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水門橋是敵軍最後的撤退的道路,我軍卻只有兩個連炸橋,用意何在?

作為志願軍入朝以後的第一次大戰役,長津湖戰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也是與志願軍與聯合國軍的第一次正面的大規模較量,雖然我軍取得了勝利,但是付出的代價也很沉重,這讓聯合國軍不敢再輕視志願軍部隊。在長津湖戰役中,美軍的陸戰一師作為敵軍的精銳也是主力之一,它的生存與否顯得極為重要,於是志願軍便有了圍殲這支精銳部隊的想法,不過因為軍事實力的差距,美軍陸戰一師還是突圍了出去,其關鍵就在於巧妙地利用了水門橋,雖然水門橋主橋被志願軍炸燬,但是很快美軍便利用浮橋撤走了部隊,這不禁感嘆如此優良的戰機卻被耽誤了,當時若不止這兩個連恐怕美軍陸戰一師的命運就要被改寫了,那麼作為一位資深的老將,指揮這場戰役的宋時輪為何僅派出兩個連去炸燬水門橋呢?這用意何在呢?

一、緊急入朝後,減員嚴重

早在長津湖戰役打響以前,軍委曾經就戰局預判敵軍一些精銳部隊很有可能在戰局不利之初就開始撤退,由於敵軍完全是摩托化部隊,這讓志願軍想要完全圍殲敵軍便很難做到,於是志願軍選擇了幾個精銳部隊,將其圍困起來,一達到圍點打援的目的。這個戰術早在解放戰爭時期便運用自如了,於是很快到了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順利包圍了其中的精銳部隊之一即美軍陸戰第一師,這堪稱是美國的王牌部隊,如果被志願軍殲滅,那麼對敵人的心理打擊是巨大的,於是軍委接到包圍陸戰一師部隊的訊息後,立即要求死死盯住陸戰一師,絕不能讓它逃出包圍圈,同時還立即增調了部隊開赴朝鮮戰場,這便是宋時輪走馬上任的過程。

宋時輪接到開赴朝鮮戰場的命令是十分緊急的,於是他就連過冬的物資都沒有給部隊準備便匆匆上了前線。來到朝鮮戰場上,嚴冬環境讓部隊減員嚴重,這嚴重地影響了包圍的效果,於是在實施對陸戰一師進行合圍的過程中,宋時輪麾下的部隊因為減員嚴重,效果根本達不到預期。為了阻止陸戰一師大規模撤退,於是宋時輪決定在炸燬水門橋的同時,進行沿線佈防,這樣一來就徹底阻擋住了陸戰一師的撤退之路。當時佈防的範圍很大,包括柳潭裡、新興裡、下碣隅裡、古土裡一帶,這些地區都是可以大規模撤退部隊的必經之路,於是宋時輪派出重兵把守,相反對於水門橋,他則僅僅排出了兩個連,這一度很不讓人理解,但是面對有著眾多機械化裝備的陸戰一師來說會不會走水門橋撤退在當時來說就是一個謎一樣的問題。

二、軍事差距造成戰果不如預期

為什麼宋時輪派出重兵沿線佈防,當時僅僅派出了兩個連炸燬水門橋呢?這不得不說水門橋自身也不是戰略重點所在。水門橋並不是具備戰略意義的大型橋樑,作為服務於水電站的小橋樑,水門橋僅僅讓一輛車單向通行,於是陸戰一師想要走水門橋撤退其可能性並不大,最多也只能撤退小部分部隊,有了這樣的想法,宋時輪便沒有將水門橋當作重點,僅僅派出了兩個連的兵力去炸燬水門橋,阻止哪怕一丁點兵力從這裡撤退。

覺得萬事具備了以後的宋時輪為了達到快速炸燬水門橋的目的,要求炸燬水門橋的部隊必須輕裝上陣,快速趕到水門橋一帶。其實宋時輪的目的已經很直白了,兩個連的兵力如果不與敵軍交戰,炸燬一座小橋可謂綽綽有餘。於是在宋時輪的佈置下,兩個連的兵力迅速趕到了水門橋附近,並實施了炸燬橋樑的任務。這兩個連表現也十分出色,在敵軍趕來前就炸燬了水門橋,斷了敵軍的退路,但是讓宋時輪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敵軍在整體上優於志願軍,軍事裝備明顯高出一大截,看到水門橋被摧毀後,敵軍工兵立刻開始搭建浮橋,以服務後續部隊撤離。由此就在宋時輪的眼皮子底下,敵軍在最不可能撤退大部隊的地方,完成了大規模撤退任務,這讓志願軍原本希望死死圍住陸戰一師的計劃沒能得到實現,只能看著陸戰一師從浮橋上撤退。其實除了從水門橋上撤退計程車兵外,陸戰一師早就用運輸機運走了大部分傷員,這讓部隊的行徑速度大大加快,於是這也是陸戰一師能夠全身而退的原因之一。承認了在軍事上的差距後,宋時輪並沒有因此而遭受責罰,這反而成為了人民軍隊日後發展的目標所在。

三、結語:

對於抗美援朝中長津湖戰役的這段歷史,很多人都感慨為何不能圍殲美國陸戰一師,其實這並非是志願軍戰術錯誤或失誤造成的,指揮官也並非犯了指揮錯誤,相反這是在軍事上有著巨大差距的必然結果。

水門橋是敵軍最後的撤退的道路,我軍卻只有兩個連炸橋,用意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