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何曾經的賢臣太師皇父會背上佞臣之名?也許正是因為這首詩歌

在前面的兩篇文章中,咱們先後“走訪”了周王室和秦國,看到兩家都在進行著繼承人的變更,讓非嫡長子成為了法定接班人。但雙方有所不同的是,秦國的變更是由嫡長子主動提出的,不僅整個過程平穩順利,就連日後的史實也印證了這次更替的正確。但反觀周王室的這次換太子,那真是震驚朝野、貽害無窮。也正因如此,一位朝中大員敏銳地感覺到了事態的發展不對,選擇避禍遠走。可他這一走不要緊,不僅沒有人誇他此舉明智,還讓他及其親友、屬下共七人背上了佞臣的罵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要想知道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咱們還得先知道背上佞臣之名的這些人到底是誰。他們正是幽王剛一繼位便任命的

“卿士”皇父

,以及

“司徒”番

(引號內的司徒為官名,番是姓或名,以下五人同此寫法)、

“冢宰”家伯

“膳夫”仲允

“內史”聚子

“趣馬”蹶

“師氏”楀

這七個人。那他們真的就是歷史上很多學者所公認的幽王身邊的寵臣、佞臣麼?在下以為這評價似乎有失偏頗,先不論其他六人功過,僅

皇父其人揹負上這佞臣之名,就十分冤枉

了。

為何曾經的賢臣太師皇父會背上佞臣之名?也許正是因為這首詩歌

宣、幽時期的股肱之臣——皇父

因為,據

《竹書紀年》

記載,早在宣王二年,姬靜還是意氣風發的中興之主時,

皇父與程林休父就被宣王委以重任,且皇父所任之職乃是國之太師,可見其品德與才幹是受到天子賞識

的。之後,在《竹書》與《詩經·常武》中都曾提到,在宣王六年時,

皇父、休父二人又隨天子征討徐夷,並取得大勝、立下戰功,足見皇父能文能武,實為中興的股肱之臣

可是,這樣一位中興時代的文武能臣,怎麼到了幽王時期就變成了禍國殃民的佞臣了呢?這恐怕還是源於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

這首詩歌。為了搞明白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咱們先來看看這首詩歌都寫了什麼。

《十月之交》這首詩歌全文共分為八章三個部分,以一位周朝小吏的視角寫出了他自己對幽王時期日食、月食、地震等災難頻發,而執政者不能自警的嘆息。又提到皇父等七位重臣在王朝危難之際,竟然拋下君王,帶著家境富足的人們去躲避災難。最後這位小吏感嘆自己人生和仕途中的不幸,但仍表達了自己不會逃離,願意盡忠職守的決心。

為何曾經的賢臣太師皇父會背上佞臣之名?也許正是因為這首詩歌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賞析

這樣看來,這首詩歌的作者真是一位愛國的忠臣義士,而與其相對的皇父等人,雖位高權重卻“組團逃跑”,真是大大的奸佞之徒啊。可是再對比一下先後兩段時期的記載,會感到彼此間矛盾重重,甚至覺得兩個皇父就不像一個人似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為了搞清楚原因,在下又仔細研讀了一下各段記載,還把其先後所發生的事件也結合在一起來看,甚至把商朝末年那段時期的歷史都翻出來對比了一下。終於想明白了皇父“逃跑”的原因,以及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在鄙人看來,

皇父應該還是位賢臣,只是在避禍這件事上做得有些欠妥,但其中依然還是有功於後世的

。那在下為何依然堅信皇父是賢臣呢?他到底功在何處,又有哪個地方欠妥呢?就讓我給大家解釋一下:

為何曾經的賢臣太師皇父會背上佞臣之名?也許正是因為這首詩歌

皇父等人離鎬東遷

1、宣王一生眼光獨到,不太會看錯人

縱觀宣王一生,啟用了諸如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仲山甫等等眾多賢臣,共同成就了西周末期難得的中興。即使到了晚年,他曾犯下不聽人言、疏遠大臣,甚至殺害杜伯的過失,但依然未見到宣王一朝出現過什麼奸佞之人。從這些方面足見

宣王的眼光獨到,在選賢任能方面頗有心得。因此,同樣是被宣王提拔重用的太師皇父,理應不會是道德敗壞的奸佞小人

2、皇父有兩次機會可以選擇避禍,但他都沒有離開

按《十月之交》這篇詩歌所敘,皇父及其親族捨棄君王逃跑之時,正好發生了日食這種異象,讓他們看上去好像在躲避災難,是種自私自利、膽小怕事的表現。可是要說因異象而避禍,

此前至少發生過兩次亡國預兆,但皇父都沒有選擇離開

其一,發生在宣王末年,有童謠、噩夢等徵兆已經預示了西周即將走到終點。再加上宣王之死都帶著股詭異的氣息,彷彿是杜伯在討命一般。如果皇父為了避難此時完全可以早早離開,但是他沒有。其二,幽王登基的第二年,就發生了“岐山崩,三川竭”這樣的亡國之兆,皇父依然沒有選擇離開,所以

皇父等人的出走並非因異象而“逃跑”

那他這次為什麼要選擇離開呢?

根本原因就是原太子宜臼被廢

。因為,《竹書》明確記載了皇父決定營建向城正好在原太子宜臼奔申之後且為同年發生(這項決定在日食發生之前,也可說明皇父並非因為異象而逃),正說明了姬宜臼的出走,直接導致了皇父要離開朝廷、離開幽王。可為什麼這一次皇父終於忍不了要走了呢?因為他看不到希望了。

為何曾經的賢臣太師皇父會背上佞臣之名?也許正是因為這首詩歌

皇父等人決定出走早於日食異象

各位可以回想一下,宣王末年雖然亡國之兆已現,但皇父可以把希望寄託在未繼位的幽王身上,期待他是位有德之君。後來,幽王的所作所為讓皇父等待化為了泡影,但至少還有姬宜臼這位聰明仁厚的小王子值得守護。直到連

宜臼

被迫離開王都,讓皇父徹底失去了期盼。再加上廢立太子一事上,皇父跟幽王一定是針鋒相對、矛盾重重,所以索性離開了朝廷

3、皇父選擇“作都於向”,真是用心良苦

據各種史料記載,皇父離開朝廷後選擇的歸處是

向城

,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濟源市境內。這

除了該地應該是皇父的封地或採邑以外,還因為此地緊鄰東都雒邑,並靠近原太子姬宜臼藏身的地方——申國遷居之地謝

(雖然濟源離南陽有一定距離,但比起豐鎬來說要近的多),足見

皇父來此的目的是守護周朝的東都及原太子宜臼,並非真的在逃跑

另外,

如果皇父只是攜錢財避難的話,他應該選擇更偏遠、避世的地方躲起來才是,不應該選擇如此靠近中心(雒邑為當時天下之中心),又四方都是強力諸侯(晉、衛、虢、申等國)的地方

。但凡有任何一個大諸侯出面征討他,他都難以抵禦,顯然皇父的目的不是逃避而是守護,所以也無人向他興師問罪了。

為何曾經的賢臣太師皇父會背上佞臣之名?也許正是因為這首詩歌

向城距雒邑和申國的距離比豐鎬近很多

4、皇父帶走的人都是高官、富戶並非他刻意為之

關於皇父離鎬只帶走高官、富戶這一點我個人認為是後人錯怪皇父了,

並不是皇父只選擇有錢、有車馬的大戶跟他一起遠走,而是跟隨皇父遠走的人剛好都是有錢、有車馬的人家

才對。因為,從《十月之交》中提到的另外六個人來看,跟隨皇父“逃走”的人也都是在朝為官之人,顯然身份遠高於詩歌的作者。而在西周那個等級劃分十分清晰的時代,有官職之人一定就是有錢有勢的富戶,所以讓人看起來像是皇父專門挑選了富豪跟他一起攜財寶而走。

那為何皇父為什麼只帶這些有官職的人走,而不帶窮苦之人走呢?這是因為首先,

皇父如此官居高位的人,所接觸到的人自然也都是官員

。而那些走卒小吏、平民百姓等底層之人,一般是接觸不到皇父的。

所以當皇父振臂一呼要離開時,最先相應的只能是同朝為官之人

。其次,

皇父他們遠走時肯定會帶上自己的族人和屬民

,所以才會有詩歌中“徹我牆屋,田卒汙萊”的描述,因為他們正在搬家,當然要把不要的東西、房屋該毀的毀,該拆的拆了。

只是,普通百姓人數眾多又沒有名號,自然不能被一一載入史冊,這也就讓皇父等七人顯得格外突出

而已。在下可以打個比方,如劉備攜民渡江時,所能提到的人也都是劉備手下的謀臣、武將,可曾提到過某某百姓、某某士兵麼?

為何曾經的賢臣太師皇父會背上佞臣之名?也許正是因為這首詩歌

劉備攜荊州百姓逃亡

5、皇父所帶走的“珍寶”對於後世的意義更加重要

在歷史上,皇父等七人被鄭玄、孔穎達等學者定性為佞臣的原因,除了他們此舉是在拋棄君王以外,還有就是他們帶走了大批的財富、珍寶。但事實上,

皇父等人所帶走的物品並非人們所想象的那種金銀珠寶,而是大量的夏、商、西周典籍,以及關乎祭祀、典禮所用的國之重器

,這其實與商朝末年微子的舉動是如出一轍的。也就是說

他們的離開不僅給西周後世儲存了人才,還把重要的典籍、國寶都保護了下來

至於歷史上有何證據能證明皇父他們帶走的是典籍、國寶呢?除了有大量後來出土文物記述了一些資訊以外,東周時期,王子朝奔楚時帶走的大批夏、商、西周典籍也可進行佐證。

因為,幽王被犬戎所殺時,整個豐鎬被席捲,無人能把這些國家級珍寶帶往東部雒邑。而王子朝時又能有這些重要典籍現世,顯然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皇父他們的這次東遷

。所以,

皇父攜這些國寶離開不僅不應該是罪過,反而是一大功勞

才對。

為何曾經的賢臣太師皇父會背上佞臣之名?也許正是因為這首詩歌

犬戎攻破豐鎬,洗劫王都

6、如果皇父真是貪財的佞臣的話,他反而不應該出走

正如該條標題所示,如果皇父真如那些批評他的學者們所說的那樣,是一個貪財好利的佞臣的話,他反倒不應該選擇離開豐鎬才是。畢竟,皇父按那些學者所說,已經是幽王的寵臣了,

留在天子身邊

豈不是

能獲得更多的封賞

麼?怎麼會在西周滅亡前5年就早早離開,

平白損失了很多攫取財富的機會

呢?顯然皇父貪財一說並不是那麼堅不可破。

7、皇父唯一辦的欠妥的地方,就是他離開的時機有些問題

皇父離開豐鎬的時間是在姬宜臼奔申以後,看上去這個時間點非常完美,表現出他把希望寄託在了這位原太子身上。但細細想來,這個時間點似乎也並不太恰當,畢竟此時離西周最終的滅亡還為時尚早,讓他們看起來像是沒有對幽王進行足夠的勸諫,就早早棄君而走一般。這

在那些秉持著“文死諫”的人們眼中,當然就是一種逃避的行為

,背上罵名也情有可原。

綜上所述,大家可以看出,其實

皇父“出逃”

是有他難以言明的原因在其中的。

為了守護周朝未來的希望(原太子宜臼),為了保護國之重器,為了給將來留下更多的人才,他只得帶人離開幽王東遷

。只能說皇父其心可昭日月,只是那位小吏和孔穎達等人未能體會到而已。若真想給皇父做個評價的話,在下以為

將他比作商朝末年的微子和箕子更為貼切

為何曾經的賢臣太師皇父會背上佞臣之名?也許正是因為這首詩歌

小吏恐怕是錯怪了皇父

好了,不管怎麼說皇父還是離開了幽王,並且還帶走了大批的高官,這就讓幽王身邊顯得無人可用了。所以,在皇父等人離開後沒多久,幽王重新任命了一位司徒,來幫助自己打理朝政。那這位被幽王命為司徒的人是誰?他又有何作為麼?咱們下次再敘。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透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股肱皇父、七人背罵名、十月之交、小吏感嘆、突顯奸佞、綜合分析、七項觀點、皇父仍為賢、堪比箕子。

為何曾經的賢臣太師皇父會背上佞臣之名?也許正是因為這首詩歌

關鍵詞雲圖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