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鹽業和鹽商的發展和落幕

俗話說得好“人不可一日無鹽”,這句話雖然說得誇張了一些,但如果最多十天不吃鹽就會開始危及生命,甚至可以說每天可以不吃飽飯,但必須留出一些錢來購買食鹽。又因為朝廷的制度,更是造就出了很多富可敵國的鹽商。

古代鹽業和鹽商的發展和落幕

鹽的產生和朝廷的態度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鹽是誰發明的。

根據先秦史官編撰的《世本》中有這麼一句話“夙沙氏煮海為鹽”,而被認為是海鹽的開創者。被後世譽為“鹽宗”。

古代鹽業和鹽商的發展和落幕

此後食鹽一直都是處於商人賣鹽的時代,不過因為此刻的鹽屬於稀罕物,所以一般都是貴族才能吃得起。

到了春秋之時,齊國管仲推行了“官山海”政策(國家專營鹽業,礦產)。政府開始專營鹽業。

後來各國也是實行此政策,甚至把鹽的地位提升到了鹽多就是國家強大的象徵。

《漢書》記載:“吳煮東海之水為鹽,以致富,國用饒足”。

到了秦朝的也是類似的政策。

到了漢朝,鹽業開始開放私營。到了漢武帝時,因為長期的戰爭,國庫告急,於是又開始政府專營。這才使得財政壓力減輕。

動了東漢之時,因為光武帝得到位置是得到了很多大家族的支援,所以在鹽業中“是否與民爭利”引發了爭執,不過因為世家大族的堅持,採取了一種比較中間的態度。即鹽業民營,朝廷收稅。

古代鹽業和鹽商的發展和落幕

漢武帝

但了三國之時,因為經常發生戰爭,還要建設社會,於是各國都把目光放在了最賺錢的鹽業上。恢復了政府專營鹽業的制度。

五代十國也大概都是這種制度。

到了隋朝建立以後,隋文帝在大臣的建議下放開了鹽業的經營權,由民間經營,甚至採取了免稅制,這個制度一直到唐朝玄宗期間,因為安史之亂的緣故,國庫又沒錢了,於是又下令恢復鹽業國營,到了唐後期,為了提升鹽的生產量,將生產權交給了民間,然後由朝廷統一售賣。

古代鹽業和鹽商的發展和落幕

隋文帝

宋朝建立後,在比基礎上增加了區域制度,就是隻能在指定的區域販賣,不準跨區銷售。

雖然古代的朝廷有時候會把銷售權交給民間,但是隻能是鹽商進行販賣,販賣私鹽還是大罪,很多時候販鹽和謀反同罪。看過武林外傳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有一集,李大嘴為了貪便宜從鹽販子手中買私鹽,被佟湘玉發現後說“買賣私鹽可是要被砍頭的。”

古代鹽業和鹽商的發展和落幕

到了明朝,政府對鹽業改變了態度,開始發放鹽引,憑藉鹽引可以在鹽戶那兒合法買鹽,然後進行販賣,朝廷只需要監管和收稅即可。

到了清朝,政府又設立了鹽政、鹽運使、鹽道等官員。

鹽商的興起

首先是周朝之前,雖然也有販鹽之人,但是因為那時候鹽少,而且買得起的人也不多,所以賣鹽掙的並不是很多。

真正的鹽商產生於西漢,尤其是文帝景帝時期,當時鹽商最多得的地方就是吳王劉濞的地盤,而且吳王還對這些大力發展,這時候的鹽商都是富甲一方,甚至身價超過王侯。

古代鹽業和鹽商的發展和落幕

到了七國之亂之後,朝廷開始慢慢地打擊鹽商。

漢武帝時更是收回了鹽商所有的權利。不過此刻還是有一些小鹽商偷偷賣鹽,沒辦法,從吳王開始兩淮之地就變成了全國重要的供鹽基地,而且只要朝廷開放鹽業民營,就會產生一大批的鹽商。

到了隋唐之時,在朝廷利好的政策下,江淮之地的鹽場越來越多,此後一直到到明清時期,江淮都是全國重要的產鹽地。

不過在明朝之前,鹽大部分時間都是由政府販賣,幾乎沒有多少出名的鹽商,但是販私鹽的還是很多的,因為利潤太高了。

鹽商的小發展

到了明朝,因為鹽引制度的發揚光大(說明一下。明朝以前也有鹽引,鹽引制度最早是在宋朝的時候,不過宋朝的鹽商沒有明清有名),開始出現一部分鹽商,不過這時候的鹽商是有義務的,需要把糧食運到邊關,然後在邊塞換取鹽引。

古代鹽業和鹽商的發展和落幕

而且還規定可以用糧食換取鹽引,一至五石糧食可以換取二百斤鹽引,此後隨著形勢變化和米價的高低不斷變化。

鹽商頂峰

到了清軍入關以後,朝廷立了專門的官員,即鹽運使,後期改為鹽政。

清朝初期,朝廷戶部發出大量鹽引補充國庫,以至於康熙朝鹽引氾濫成災,不過因為鹽商慷慨解囊,在康熙平三藩、收臺灣等事後掏空了朝廷國庫,有一年康熙下令疏通運河,但是朝廷沒錢,於是兩淮之地鹽商捐助300萬兩白銀,所以當時的朝廷對鹽商態度很好,鹽商也因此壯大。

古代鹽業和鹽商的發展和落幕

到了乾隆時期,乾隆六下江南,兩淮鹽商又拿出數百萬白銀,乾隆又對他們大加讚賞,鹽商又開始了大力發展,僅僅在揚州一地,徽州鹽商的資本就相當於國庫的一大半。

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乾嘉間,揚州鹽商豪侈甲天下,百萬以下者,謂之小商,”什麼意思呢?就是擁有百萬家產的商人都屬於小商。

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南巡到揚州,揚州鹽商花費數十萬白銀修建行宮,又修了大虹園(瘦西湖),根據《高宗南巡遺事五則》記載,乾隆對邊上的人發出感嘆“鹽商之財力偉哉!”

至此,鹽商發展達到頂峰。

鹽商的落幕

但了乾隆三十三年,因為新任鹽政查賬,發現了二十年的時間裡,鹽政官員透過超發鹽引,剋扣白銀一千萬兩,乾隆大怒,許多官員和鹽商被抓到北京問罪,其中包括紀曉嵐等著名“要員”,

這就是著名的“江淮鹽引案”。

從此,鹽商開始慢慢沒落。

在70年後,道光十二年,朝廷廢除鹽引,改為“鹽票,”價格隨行就市,打破鹽商的壟斷和經營,就此,鹽商徹底落幕。

古代鹽業和鹽商的發展和落幕

票鹽制

簡單說下這個讓鹽商落幕的制度。

這個制度並不是打破了鹽商的壟斷,而是取消了行鹽地界,就是不管是大鹽商還是小鹽商,都可以販賣透過領取鹽票進行全國販賣,引起了鹽價的降低。

鹽商們交不起稅 了,生意也不行了,於是紛紛破產,於是很多人被抄家,甚至外出乞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