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著名姓氏文化學者馮志亮教授講解百家姓之李姓的歷史發展與遷徙分佈

李姓是當代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大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總人口有9340多萬,如果加上海外華裔李姓,總人數超過1億,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

得姓始祖李利貞。皋陶後裔理徵,字德靈,商朝末年受封中吳伯。在商紂王時任理官,因執法如山,時常忤逆昏君商紂王旨意,招來殺身之禍,家族亦面臨受株連危險。其妻契和氏攜幼子理利貞出逃,逃至伊侯之墟時,飢渴交侵,遂摘路旁樹上果子充飢方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為改姓避難,理、李兩字古音相通,所以理利貞改稱李利貞,是為李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義與原始圖騰

李、理古時通用。古時法官的名稱,總主征伐刑戮之事。古時的李氏族當以官名為原始氏族圖騰,最終形成李姓。

李,也是一種樹名。薔薇科,落葉喬木。葉倒卵形,花白色,果實球形。果皮紫紅,青綠或黃綠果可生食或制蜜餞。核仁、根、葉、花、樹膠可供藥用:古時的李氏族也有以李樹為原始氏族圖騰,進面形成氏族的族徽和名稱,最終形成李姓氏。

二、姓氏起源與發展傳承

李姓的淵源主要來自兩大支:嬴姓和姬姓。

第一支出自贏姓李氏的遠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五帝“時代高陽氏顓頊。顓頊氏族屬於東夷族,最早活動於今河南東部,後來北遷到帝丘。即今河南濮陽西南,唐堯時代,顓頊部落已分為八個氏族,其一為庭堅,其首領皋陶,為堯帝的大理官,即法官。其子伯益掌管火種和馴養獸鳥,協助大禹治水,獲姓贏。治水成功,頊氏族也得到了發展。陶的子孫一直做大理之官,至夏朝時,其子孫以官名為氏,即理氏。商朝末,大臣理徵因正直敢言得罪紂王,被害。其妻契和氏攜幼子理利貞出逃,隱於今河南西部嵩縣的伊水旁。因靠樹上的果子(木子)充飢才得以存活,遂改理氏為李氏、至今已有3100多年的歷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朝時期,巴人居武落鍾離山,在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是周的同姓後裔,後向川東擴充套件。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在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前316年,秦國滅巴國。一部分留於渝境的巴人成為板楯蠻,而南移到湘西的巴人成為武陵蠻的一部分,遷移到鄂東的稱江夏蠻和五水蠻。巴人以虎為圖騰,巴語讀虎為李,當虎圖騰演化為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建立的第一個王朝,後滅於東晉。這支姬姓李氏的歷史有2800年。

三、民族融合與基因融入

西南民族中多李姓,原因是當權者的賜姓和崇仰漢人的人改姓。進人魏晉南北朝之後,北方連年戰亂,政權更迭頻繁,外族不斷進入中原,李姓隨其他的華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東南遷移和發展,中原百姓中開始融人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李姓中也混人了匈奴人和鮮卑人的基因、流人李姓的主要民族有:唐朝的沙陀,氐、回紇、契丹、高車、吐蕃、西域各國等族以及猶太人、波斯人、安息人、朝鮮人等外國人,之後這種融入從未間斷過,北宋西夏國党項族、金國女真族,明清時期的蒙古人、滿洲人、西北的土司和西南的土著均紛紛改漢族姓,尤以李姓為首選。這些少數民族長期與漢族混居,其中大部分漢化了。在當代的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的漢族和少數民族中多李姓,可能就是這個原因。李氏唐朝賜予有功大臣武將李姓,這是李姓人口迅速膨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四、歷史遷移與人口繁衍

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其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人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人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名家。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成為國中第一大姓,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人福建和海南、明朝時進入臺灣。

宋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後,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李姓人的11。6%。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河南,山東,這四省李姓大約佔全國李姓人口的44%;其次分佈丁陝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全國形成了圍繞中原地區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帶,這個地帶由冀豫魯、晉陝川湘贛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組成。

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時期,李姓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600年中李姓人口減少了10%,這與北方地區長期戰亂尤其是元朝的野蠻統治有密切關係。遭受戰亂和屠殺的群體首先是大姓漢族人群,李姓是北方地區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慘重的損失。明朝時期,江西為李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李姓人口的13。3%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山東三地,這三省李姓大約佔全國李姓人口的32。7%;其次分佈於浙江、江蘇、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間,李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除了人口急劇減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東南的贛蘇浙閩、華北的晉冀豫魯兩大塊李姓人日聚集地區。

五、當代分佈與姓氏圖譜

當代李姓人口已達9340多萬,為全國第二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萬激增到近9340萬,增長18倍之多。李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主要分佈於河南、山東、河北、四川。這四省李姓大約古全國李姓人口的32。4%;其次分佈於廣東、湖南,安徽、湖北,雲南、遼寧、江蘇、廣西。黑龍江、山西,陝西十一省區,佔李姓總人口的44。6%。

河南為李姓第一大省,大約佔李姓總人口的10。4%。全國形成了中原,華北,雲川、東北四大塊李姓高密度聚居區。

六、郡望堂號與楹聯家訓

1、郡望堂號

李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支派眾多,人口也多,故形成的望族也多。李姓的郡望多達12個,它們是隴西、趙郡、頓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陽、廣漢、梁國、南陽等。以隴西和趙郡最為著名,除少數民族的李姓外,其他各分支多出自這兩地郡望,因此,堂號中多為隴西或趙郡。隴西為秦朝設定的郡,古城在今甘肅臨洮南。其轄區相當於今甘肅東鄉以東。武山以西、禮縣以北之地,而趙奉為北魏設定,到唐朝時改為趙州,古城在邯鄲,轄境相當於今河北邯鄲、邢臺、沙河等地。

2、宗祠楹聯

衛公勳業;元禮門牆。

經傳道德:名重謫仙。

家藏鄴架;召赴玉樓。

狂歌痛飲雙仙骨;素句嘔心一錦囊。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遺恩遠;由粵而蜀,祖德宗功沛澤長。

系出隴西,將相公侯光國史;宗開淮右,忠良孝友篤家風。

3、族規家訓

明明我祖,漢史流芳,訓子及孫,

悉本義方,仰繹斯旨,更加推詳。

曰諸裔孫,聽我訓章,讀書為重,

次即農桑,取之有道,工賈何妨。

克勤克儉,毋怠毋荒,孝友睦姻,

六行皆臧,禮義廉恥,四維畢張。

處於家也,可表可坊,仕於朝也,

為忠為良,神則佑汝,汝福綿長。

倘背祖訓,暴棄疏狂,輕違禮法,

乖舛倫常,貽羞宗祖,得罪彼蒼。

神則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

分類相戕,不念同愾,偏倫異鄉。

手足干戈,我民憂傷,願我族姓,

怡怡雁行,通以血脈,泯厥界疆。

汝歸和睦,神亦安康,引而親之,

歲歲登堂,同底於善,勉哉勿忘。

目前國內外的圖書館和其他單位正式公佈收藏了李姓族譜2248部。

七、姓氏名人與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歷代李姓名人2251名,佔總名人數的4。9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位。李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5。3%,排在第二位:李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4。11%,排在第四位;李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4。73%,排在第三位。

我國李姓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表現不凡。李姓稱帝並建立的政權就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12個從春秋大名鼎鼎的思想家,道教的鼻祖李耳開始,李姓英才輩出。歷代特別有名望的有:戰國時政治家李克,水利家李冰,趙國名將李牧:秦朝政治家李斯:秦漢之際謀士李左車;西漢名將李廣:東漢名將李膺;隋末瓦崗軍首領李氏名人李耳李密;唐太宗李世民,名臣李吉甫,名將李靖,詩人李白,李商隱,文學家李陽冰,書法家李邕,史學家李百藥;五代南唐國主李煜:北宋名相李綱:南宋史學家李燾,詩人李清照;元朝數學家李冶;明朝醫藥家李時珍,思想家李贄,詩人李東陽,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明清之際哲學家李顒:清朝名臣李鴻章。

八、尋根探源與宗族名勝

遊線一: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發源地、老子故里)—陝西省咸陽市(唐朝李氏皇陵)—湖北省利川市柏楊鎮(李氏宗祠群)

(一)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李氏發源地:老子故里

理利貞指李為姓後就定居於此,雖然今天的鹿邑縣已無法找到理利貞的生活痕跡。但他的裔孫、同樣被李氏尊為始祖的老子李聃,卻在此留下了很多遺蹟。

交通:乘京九線上的火車到安徽省亳州下車後,在亳州汽車站換乘到鹿邑的長途車在太清宮站下即可,票價6元左右,車程20分鐘。

特產:有2000年曆史的試量狗肉——正宗產地在鹿邑縣城西25公里的試量集,還有王二水餃、燜糟魚、逍遙胡辣湯、孔集燒雞、關記燒雞等傳統美食。

(二)陝西省咸陽市唐朝李氏皇陵

出自隴西的李淵、李世民父子,建立了唐朝。唐朝以歷史上最為開放和寬容的博大氣慨,創造了一個無可比擬的盛世。大唐近300年的泱泱之氣,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了鼎盛的時期,唐朝的18位李姓皇帝都葬在陝西關中,俗稱“唐十八陵”。這18座皇陵大都前瞻廣闊的關中沃野,與秦嶺遙遙相望,後枕巍峨的山峰丘巒,隨群峰起伏,蜿蜒如蟠龍一般。高聳的陵園主峰、寬闊的陵園區域、龐大的陪葬群、威武的神道石刻,無不顯示出大唐帝國獨有的大氣磅礴。

乘車路線:昭陵——在西安鼓樓乘310路可直達,也可坐旅遊專線車前往。

(三)湖北省利川市柏楊鎮:李氏宗祠群

李氏莊園位於利川市柏楊鎮水井鎮。明末清初,此地李氏的開基始祖李延龍用武力獲得了這片土地。李氏莊園始建於清乾隆初年,經200餘年的增修擴建,形成了今天這片宏大的建築群。李氏宗祠建於清道光年間,位於莊園東北200米處。大水井古建築群落的整體設計摹仿成都文殊院,規模宏大,古樸典雅,陳設華美,共有24個天井,174間房屋,總佔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

交通:從武昌火車站乘10路公交車到新華路汽車站票價1。2元、車程40分鐘、然後乘長途車到利川需12個小時、車票140元左右,或者在恩施機場打車到清江賓館需10元、車程10多分鐘,轉乘開往利川的車,車程2個小時,中巴車票15元。門票:20元

遊線二: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楠溪江蒼坡村)—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李火德祠)—廣東省化州市長歧鎮(華山李氏大宗祠)—廣東省雲浮市鬱南縣(李氏宗祠)

(一)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楠溪江蒼坡村:李氏古樹

位於永嘉縣楠溪江邊的蒼坡村,是李姓的宗族村,元,原名“蒼墩”。現在的村子是南宋年間李氏九世祖李嵩請國師李時日設計的,已有800多年曆史。七世祖李秋山曾是宋代的“公車”(相當於今天的全國人大代表),後來,他在蒼坡村旁的方巷村開基立業。

交通:在溫州火車站搭乘中巴到巖頭,再轉乘往巖坦、張溪、鶴盛、嶺頭方向的中巴在蒼坡村路口下即可。門票:蒼坡村20元(含婚俗表演)。順道遊:楠溪江古村落

(二)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李火德祠

李火德祠位於龍巖市上杭縣稔田鎮。始建於清道光十六年,供奉李氏入閩始祖李火德。800年來其後裔遍佈閩、臺、粵、桂、贛及東南亞各國。

交通:上杭縣汽車總站有到稔田鎮的中巴車,車程一個半小時,車票10元。乘計程車約80元門票:10元。順道遊:永定土樓。梅花山自然保護區:位於上杭、連城、新羅三縣區交界處。山巒迭嶂,古木參天。冠豸山風景區:是國家著名風景區,在連城縣東1。5公里處。

(三)廣東省化州市長岐鎮華山李氏大宗祠

華山李氏大宗祠位於化州市長岐鎮旺嶺村,此地李氏是唐西平王李晟公的後裔——華山李氏開基始祖李仲榮。他自江西入粵後定居於此後發展起來的,至今已600餘年。廳堂院落之間,絲絲縷縷記錄著華山李氏在粵西半個多世紀的客居生活。

交通:從廣州乘客車到茂名要6個多小時,車費60元左右。在茂名乘到吳州的汽車在長岐鎮下車,車程一個小時,車票7元。

(四)廣東省雲浮市郡東南李氏宗祠

位於郡南縣大彎鎮五星村大灣寨。建築群佈局奇特:祠中有亭、亭中有臺,有的外形美觀、石料講究,建築牢固。

交通:廣州有直達羅定的車,60元左右。羅定到大灣寨不到10公里,每15分鐘一班車,乘計程車只需15元。

遊線三:四川省都江堰市(李冰父子遺蹟)—四川省江油市(李白故里)

(一)四川省都江堰市李冰父子遺蹟

戰國秦昭王統治後期,蜀郡守李冰攜子率眾興建了都江堰,使洶湧的岷江變害為利。20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是“天府“的富庶之源,至今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是古代水利工程仍在造福人類的罕見範例。

交通:在成都茶店子車站坐直達都江堰的公交車,走高速公路1個多小時可到。車費15到17元。門票:60元。

順道遊:距都江堰僅10多公里的青城山為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青城山素有“青城天下幽“之譽,山中蒼松翠柏層層掩映,道館亭閣取材自然。

(二)四書安生江油市李白故里

“詩仙”李白在江油市青蓮鄉度過了他的前25個歲月,因此自號“青蓮居士”。江油現存有隴西書院、太白祠、粉竹樓、洗墨池、李白衣冠墓等景點。除隴西書院為清代建築,但其他景點都是近代新修或重建的。

交通:從成都到江油的火車和汽車都很多,其中火車車費相對汽車車費要低一些,車費約20元左右,如坐大巴車需36元。在江油有車發往青蓮鄉,車程約20分鐘,車費15元左右。門票:李白紀念館30元,隴西書院40元

順道遊:江油是三國時期蜀漢重鎮,北有著名的劍門雄關,沿途可見世界罕見的古柏群——翠雲廊。東去可到文昌帝君的祖廟——梓潼縣七曲山大廟。由於其得天獨厚的旅遊區位,從江油到世界級風景區九寨溝、黃龍,朝發夕至,因遊程短、沿途景點多而被譽為九寨溝、黃龍門戶。

著名姓氏文化學者馮志亮教授講解百家姓之李姓的歷史發展與遷徙分佈

馮志亮,筆名禾子尼,號渤海居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被譽為品牌推廣人、網路策劃人、IT培訓師、網路分析師、姓氏文化學者;網路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展者、品牌通創始人。曾提出關於網路廣告價值排斥論的“藍海觀點”。藍海觀點的提出對於中國的網際網路發展方向有著重要的意義,併成為我國網民對網路真正瞭解的一個標誌,為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指明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