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從小就低調的乾隆為何會在20歲那年高調出版詩集,並請王公作序?

撰文|趙固仁

公元1729年的一天,雍正心情很好,在上書房揮毫寫下了一幅“立身以至誠為本,讀書以明理為先”的對聯給19歲的弘曆看。

此時這個年輕人睿智而敏銳地從中嗅出了父親雍正對他的特殊厚望 。回去後,他非常認真的對父親這幅對聯進行理論上的闡述和延伸,表達了他如何做好修身正己的志向,大談宇宙法則和天地萬物,無疑這個回答巧妙避開了所能涉及的龐大欲望,彷彿同樣要給其父留下只顧讀書學習,聽從安排的表象。雍正看了自然十分高興,因為弘曆的名字早已經被他秘密立儲,成了大清新老交替的首個試驗品。其實雍正登基的第一年的八月就已經著實研究儲位辦法,以徹底杜絕當年“九子奪嫡”的宮廷悲劇。此時他召集滿漢文武大臣、九卿於乾清宮西暖閣,宣佈了立儲原因和辦法。

從小就低調的乾隆為何會在20歲那年高調出版詩集,並請王公作序?

清代秘密立儲

他說:“聖祖倉促立儲,完全成功,是因為他神聖睿哲,自能主持。今天為了宗社久安,要早為計算。考慮自己的孩子尚幼,不便公開建立,於是想出秘密建儲的方法。”

至於儲君是誰,本人不知,諸臣不曉,只有皇帝一人預定。雍正宣佈後問臣下有何意見,隆科多奏稱說:“聖慮周詳,為國家大計發明旨,臣下但知天經地義者,豈有異議,惟當謹遵聖旨。”於是諸王大臣紛紛叩頭,然後由負責總理事務王大臣,將密封錦匣藏於“正大光明”匾後。

從小就低調的乾隆為何會在20歲那年高調出版詩集,並請王公作序?

雍正乾隆畫像

雖然密書裡是四子弘曆,但為了保密,對待其他皇子沒有區別,無論是代替自己祭天、祭祖都是輪流進行,顯然雍正確實費了許多苦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包括弘曆深得康熙親自養育一年, 這些無疑都成了皇子中最為優越的一個,加之天性聰穎,文思不凡深得雍正喜愛。《清高宗實錄》卷一說:乾隆繼承皇位是“聖祖深愛神知,默定於前;世宗垂裕谷詒,周注於後”。乾隆也說,康熙當時之所以叫出他的生母來相相面,也是因為起了託付之意:“即今仰窺皇祖恩意,似已知予異日可以付託,因欲豫觀聖母福相也。“(《乾隆御製詩初集》)

從小就低調的乾隆為何會在20歲那年高調出版詩集,並請王公作序?

乾隆書法畫像

雍正元年正月十一,雍正首次前往天壇,舉行相關典禮。回宮後,雍正把12歲的弘曆叫到養心殿,賜給他一塊肉,讓他吃掉,此外沒有一句話,而聰明的弘曆也什麼不說就退了回來。退了出來。不過此事給了他極深的印象。因為在此之前,不論什麼事,父親對他和弟弟弘晝同是同等對待。而這次只獨獨召見他一人,並且是在剛剛從天壇回來之後,顯然是有深意的。從那時起,聰明的弘曆就已經知道自己被父親默定為太子。《乾隆的十張面孔》

從小就低調的乾隆為何會在20歲那年高調出版詩集,並請王公作序?

乾隆藏品

對於雍正有意或無意的流露,弘曆都能心領神會,尤其去年給他寫對聯和裡面的內容,顯然對他寄予了厚望。幾個月後,20歲的弘曆將他從14歲以來的詩文,挑選出一部分,編輯成《樂善堂文鈔》,在文章中他顯然將自己的豁達、恬靜和意境表達出來:“餘有書屋數間,清爽幽靜,山水之趣,琴鶴之玩,時呈於前。菜圃數畦,桃花滿林,堪以寓目。顏之曰樂善堂者,蓋取大舜樂於人以為善之意也。”

從小就低調的乾隆為何會在20歲那年高調出版詩集,並請王公作序?

樂善堂全集

顯然這種姿態與雍正做皇子時編輯《悅心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自序中弘曆寫到:“餘生九年始讀書,十有四歲學屬文。今年二十矣。期間朝夕從事者,四書五經……常取餘所言者,以自檢所行。行倘有不能自省克,以至於言行不相顧,能知而不能行,餘愧不滋甚乎哉。”按照弘曆刊發《樂善堂文鈔》是為了常常能以自己所言,自我檢視所行,這自然是一種煙霧彈的堂皇之論,其根本目的絕非如此單純。此時他一改平日低調,竟然邀請14個王公大臣為其作序,一時之間,頌揚之聲不絕於耳。什麼“宋性理諸書 旁及通鑑、綱目,史記,八家之文章,窮其旨趣,探其精蘊。”什麼“每為文筆不停輟,千言立就,而文思泉湧,採翰雲生。”尤其是雍正最為欣賞倚重的兩位大臣鄂爾泰和張廷玉在序言中也不乏阿諛吹捧。如張廷玉說:“皇子以天授之才,博古通今之學”。鄂爾泰說:“皇子樂善之誠,充積於中,而英華外出,有不知其然而然者。”

從小就低調的乾隆為何會在20歲那年高調出版詩集,並請王公作序?

三希堂

顯然二十歲的弘曆對自己將來有著清楚和自信的預判。他不必操心正大光明那塊匾額寫了誰的名字,也沒有如其父那樣為了儲位明爭暗鬥,他只是要樹立起未來的好學謙虛和英明仁慈的形象。

果然,他的弟弟弘晝在序言中公開表示自愧弗如:“弟之視兄,雖所處則同,而會心有淺深,氣力有厚薄,屬辭有工拙,未敢同年而語也。吾兄隨皇父在藩邸時,朝夕共寢食相同。及皇祖見愛,養育宮中,恪慎溫恭。皇父見之,未嘗不喜。皇父聞之,未嘗不樂。。。。。 兄之樂善無窮而文思因以無盡。凡古聖賢之微言大義,修身體道之要,經世宰物之方,靡不發揮衍繹娓娓暢焉。”

從小就低調的乾隆為何會在20歲那年高調出版詩集,並請王公作序?

乾隆漢服畫像

作者不僅承認弘曆曾受皇祖撫愛,而且說弘曆已得聖賢“經世宰物之方”,自己不敢與哥哥“同年而語”。弘晝是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他既然心悅誠服,誰還能與弘曆匹敵。在《樂善堂文鈔》中,弘曆多次提到康熙對自己的鐘愛。說皇祖曾賜他“長幅一,復賜橫幅一、扇一”,“恩寵迥異他人”,“得皇祖之澤最深”。如此念念不忘皇祖恩寵,儘管包含著孫子對祖父的懷念,但這畢竟是弘曆最榮耀的政治資本,怎能不經常注於筆端。總之,弘曆刊刻《樂善堂文鈔》是有政治意圖的,目的在於為日後當皇帝作輿論準備。他把自己的讀書處命之日”樂善堂”,“蓋取大舜樂取於人以為善之意”。這無異於以大舜自詡,顯然二十歲的青年弘曆已經對自己未來頗有自信,而事實證明他的所有預測都是正確的,至於這部《樂善堂文鈔》顯然是他對外發布個人形象的一個輿論資訊。

從小就低調的乾隆為何會在20歲那年高調出版詩集,並請王公作序?

乾隆詩集

但是不容否認的是,乾隆一直積極塑造他是一位書生形象的帝王。對於渺視讀書人的言行,很不以為然。有一次,他針對某些督撫每每用“書生不能勝任”或“書氣未除”參奏屬員,嚴厲駁斥說:

“人不讀書,。。。。不可救藥者。。。。聯惟恐人不足當書生之稱,而安得以書生相戒乎!若以書生相戒,聯自幼讀書官中,講誦二十年,未嘗少輟,實一書生也。。。至於書氣二字尤其貴,沈浸醞釀而有書氣,更集又以充之,便是浩然之氣。人無書氣,即為租俗氣、市井氣,而不可列於士大夫之林矣“,別的不說,讀書能改變氣質確實是經驗之談。

從小就低調的乾隆為何會在20歲那年高調出版詩集,並請王公作序?

乾隆讀書漢服畫像

堅持詩歌愛好是貫穿乾隆一生的。

他自己曾說:“若三日不吟,轍恍恍如有所失。”他在位60年,所作詩文多達41800首,堪稱不折不扣的“大詩人”。雖然數量龐大,卻鮮有精品,甚至許多字詞晦澀,毫無詩味可言。對此,乾隆自己也給出瞭解釋:乾隆自己說過:“予向來吟詠,不屑為風雲月露之辭。每有關政典之大者,必有詩記事”。

乾隆帝愛作詩,但他首先是一個皇帝。不吟風雲月露,以詩紀政事,符合他的身份。正因為如此,乾隆帝的詩,是乾隆朝歷史的寫照,是可靠的歷史資料。他的詩,史料價值遠遠高於文學價值,甚至早年他靠著編輯詩集向天下人證明他的能力和修養,樹立自己形象,以穩定可能的儲君位置,無疑都說明了作為讀書人的他資質確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