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太平軍二次西征,解圍安慶為何失敗?曾國藩:我是躺贏的

太平軍二次西征,解圍安慶為何失敗?曾國藩:我是躺贏的

太平軍二次西征,解圍安慶為何失敗?曾國藩:我是躺贏的

編者按:二次西征,是指太平天國於1860年至1861年發動的進攻湖北的戰役。因為1853年太平軍曾發動過一次進攻湖北的西征之戰,故而稱為二次西征。這次西征共有兩路大軍,北線由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統領,南線由忠王李秀成統領。然而遺憾的是,這次西征最終沒有成功,二次西征的終極目標:解安慶之圍也終於沒有實現。而在早前,太平軍由於具備高度機動的優勢,經常使用圍魏救趙之術解救危局,那麼這次攻湖北而救安慶的策略為何失效了呢?

一、李秀成的私心太平天國內訌後,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等元勳宿將都被誅殺,石達開遠走湘桂,天國後期的軍事局面,全靠忠王李秀成和忠王陳玉成支撐。1860年5月太平軍二破江北、江南大營,天京周圍的軍事局面稍有緩解,但西線安慶卻陷入湘軍重圍,遲遲不能解圍。城中葉芸來所部僅有二萬餘人,局勢岌岌可危。安慶是天京上游最重要的戰略重鎮,失安慶則長江沿線再無遮擋,太平軍就算把江南、江北大營滅一百次,也逃脫不了湘軍環環進逼的危險。

太平軍二次西征,解圍安慶為何失敗?曾國藩:我是躺贏的

基於此,在幹王洪仁主持下,太平天國召開了軍事會議,商定了下一步的軍事策略,即,先東征、後西征,東征的目的是攻下蘇南、浙江,特別是要拿下上海,以打通和洋人通商的口岸,準備採購大批洋輪——即西洋軍艦,以組建強大的水師與湘軍抗衡。西征的目的更為宏大,即南北兩路並舉,撇下安慶暫時不管,遠道襲取湘軍的老巢武漢,迫使湘軍回援,而後乘其弊以破之。從總體上看,這個計劃並沒有什麼大錯。打蘇浙、上海,這等於斷了清朝軍大的財源,必將擾動整個戰局,不僅會拓展太平天國的戰略縱深,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清廷恐慌,進而調動湘軍入浙作戰,這也可以從戰略上救安慶之圍。

太平軍二次西征,解圍安慶為何失敗?曾國藩:我是躺贏的

但陳玉成反對。他的理由是,蘇浙早打晚打都可以,而安慶是天京的門戶,形勢已經十分危急,如果拖延時日萬一失陷,將會陷天京於絕地。幹王洪仁和忠王李秀成卻執著東進之策,反覆與陳玉成爭論,最後拗不過人多,陳玉成終於從眾。1866年5月以後一直到9月,陳玉成率部入蘇,連克常州、蘇州、無錫一帶,與李秀成大軍協同作戰,取得了不錯的戰績。按照之前的戰略,太平軍諸部應當調頭西進,攻湖北以解安慶之圍。

太平軍二次西征,解圍安慶為何失敗?曾國藩:我是躺贏的

但李秀成的心態此時發生了變化。從外因上看,是因為進攻上海不利,遭到了淮軍聯合洋槍隊的反擊,並且嘉興方向的太平軍被杭州清軍攻擊。李秀成不願撤兵西進。而更主要的是內因。李秀成手下的軍隊一直在蘇南一帶活動,這裡可以說是他的勢力範圍,故而在東征戰役中,他一直很賣力。安慶和皖南則是英王陳玉成的勢力範圍,救安慶的主責在陳玉成,而不是他忠王李秀成。李秀成對安慶能否解圍也沒有足夠信心,他甚至主張太平軍多購糧食,做好天京城的儲備,以備來日大戰,也就是說,他已經預感到安慶將會失陷,天京城將會被湘軍直逼城下。陳玉成苦等李秀成無望,遂於1860年9月自行率軍北渡長江,開始西征計劃。

太平軍二次西征,解圍安慶為何失敗?曾國藩:我是躺贏的

二、遲緩的北路軍南北兩路齊進的戰略計劃擱淺,陳玉成的似乎也有點氣糊塗了。按照原計劃,陳玉成應當率軍從安慶北面,輕兵疾進,以最快速度直入湖北省內。彼時湘軍主力雲集安慶周圍,湖北腹地兵力空虛,根本抵擋不住太平軍。但陳玉成也犯了戰略上的錯誤。

太平軍二次西征,解圍安慶為何失敗?曾國藩:我是躺贏的

9月渡江後,陳玉成先率兵殺到定遠,當時捻軍正被湘軍圍困,陳玉成與清軍大戰,解除了定遠之圍。雖然耽誤了一段時間,但總算兩軍匯合實力增長。可是,按原計劃,陳玉成應當立即揮師入鄂。鬼使神差,陳玉成並沒有直接西進,而是南下廬州,企圖就近解安慶之圍。他在掛車河(今安徽桐城西南)連營40多座,與湘軍多隆阿、李續宜部激戰一場。多隆阿是湘軍頭號悍將,素來是陳玉成的剋星。陳玉成戰鬥失利,又退回廬州休整。這次偏了軌的援救計劃失敗的主因,就是因為湘軍準備好了圍敵打援,陳玉成正中下懷,與湘軍優勢兵力硬碰硬,才導致失利。掛車河之戰前後耽誤了陳玉成近三個月的時間。到1861年年初,陳玉成才下定決心繼續入鄂。3月進兵湖北,由於湘軍盡出,腹地空虛,陳玉成一路猛攻到黃州(今湖北黃岡),武漢已近在咫尺。武漢城中只有三千弱兵,如果陳玉成繼續猛攻,武漢必失。

太平軍二次西征,解圍安慶為何失敗?曾國藩:我是躺贏的

湖廣總督官文在武昌城內哀嘆城池必失。而胡林翼是安慶戰役的總軍師,是他提出了包圍安慶進取皖南的策略,聞知此事,他急的吐血,痛責自己是“笨人下棋,死不顧家”。但是,就在這一關鍵時刻,事情發生了急劇變化。起先是英國參贊巴夏禮到黃州會見陳玉成,表示了英方決議干涉。因為長江中下游是英國的勢力範圍,破武昌則上下游截斷,嚴重影響英國的商業利益。陳玉成畏懼英人武力干涉,志氣為之一沮。續後,安慶方面又急報,說清廷已與洋人約定,不得再向安慶城中輸糧,葉芸來部無食無援,已接近崩潰。而此時,陳玉成遲遲不見李秀成大軍前來,只好留下賴文光守黃州,自率主力轉攻鄂北,此後又轉入皖南戰場,掉頭去救安慶了。

太平軍二次西征,解圍安慶為何失敗?曾國藩:我是躺贏的

那麼李秀成在幹什麼呢?他敢不遵洪秀全的決策嗎?李秀成自陳玉成北渡後,一直在蘇南戰爭猶豫不決,他內心的真實想法是繼續開拓蘇南、浙江乃至江西、福建,以東南為基地與湘軍抗衡。但在洪秀全和幹王的多次催逼後,終究不情願地發兵西進。直到1861年6月,也就是陳玉成撤走後三個月,李秀成才攻至武昌(今湖北鄂州),與長江對岸的黃州遙遙相對。一時間,活躍於湖北的義軍還是大受鼓舞,大冶、武昌、江夏、興國等地的各股義軍紛紛加入李秀成麾下,李部兵力高達三十萬,成了太平軍諸部兵力最多的。

太平軍二次西征,解圍安慶為何失敗?曾國藩:我是躺贏的

此時英國人又派駐漢口領事金執爾來威嚇李秀成,要求其決不能進攻漢口,否則將會招致英軍的打擊。李秀成本就不願西征,遂以此為藉口退兵。太平軍素來不怕與外國開戰,早前英軍艦艇從天京經過,因為出現外交爭端,太平軍浦口炮臺就與英軍發生激戰,毀傷了英軍船隻。陳玉成、李秀成之所以都在英國人威脅後退兵,只不過各有各的想法罷了。事已至此,二次西征兩路大軍都已退還,以攻湖北解安慶之危的戰略計劃,也就徹底宣告失敗了。

太平軍二次西征,解圍安慶為何失敗?曾國藩:我是躺贏的

三、曾國藩識破圍魏救趙之計圍魏救趙之計,是太平軍屢試屢驗的妙計。就在二次西征之前,陳玉成、李秀成聯手大破江北、江南大營,就是先調動清軍遠出,而後趁機攻滅了兩座大營,怎麼到了曾國藩這裡就不好使了?曾國藩與清軍綠營兵後統帥們不同,諸如德興阿(江北大營統帥)、和春(江南大營統帥)都是行伍出身,他們雖勇於戰鬥,但戰略上始終棋差一著,往往摸不透太平軍靈活多變的戰術,故而經常中計。曾國藩則不同,他集團中的胡林翼、趙烈文都是書生出身,書生為將大多善謀謹慎,遇事不衝動,習慣於打有把握之仗。這一特點在應對太平軍二次西征上體現的特別明顯。

太平軍二次西征,解圍安慶為何失敗?曾國藩:我是躺贏的

曾國藩在陳玉成入鄂之初,就判斷出太平軍是在用“圍魏救趙”之計,他在向朝廷的上書中鮮明地指出:“逆黨之救安慶,其取勢乃在千里之外,皆所以掣官兵之勢,解安慶之圍。”陳玉成、李秀成兩部先後逼近武漢後,胡林翼急的咯血,想要調李續宜一部回援湖北,曾國藩堅決制止,並指出:“(太平軍)皆所以分兵力,亟肆以疲我,多方以誤我。”兩軍對決,首在廟算。既然在戰略上看破了太平軍的圖謀,再加上江北、江南大營被滅新鮮熱辣的教訓,曾國藩就堅持不動如山,始終沒往湖北派一兵一卒。如此一來,太平軍所謂的圍魏救趙計,反而把自己拖得很累,陳玉成東奔西走,來回於湖北和安徽之間,士兵十分疲憊,可以說,這是後來安慶解圍不力的直接原因。那麼,就算曾國藩看破了陳玉成之計,太平軍就真的沒有取勝的希望了嗎?非也。

太平軍二次西征,解圍安慶為何失敗?曾國藩:我是躺贏的

事實上,就在李秀成漫不經心地取道江西、皖南進攻湖北時,就遇到過一個天大的機會。湘軍五路大軍圍攻安慶,曾國藩當時只以萬餘人駐守長江以南的祁門,其中久戰之兵只有四千餘人,可以說實力相當弱小。而李秀成所部數萬大軍當時正從祁門經過,李秀成雖知曾國藩在此,但他認為湘軍主帥所居之地,必然有重兵把守,於是僅僅一經接仗就走。當時南路太平軍分為三隊,李秀成一隊,李世賢一隊,楊輔清一隊,都沒有認真偵察祁門湘軍的情況,或是受阻撤回,或是繞路而走。反觀曾國藩,則一度憂慮被南路太平軍合圍,甚至還寫了遺書交待後事,併產生了從江北岸調兵鞏固防守的念頭。精明如李秀成,怎麼會沒有發現這一情況呢?大概還是因為他既不是真心實意想西征,故而進兵時也就機械執行既定方略,全然沒有了機動靈活。倘若他能及時調整計劃,把二次西征的矛頭定在祁門這個要害,說不定才真正能調動安慶的湘軍。一旦能讓湘軍來回奔波,那就進入太平軍熟悉的運動殲敵的節奏,說不定安慶之圍可解,而太平天國後期局勢為之改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