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

中國人有句俗話“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死”,大清王朝雖然已經搖搖欲墜,日薄西山,但是隻要皇帝在位一天,就得把面子給撐起來,這就叫做死要面子活受罪,但凡是見到中國皇帝,首先就是要行跪拜之禮,所以“磕頭外交”是清政府保留顏面的最後一道防線,所有洋人必須以磕頭跪拜之禮進見,以彰顯我大清帝國之威嚴。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

第二次鴉片戰爭下硝煙瀰漫的天津

1858年5月20日,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佔天津大沽口炮臺,清廷被迫派大學士桂良等赴天津議和,簽訂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這大清也真是將這所謂的顏面一撐到底,都喪權辱國了,這還哪來的面子,可憐又可恨的大清政府呀。

清朝統治者還堅持公使進北京見皇帝要行跪拜之禮,妄圖藉此給“天朝上國”爭回一些體面,保留大清王朝的最後的尊嚴,洋人領教了中國統治者頑固不化。

1859年,英法聯軍藉口更換條約進軍北京,清政府無奈與聯軍在通州進行談判。清政府的欽差大臣全權談判代表載恆卻對他們說到:“條約都可以答應你們,但是你們要遵從我們大清王朝的規矩——必須行跪拜禮儀!”英法談判團當然不會同意此項無禮的要求,載恆便扣押了英法談判團巴夏禮一行39人。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

巴夏禮和清政府代表

這個是不計成本代價的行為,清政府明明知道洋人兵臨城下,根本就不是他們的對手,但是當時他們顧不了那麼多了,一股“士可殺不可辱”的精神油然而生。

又是跪拜,實在可憐呀。

對於英國人來說,見到了他們的 最尊敬女王也只是單膝跪地,只有在上帝面前才雙膝跪

地,跪拜對於西方人來說那是非常神聖的。

想當初,英國使者馬嘎爾尼在乾隆皇帝時,不遠千里,跨越千山萬水來到中國,拜見了乾隆皇帝,表達與中國友好通商的美好意願,就是沒有行跪拜之禮儀,乾隆皇帝認為他們不講禮儀,是蠻夷之輩,遭到了皇帝的拒絕,一頭霧水,只能打道回府。

使英法侵略者感到,要馴服這個頑固的政府,必須要以他們認為的最嚴重的報復手段。

是時候好好教訓中國人一番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

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城

1860年9月,英法聯軍一路直逼北京通州,咸豐皇帝躲在圓明園內下達截獲英使等人的命令,並宣佈與英國斷絕海上貿易進行決戰。他還下令要全國軍民踴躍殺夷,並頒佈獎賞規格。咸豐皇帝的這種做法自然會引起英法聯軍的憤怒。

1860年9月22日,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城,咸豐皇帝見勢不妙,連夜逃亡熱河,並命令恭親王奕訢 為欽差大臣,在圓明園內設立公所,主持和局,收拾這個爛攤子。

10月6日,英法聯軍自德勝門、安定門入京,清軍聽到訊息後不戰自潰,紛紛退往圓明園,英法聯軍跟蹤至圓明園,奕訢聞訊也趕緊逃跑了。

侵略者找不到奕訢,肯定是不肯善罷甘休的。再加上英法聯軍在北京城郊的圓明園找到了自己的談判團的衣物和隨行之物,被扣押的39人成員,僅僅只剩下了18人,其它剩下的21人沒有一個是屍體完整的,很多都已被大卸八塊了,那個情景是相當的悽慘和恐怖的,英法聯軍的司令額爾金當時就氣急敗壞,早已經積累下來的怒火立馬大爆發,立馬下令將圓明園燒燬。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

被掠奪一空燒燬後的圓明園

當然在防火之前肯定是要洗劫一番的,因為他們也不傻呀,這可是皇家的園林,各種奇珍異寶,應有盡有,能夠帶走的,一個都不能留。

這夥人團隊作案,許多士兵見到如此之珍寶,眼睛放光,看到遍地珍寶,甚至黃金他們都不想拿,這樣一來,他們都大發橫財。他們倒是發財了,可是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那就是災難了,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就這樣被毀於一旦,英法聯軍該燒的燒,該搶的就搶,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郊,其後歷經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不斷興修、擴建。清朝幾代帝王花費150多年,呼叫全國最好的能工巧匠,才建成舉世聞名的“萬園之園”。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

圓明園復原圖

發揮中國的工匠們的聰明才智,把祖國錦繡河山的眾多景觀和西方建築藝術的精華聚集到一處,典型的是中西合璧的精華之作,它是世界園林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

自雍正皇帝起,清朝最高統治者都非常喜歡圓明園。他們每年大部分的時間都住在圓明園裡,咸豐皇帝,於1855年移居圓明園正大光明殿理事辦公。

這樣一來,倒是沉重的打擊中國人民,狠狠地扇了清政府一計耳光,清政府那可憐的一點兒尊嚴無處安身。

顏面不是靠某一種儀式來支撐的,靠的應該是強大的實力,一個國家的顏面,那就應該是強大的綜合國力來支撐,落後就要知道恥辱,不斷奮發圖強、奮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