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

【材料】《資治通鑑》漢紀 孝獻皇帝 建安十九年 公元214年

初,魏公操遣廬江太守朱光屯皖,大開稻田。呂蒙言於孫權曰:“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眾必增,宜早除之。”

閏月,權親攻皖城。諸將欲作土山,添攻具,呂蒙曰:“治攻具及土山,必歷日乃成;城備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圖也。且吾乘雨水以入,若留經日,水必向盡,還道艱難,蒙竊危之。今觀此城,不能甚固,以三軍銳氣,四面並攻,不移時可拔;及水以歸,全勝之道也。”權從之。

蒙薦甘寧為升城督,寧手持練,身緣城,為士卒先;蒙以精銳繼之,手執枹鼓,士卒皆騰踴。侵晨進攻,食時破之,獲朱光及男女數萬口。

既而張遼至夾石,聞城已拔,乃退。權拜呂蒙為廬江太守,還屯尋陽。

【敖注】皖:古皖城,今安徽潛山

呂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縣(今安徽省阜南縣王化鎮呂家崗)人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

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

尋陽:今九江以北黃梅縣,古潯陽,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夾石:即北硤山,古稱夾石山,今安徽桐城縣北

【譯文】當初,曹操派廬江太守朱光在皖城屯兵,大量開墾土地種植稻穀。呂蒙向孫權建議:“皖城土地肥沃,如果稻熟全被收割,曹軍糧草充足,軍隊必然擴張,應儘早除去朱光。”

閏五月,孫權親率軍隊攻打皖城。諸將計劃起土山和增造攻城器械,呂蒙說:“製造攻城器械和堆土成山,須多日方能完成。到那時,敵人城防鞏固,援兵調來,就難以圖謀了。且我軍乘雨多水大而來,如果曠日久留,雨季過後大水退走,我們回兵會很困難,我覺得這是很危險的。現在看來,此城並不十分堅固,我三軍士氣高昂,四面齊攻,很快就可攻克,然後趁大水未退,得勝回軍,這是萬全之策。”

孫權表示同意,呂蒙推薦甘寧為升城督,甘寧手持白色熟絹,身先士卒攀上城牆,呂蒙命令精兵緊隨其後,他親自擂鼓指揮,戰士們踴躍登城。拂曉發起攻擊,太陽昇起時已經攻克皖城,俘獲朱光及城中男女數萬人。

不久,張遼率兵趕到夾石,聽說皖城失守,便領兵撤退了。孫權任命呂蒙為廬江太守,回兵駐守尋陽。

【解析】一、圖

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

二、孫權為什麼要退兵

這一場皖城攻防戰,看似是東吳贏了,其實東吳贏只是戰術上,從長遠看曹魏贏麻了。

為何?

因為東吳只能針對淮南流域做定點清除手術,而沒有好的辦法將其據而有之。這就是曹操之前遷徙淮南民眾帶來的效果了。

隨著淮南百姓的遷徙,要麼遷往曹魏腹地,要麼逃往東吳治理區,曹操這等於是將淮南給分家了,屬於孫權的曹操搶不走,乾脆一次性支付給了孫權,整個淮南地區就成了無人區。

皖城是淮南地區曹魏設定的唯一據點,曹操派軍民在這裡屯田,聚集資源糧草作為進攻東吳的中轉站。

此舉有利於曹魏做重點防守,只需要防守皖城一地就可以了。而東吳方面,由於實力的不濟,即使拿下皖城,也沒辦法在淮南站穩。

第一是因為實力不濟,以東吳的實力,根本沒辦法長久的守住皖城。即使東吳拿下了皖城,但面對曹魏後續迎面壓過來的中原騎兵,東吳也是守不住城池的。

第二則是進兵路徑的問題,呂蒙是帶著水軍趁著雨季,從安慶長江口沿著皖水逆流而上摸上來偷襲皖城的,

趁水而來必定要趁水而走,如果不走,等皖水退去,水深不夠,東吳的大船就回不來了,失去了快速進退通道,後勤和機動性都會有問題。

到時候張遼再率軍包上來,一旦戰敗,只能從陸路撤退,騎兵壓臉,吳軍就成奔跑的稻草人了。

第三則是因為曹操的遷民政策,把淮南直接搞成了無人區,又進一步加劇了東吳在淮南站穩腳跟的難度。

淮南成了無人區,孫權即使佔領了淮南,也沒法在當地徵兵徵糧;孫權即使佔領了淮南,若要進攻黃河流域,也需要從江東運兵運糧,後勤線無疑就被拉得特別長。

既而張遼至夾石,聞城已拔,乃退。

基於這三個原因下,張遼篤定孫權攻破皖城會快速退兵,所以皖城一破張遼就放棄支援了,因為孫權或者張遼呆在皖城並沒有任何意義,白白浪費糧食而已。

如果說孫權膽敢學曹魏在皖城搞軍屯,那也不怕,張遼只需要在來年稻熟的季節集中優勢兵力拿下皖城,搶收穀子就可以了。

曹操這是在跟孫權比綜合國力的發育和戰爭消耗,即使曹操將淮南地區搞成無人區,曹操還有淮北以北的廣袤平原地區,比發育,孫權以江東的人口和支援增長潛力怎麼比得過。

比消耗就更別提了,如果孫權敢堅守皖城,曹操必然就派中原部隊來消耗,將江東子弟兵的命全留在淮南這片土地上,由於人口基數的懸殊,比消耗東吳也是比不過的。

曹魏就是這樣贏的,以雍涼之力牽制蜀漢,以淮南之力牽制東吳,蜀漢孫權都難以發育起來,但曹魏可是有核心的冀州區域在不斷地發育,人口糧食產量都在不斷增長。

幾十年下來,形勢此消彼長,國力對比自然差距很大,三分天下再次歸一,這是必然的。

所以我說皖城攻防戰,看似是東吳贏了,其實東吳贏只是戰術上,從長遠看曹魏贏麻了。

土地人口都是可再生資源,曹魏在皖城經營一兩年的人口和資源被你搶去又怎麼樣?只要土地在,用不了幾年,皖城又可以發展起來。

而呂蒙這種偷襲,贏了不過是一時之利,緩解了曹魏對孫權的攻勢,但改變不了魏吳博弈東吳被壓制的大形勢。

而年年偷襲,就等於在刀尖上跳舞,萬一哪一波偷襲被逮住了,則元氣大傷,損失慘重。

三、孫權輸在哪裡?

其實孫權並沒有什麼大錯,最大的錯誤是丟失了時間視窗。歷來南邊的勢力要想向北統一全國,那是極其難的,但也不是不可能。

除非北邊的形勢還是一鍋粥,或者說北邊的統一勢力已經極度腐朽。比如說劉裕北伐,為什麼能夠光復長安洛陽?為什麼能夠取得階段性勝利?

其主要原因就是抓住了時間視窗,劉裕北伐的當時,北方並不是統一的北魏,而是各種秦、各種燕、各種凉。

在這種情況下,北方並未統一,自然無法形成合力碾壓南方勢力,北伐自然能夠有機會佔優,進而取得成果。

還有一種是北方統一政權極度腐朽的情況。比如說明太祖朱元璋,他也是從南到北的打,而且打的是統一政權大元。

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北伐成功,其原因就在於元朝這個統一政權已經腐朽掉了,德不配位,即使佔據著極好的地理位置,也發揮不出應有的實力,所以徐達北征,如同摧枯拉朽。

孫權就虧在這裡,當時的北方,既不是四分五裂的群雄割據,又不是腐朽的統一政權,而是新生的曹魏勢力。

如同諸葛亮隆中對所說,要跨有荊益,以待天下有變。這個有變,指的就是北方分裂或者腐朽,在這個時候,從荊州和益州各遣一上將軍北伐中原,才有戰略上的優勢。

劉備諸葛丞相從大勢上是完全慢人一步的,起來太晚了,等劉備佔有益州之地,北方早統一了,所以一直是踉踉蹌蹌。

反倒是孫策,真的是可惜,當時正值天下大亂,北方群雄割據,東吳統一天下最好的時間視窗,其實就在孫策手上,而且孫策也敏銳地抓住了時間視窗,積極準備向北發展。

但很可惜的是,孫策突然就被刺殺了,等時間程序走到孫權手上,視窗就已經幾乎完全閉合了。

唯一的光,是從窗縫中透進來的,本質上劉備和孫權都是一樣的人,都是靠著這一縷光活下來的人,都是希望陽光曬垮窗臺的人。

而將勝敗之因素寄希望於曹魏身上,本身就在戰略上落於下乘了,豈能料到,曹魏沒塌房,自己家的房先塌了。

這豈不就是司馬遷所說的,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有些機會,錯過了就是永遠的痛。

所以我說,善於抓住機會,並加以利用機會,是每個有志向的人必須練好的基本功,沒有好的時間視窗,即使瑜亮復生,也難逆天改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