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唐高宗李治為何將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新城公主:數段婚姻皆血淚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冬天,李治聽說自己的同母妹妹新城公主患上了重病,心裡十分難過,特地派人在長安城東北角的隋朝天寶寺基地上進行大規模修復,親賜“建福寺”一匾,天寶寺內有150尺高的彌勒閣、非常壯觀,李治是打算興建這個寺觀為妹妹祈福。

然而,寺院還沒完全建好,663年二月,29歲的新城公主就病重離世了。

李治非常悲傷,新城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最小的女兒,也是唐太宗最寵愛的女兒,她善良而單純,但卻多次因政治鬥爭而遭到婚姻坎坷,李治遷怒於新城公主的新駙馬韋正矩,下旨殺了他,勒令他給新城公主殉葬,還把牽線介紹這樁婚事的姐姐大長公主(東陽公主)全家流放到四川集州。

唐高宗李治為何將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新城公主:數段婚姻皆血淚

新城公主墓

李治與妹妹從小感情很深,他深感妹妹無辜,難以接受新城公主就這樣鬱鬱而終,下令以皇后之禮安葬新城公主,把她陪葬在昭陵(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合葬陵墓)之側。

大唐有近300年曆史,新城公主是唯一一個以皇后之禮下葬的公主。

李治逾禮葬妹的背後,是他內心難言的愧疚,也隱藏著李氏家族與長孫家族間一段血雨腥風的往事。

1、9歲被許婚,幾個月後就被取消

新城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小的女兒,又是長孫皇后所生,加上她從小聰明可愛,因此深得唐太宗寵愛。

長孫皇后為李世民生了三子四女,在貞觀十年(636年)六月病故,終年僅36歲,而新城公主此時才兩歲,對母親還沒有什麼印象,由於心疼她幼年喪母,父親和哥哥們都對她百依百順。

貞觀十六年(642年)八月,新城公主滿8歲了,她被父皇封為衡山郡公主,可以說,從一開始,新城公主受到的待遇就是超規格的。

唐高宗李治為何將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新城公主:數段婚姻皆血淚

電視劇中的新城公主

因為《唐六典》中特地規定了:“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

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公主寵妃,都不得佔用名山、大川和京城所轄縣城的名稱,否則就有僭越的嫌疑,而唐太宗卻不管那麼多,把“五嶽”之一的衡山所在的衡山郡作為女兒的封號,鍾愛非常。

而且,唐太宗有21個女兒,當時規定,公主只有出嫁時才能拿到屬於她封地的“湯沐邑”,衡山公主卻在獲得冊封的同時就有了實封,據其墓誌記載:““封衡山郡公主……唯有輝,平原陋其加渥;湯沐増賦,廬陵愧其逾。”

一百多年後,白居易在幫唐憲宗起草聖旨時,也特地提到,初唐時幾乎沒有公主未成年就獲得實封、名下擁有田地的。

也就是說,新城公主作為女兒,在唐太宗李世民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他不但給了小女兒“衡山郡”的封號,還在八歲時就賜給了女兒實封,後來又增加了不少田地,連寫墓誌的人都覺得“逾越”得很厲害。

為了讓小女兒擇得佳婿,李世民兩次親口指婚。

公元643年正月,名相魏徵病情加重,李世民讓中郎將住在魏家,方便通報病情,賞賜了無數藥物膳食,而魏徵病情始終沒有好轉,正月十六日,李世民帶著太子李承乾、新城公主再次前去魏府探望,看到魏徵氣若游絲的模樣,李世民流著眼淚問他有沒有什麼未了的心願,魏徵引用《左傳》中的話回答說:“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也就是說,他認為自己平時一心撲在國事上,對家庭照顧得很少,其嫡長子魏叔玉已經20歲了,他還沒來得及幫兒子成親。

李世民明白了魏徵的意思,感慨魏徵公而忘私,決定把自己最疼愛的新城公主嫁給魏徵的嫡長子魏叔玉。

唐高宗李治為何將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新城公主:數段婚姻皆血淚

李世民當場叫來魏叔玉,下旨授他為“散朝大夫”,賜給牙笏,在魏徵病床前把女兒新城公主許配給魏叔玉,還指著新城公主,對奄奄一息的魏徵說:“魏公,勉強睜開眼睛,看看你的兒媳吧!”

不過,此時的魏徵已經只有出的氣、沒有進的氣,第二天就氣絕身亡。

李世民聞訊後,痛哭流涕,廢朝五日。

他非常懷念忠心耿耿的魏徵,幾天後命令閻立本畫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等二十四位功臣像入凌煙閣,魏徵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不過,這樁婚事訂下才三個月,李世民就反悔了。

當年四月,太子李承乾聯合陳國公侯君集、中書侍郎杜正倫等一起謀反,事洩後,李承乾被流放,侯君集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而侯君集、杜正倫都是魏徵推薦的人選,魏徵還曾說杜正倫有宰相之才,加上魏徵本人名義上也曾擔任過太子太師,李世民對他產生了懷疑,認為他有可能生前與侯君集結黨。

不久後,又有人告訴李世民,說魏徵活著的時候,把以前給李世民寫的諫辭都留了底稿、整理成冊,還拿給史官褚遂良看,可能有在史書上標榜自己的企圖,這讓李世民更加憤怒,認為魏徵多次進諫的原因很可能不是出於對自己的忠心,而是想貶低皇上、自我標榜。

在憤怒和懷疑的情緒中,李世民親自寫手詔給魏叔玉,解除了他與新城公主的婚約,還下令推倒魏徵的墓碑。

唐高宗李治為何將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新城公主:數段婚姻皆血淚

兩年後,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未能大獲全勝,對此深感後悔,回師時懷念起魏徵往日的言行,才認識到魏徵的忠誠和其意見的中肯,於是召來魏徵妻子裴夫人和幾個兒子,隆重祭祀魏徵,並修好了魏徵的墓碑。

不過,這個時候魏叔玉已經另娶了房家的女兒,與新城公主的婚事也就徹底吹了。

2、初嫁長孫詮,一波三折

這次婚姻風波給衡山公主留下的印象並不深,畢竟她當時只有9歲。

而為了慎重起見,李世民左挑右選,一直沒能給小女兒找到合適的駙馬,直到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重,準備讓太子李治到長安金掖門幫著聽政理事,他放心不下小女兒,在長孫皇后生日的那一天(二月初六,649年3月24日)下旨指婚,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長孫操的兒子長孫詮。

長孫操是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后的堂弟,當時官職為益揚二州都督府長史,地位並不高。

長孫詮是長孫操的第四子,比衡山公主小兩歲,靠“門蔭”也就是家裡的封蔭關係入宮,在內府尚輦局當了個尚輦奉御,是個從五品的小官,專門負責皇上乘輦出行時的儀仗。

雖然官位不高,但長孫家族在初唐是個非常顯赫的家族,長孫無忌曾跟著李世民策劃了“玄武門之變”,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一名,長孫皇后也深得李世民敬重,到長孫詮的時候,長孫家一門已經是四尚公主,因此,選擇長孫詮為衡山公主的駙馬,也算是門當戶對、中規中矩。

唐高宗李治為何將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新城公主:數段婚姻皆血淚

為了讓長孫詮的門第更配得上公主,李世民還下令把長孫詮的父親提拔為歧州刺史(在唐朝的地理位置比較重要,被稱為西京)。

給小女兒訂好婚事後,李世民感到自己大限將至,他擔心自己突然去世,衡山公主要守喪三年,影響出嫁,於是不顧自己年老體弱,要為衡山公主籌備婚事,雖然是大唐開國皇帝,但此時的李世民已經英雄氣短、兒女情長,這難捨難分的離情,與民間一個百姓也沒有什麼區別。

由於公主的婚禮過程手續和禮儀繁瑣,短短兩個月根本無法完成,病榻上的李世民最終沒能完成心願,當年五月廿六(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在終南山翠微宮駕崩,衡山公主的婚事籌備也因此中止。

李世民去世後,由太子李治登基為帝,唐高宗李治與衡山公主年齡相仿,又是一母同胞,對她也疼愛異常。

唐高宗李治為何將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新城公主:數段婚姻皆血淚

唐太宗昭陵

永徽元年正月(650年)除喪服後,李治就打算接著籌備衡山公主的婚禮,讓她在守孝滿一年時出嫁,但不少大臣對此強烈反對,認為為父母守孝三年是祖傳禮法,就算是公主也不能打破規矩。

就這樣,一直拖到永徽三年,衡山公主整整守滿三年孝了,李治將她的封號由衡山長公主改封為新城長公主,另外增邑五千戶,送妹妹出宮風光大嫁。

唐高宗李治為何將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新城公主:數段婚姻皆血淚

而這個時候,長孫家族已經到了飛黃騰達的頂峰,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舅,也是當朝宰相,李世民臨終前,遺旨長孫無忌與褚遂良為顧命大臣,李治登基後,對長孫無忌也非常信賴。

新城公主與長孫詮結婚後,由於本來就是相識的親戚、而且年齡相仿,感情非常和睦,在她墓誌上也記載著:

“調諧琴瑟,韻偃笙簧。標海內之嬪風,為天下之婦則者矣。”

可見這段婚姻雖然一波三折,卻還不失為一段美滿姻緣。

而這兩個出身名門卻不懂得政爭兇險的小兒女,幾年後就墜入了命運的深淵。

3、政變失夫,再婚後鬱鬱而終

長孫無忌對李治的登基是有很大幫助的。

在太子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的第三子、吳王李恪曾是太子之位強有力的競爭者。

當時,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互相猜忌,太子李承乾因為擔心最受父皇寵愛的魏王李泰奪嫡,發動叛亂後被廢,而李泰為了爭奪太子之位不顧一切,李世民也不敢信任他,將李泰也軟禁起來,在長孫無忌的說服下,李世民立了第九子、長孫皇后的幼子晉王李治為太子。

但立嗣不久後,李世民覺得李治性格柔弱、才能不夠,擔心地問長孫無忌:“你勸我立稚奴(李治)為太子,然而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住國家,怎麼辦?吳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為太子,怎麼樣?”

李恪是隋煬帝女兒楊妃所生,相貌英俊、器宇不凡、文武雙全,是李世民認為最像他也最有才幹的兒子,常對大臣們稱讚說此兒“英果類我”。

長孫無忌當然不會同意,他堅持抗爭,認為應該立嫡不立長。李世民質問道:“你是因為吳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對嗎?”而長孫無忌聲稱李治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勸說李世民不能任意廢立,李世民這才打消念頭。

這一次事件讓長孫無忌對吳王李恪產生了嫉恨之心。

李治登基後,除了重用舅父長孫無忌,對自己最年長的大哥、吳王李恪也非常尊重,任命他為太子太師、都督五州軍事,這讓長孫無忌把身為宗室親王之首的李恪看成了自己的政治對手。

永徽四年,高陽公主與駙馬房遺愛謀反,打算扶持李世民六弟李元景當皇帝,事情被長孫無忌察覺後,他迅速破案,將高陽公主與駙馬房遺愛、巴陵公主與駙馬柴令武等人全部抓捕入獄。

長孫無忌認為此案重大,也是一個能借機打擊異己的機會,就騙房遺愛誣陷吳王李恪,說可以保他不死,最終吳王李恪在長安宮禁內被縊殺,臨死前,李恪大罵長孫無忌弄權,說如果祖先宗廟有靈,長孫家族很快就會覆滅。

在“房遺愛謀反案”中,長孫無忌清洗了很多政敵,就連李氏皇親國戚也被他剷除了不少,除掉了吳王李恪、蜀王李愔、荊王李元景、江夏郡王李道宗等四個藩王,勒令李世民的七女巴陵公主、十七女高陽公主自殺,處死了巴陵公主駙馬柴令武、高陽公主駙馬房遺愛、丹陽公主薛萬徹等三個駙馬,把老對頭房玄齡的四個兒子殺掉一個、流放三個,一時間長安城血雨腥風,等這樁謀反大案結束後,大唐朝局中,已經沒有人能與長孫無忌對抗了。

而長孫無忌做這一切當然是為了自己大權獨攬,沒想到黃雀捕蟬、螳螂在後,李治雖然柔弱,武才人卻非常鐵腕,就在第二年,李治欲廢除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但不管李治與武則天如何討好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就是不為之所動,這讓武則天對他非常忌恨。

顯慶四年(659年),已經當上皇后的武則天也同樣利用一樁謀反案把長孫無忌拉下馬,甚至連廷審、對質的過程都沒有,就把整個長孫家族流放了。

長孫無忌被流放到黔州後,在那裡被勒令自殺,他的近支親屬都被流放到嶺南成為奴婢。

唐高宗李治為何將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新城公主:數段婚姻皆血淚

電視劇中的長孫詮

23歲的長孫詮雖然貴為駙馬,然而,政治家族總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其父已經去世,身為長孫無忌堂侄,他也被貶官流放到巂州(四川西昌)。

而且,長孫詮的姐夫是兵部侍郎韓瑗,從武才人入宮時起,韓瑗就多次進諫,勸說李治不要寵愛武則天,是武則天的眼中釘,勢必除之而後快。

就這樣,受長孫無忌與韓瑗兩件案子連累,長孫詮剛到流放地,長安來的賜死旨令也跟著到來了,年輕的駙馬在巂州被殺,再也沒能重返長安與愛妻重聚。

聽到長孫詮的死訊後,新城公主的反應十分激烈,她認為駙馬根本就沒有任何謀反之舉,卻無辜被牽連遇害,從此之後,她再也不梳妝打扮,整天鬱鬱寡歡,據墓誌上記載:“雖外尊大義,不登叛人之黨。而內懷專一……蘭澤靡加,塵彌之鏡;鉛粉罷飾,網綴回鸞之機。貫秋柏以居貞,掩寒松而立勁。”

唐高宗李治為何將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新城公主:數段婚姻皆血淚

李治不希望妹妹為長孫詮守寡,在姐姐東陽公主的介紹下,把新城公主嫁給了奉冕大夫韋正矩。

奉冕大夫只是個從五品官員,李治為了讓妹妹感到高興,一口氣將韋正矩提了七級,任命為從三品的殿中監,對新駙馬另眼相看。

然而,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新城公主對第二次婚姻始終意難平,而韋正矩雖然也想小心伺候公主,無奈怎麼做也難以取悅心懷故夫的公主,看到公主整天以淚洗面,他則借酒澆愁,常喝得酩酊大醉,兩人之間相處得並不和睦。

新城公主病中脾氣暴躁,對駙馬發火,韋正矩也是世家公子、彭城郡公韋慶嗣的兒子,也難以一直當受氣包,二人難免有過口角,而風言風語傳到外面去,就成了駙馬“失禮於新城公主”。

新城公主病逝得突然,李治心痛不已,聽到這個傳言,就下令把韋正矩抓捕入獄、三堂會審,而這位官運亨通的駙馬偏偏笨嘴笨舌,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李治認為妹妹很可能在韋家受到了家暴或冷暴力,就下令處死韋正矩,流放韋氏一族。

殺了韋正矩,李治還不解氣,又遷怒新城公主的侍女,下令把新城公主墓室壁畫中的侍女頭部全部剷除。對介紹這樁婚事的異母姐姐東陽公主,李治也非常厭惡,將東陽公主全家流放到四川集州,幾年後又攆到巫州,剝奪了一切頭銜俸祿,讓東陽公主淪為沒有收入的平民,貧病交加而死。

唐高宗李治為何將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新城公主:數段婚姻皆血淚

新城公主墓壁畫上沒有頭像的侍女

而長安人對這個倒楣駙馬十分同情,加上娶李世民女兒的駙馬們有不少人被殺、被流放,此後,唐人對娶公主深為忌憚,認為是觸黴頭之事。到了唐宣宗時期,挑駙馬時不得不連哄帶嚇,才能把公主嫁出去。

唐高宗李治為何將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新城公主:數段婚姻皆血淚

新城公主墓壁畫

悲傷過度的李治下令以皇后之禮安葬這個最疼愛的小妹妹,還下旨讓任何人不準議論。

然而,新城公主心碎而死的背後,其實是李氏宗室、長孫家族、武則天等三方勢力圍繞皇權而激烈鬥爭的一場場血雨腥風,雖然她與長孫詮只是一對天真不懂世事的小兒女,卻也無端被拋下命運的深淵,夫妻陰陽永隔,就算葬禮再隆重,她也不會感到安慰。

而在李治平靜下來之後,他發現韋正矩之死是個冤案,就為駙馬平了反,把韋正矩跟新城公主一起合葬在公主墓裡,當然,也可能李治怕妹妹在地下孤單,所以故意殺了韋正矩,讓他給妹妹殉葬。

不管他再怎麼做出補償,破格給予新城公主整個大唐獨一無二的葬禮待遇,也彌補不了她心底的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