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廣州十三行有多富,一場大火便讓四千萬兩銀子熔為銀水,綿延數里

廣州十三行有多富,一場大火便讓四千萬兩銀子熔為銀水,綿延數里

在清代歷史上,我們一定不會忘記“廣州十三行”這個獨特的地方和它存在的意義。顯赫一時的“十三行”,又稱“公行”、“牙行”,屬於清朝政府設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半官半商的對外貿易機構。

清朝入關後,實行的封閉海禁的國策,康熙帝儘管也尊崇祖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放寬了海禁政策,由此便給外國商人帶來了生存空間。當時的清政府限制官府直接參與貿易,在地方招募了一批實力雄厚的行商與外國人做生意,而且還代理海關征收關稅。此後的一百多年,廣州十三行便應運而生。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第二次南巡之後回到京城,屁股沒坐熱便發下了一道著名的聖旨,他下令除了廣州之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開放。這就是後人經常提起的“一口通商”政策。

廣州十三行有多富,一場大火便讓四千萬兩銀子熔為銀水,綿延數里

乾隆此舉無疑是閉關鎖國的行為,正是因為乾隆帝在南巡期間看到江浙一帶的海面上洋船如蟻,牆桅如林,而且這些洋船大多攜帶武器,這才引起了乾隆的警覺,他不想讓不開化的蠻夷玷汙中華帝國的文明,更不願中國的其他港口成為第二個澳門,所以對洋人嚴加防範。

在乾隆的這道聖旨中,有一條很關鍵:官府不得與洋人直接交往,有關涉及外商的一切事宜交由廣州十三行辦理。如此一來,廣州成為了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特區”,十三行也成為了唯一可以與洋人打交道的對外機構。

在此後近一百年中,十三行向清朝政府繳納的關稅,竟佔到全國稅收的40%,當然作為十三行的行商,自然也是富可敵國。廣州十三行富裕到何種程度?

廣州十三行有多富,一場大火便讓四千萬兩銀子熔為銀水,綿延數里

從一場大火可以窺見一二:1822年發生在十三行的一場大火持續七晝夜,大火中融化的洋銀滿街流淌,竟流出了一二里地遠。僅此一場大火就燒燬了價值4000萬兩白銀的財物。其富裕程度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