備入蜀,真實意圖則是震懾蜀中諸將,增強自己在益州的地位;沒有討張魯這個名義,則不能遮掩過益州其他的人。在這一佈局之中,張松、法正設下的卻是另一個佈局。他們的真實意圖是想奉戴劉備為益州之主;如果沒有第一重的佈局,則不能遮掩過劉璋,不足以讓劉璋做出邀請劉備入蜀的決定。

在張松、法正設下的這個雙重佈局中,益州計程車民們看到的是,劉備入蜀將幫他們討伐漢中的張魯;劉璋看到的是,他在益州的地位將得到鞏固;張松、法正看到的是,益州將迎來一個新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