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少年不懂荀彧讀懂已是滄桑之年

少年不懂荀彧讀懂已是滄桑之年

有個人在少年時就被譽為,王佐之才,只要努力上進,好好發展,將來一定是當宰相的人,做治國平天下的偉業。後來潁川荀彧之名滿天下,袁紹很欣賞他,彼時袁紹是新興崛起的軍閥,佔據了最富庶的冀州,坐擁幾十萬大軍,顧盼自雄,所有人都看好他的前途,而荀彧也逃難到冀州,袁紹經常開酒宴拉攏他,我有冀州在手,將來招攬烏桓鮮卑為外援,又有士族支援,何愁大業不成?文若呀,跟我幹吧。這些條件都是伸手可見的,當時沒有人能拒絕。荀彧的很多朋友、同學都追隨袁紹,希望能混一官半職,可荀彧不在乎,他不在乎做什麼官,每個月有幾根大黃魚,而是腦海中構思好的治國方略能不能實現。想給天下治病,袁紹是辦不到的。

於是荀彧南下投奔了實力弱小的曹操,他要和曹操一起實現自己的抱負,此時他們還是一樣的人,荀彧不是單純的謀士,如果把曹操集團看成公司的話,它既是創業元老,也是老闆曹操的合夥人,手中擁有大量原始股份,如果沒有荀彧也不會有曹操。曹操剛創業時並沒有什麼資本,無非是曹氏、夏侯氏兄弟等武將和草創的軍隊,完全看不出有什麼成大業的預兆。正是荀彧幫他一手組建的班底,比如荀攸、郭磊、陳群、司馬懿等等重臣,基本都是荀彧親自帶進組織內部並介紹給曹操的。或許一開始他們都不一定信任曹操,但是因為相信荀彧,所以選擇和曹操在一起,這個閹宦之後行不行啊?老曹是個有本事的人,我們一起輔佐他。正是穎川精英紛紛來頭,才讓曹操脫胎換骨,把草臺班子打造成豪華戰艦,而荀彧也成為文官之首,他們是合夥人,不是上下級關係。荀彧的王佐之才也讓曹操能專心軍事。

少年不懂荀彧讀懂已是滄桑之年

公元196年,曹操迎奉漢獻帝並遷都許昌,讓荀彧出任尚書令,相當於漢朝總理的職位,他一直幹了很多年。之前漢朝的問題在於士族豪強兼併土地和人口,導致朝廷沒有穩定的稅收和兵源,對於漢朝的疾病,曹操懂,荀彧也懂,並且他們的治療方案能達成一致。這是合作的基本條件,所以曹操的一系列改革政令幾乎都是荀彧一手操辦的。屯田整軍、招撫流民,荀彧事無鉅細都辦的妥妥帖帖。中原戰亂的年代,是他們合作的黃金歲月,曹操帶著家族子弟兵在前線打仗,荀彧帶著潁川士族在穩定後方,一旦缺糧缺兵了,荀彧也能源源不斷地送來,玩兒的就是大變活人。官渡之戰時,曹操有點兒扛不住了,想著撤退算了,

荀彧寫信說,不能撤,再堅持一下就勝利了,你是最棒的,加油,結果曹操果真勝利了,能搞後勤,能出謀劃策,能激勵動員,這種合夥人到哪裡去找?荀彧也是曹操集團的形象代言人,曹爸爸雖然做過太尉,家族也是鐵打的豪門,但畢竟是閹宦之後,在上流社會依然會被人嘲笑為土包子,可荀彧不一樣,他的叔叔們號稱荀氏八龍,荀爽更是有神君之稱,不論名望還是家族人脈都被荀彧繼承下來,或許有人看不起曹操,但絕不會有人看不起荀彧。有了荀彧輔佐,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才能取得利益最大化。如果連氏族都不認同,所謂天子也就成了雞肋

少年不懂荀彧讀懂已是滄桑之年

奉天子以令不臣到底是幹什麼呢?擁兵自重的軍閥是絕不會在乎的,這把利劍的真正目標是各地諸侯麾下計程車卒豪強,三國的一切動靜都和士族豪強有關。比如袁紹能兵不血刃的進入冀州,就是河北士族充當帶路黨,劉表能迅速穩定荊州,是贏得蔡,蒯兩家的支援。得士卒者得天下,奉天子以令不臣,與其說令的是諸侯,不如說是用天子的名頭在統戰氏族。既然是統戰工作,曹操只能抓大局,真正操作這條線的依然是荀彧。有多少人是為了潁川士族才投入曹營的,有多少人是因為荀彧才追隨曹操的,恐怕都說不清楚了。這就是荀彧的合夥人地位,主理內政,統戰外部,更重要的是曹操集團內部和他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曹操真正能信得過的恐怕只有武將了,

二把手做到此時已經很危險了,更何況他們的理念也出現了分歧。荀彧和曹操合作的基礎是給大漢江山治病療傷,一旦明確目標就奮勇向前,曹操在這條路上一去不回頭。搞了屯田制只是治標,他為了治本不惜打擊士族,扶持寒門,最後又用法家替代儒家,得罪了天下人心。統一天下無望時,曹操的野心又極度膨脹,他有錯嗎?沒有。功業達到曹操的地步,誰又能沒點兒野心呢?而歷來權臣除了再進一步當皇帝以外,鮮有能善終的。再說,江山本身就是人家打下來的,如果沒有曹操,天下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他想進步完全沒問題,這是私心。從公心而論,曹操想成功稱王再稱帝,是不是想用皇帝的權威把改革成果制度化呢?未嘗沒有這樣的心思。可荀彧不接受,他從漢朝的舊秩序中走來,所見所聞都是400年漢朝發生的一切,歷史的慣性讓他顯得保守,和大多數人一樣,沒有推倒重來的勇氣,而一旦推倒重來,最大的受害人其實是自己。潁川士族那以維持的根本恰恰是漢朝的舊秩序,那些敵對勢力的統戰分子們也是因為漢朝舊秩序才有對話的渠道。

少年不懂荀彧讀懂已是滄桑之年

曹操想一條路走到黑,把一切都堵死了。再說曹操大力提拔寒門,又何嘗不是擔心他的威望和地位?他也不可能不清楚。說到底,荀彧只是管理人,他藉助舊秩序成就一生功業,舊秩序又羈絆著他,不能和曹操一起攜手開創新世界。不論曹操的對與錯,那個年代的人誰不是在摸索和試探呢?他明知道舊秩序有問題,卻只能接受改良,不論私心或公心,他都不能橫下心來另起爐灶。這是荀彧的宿命,他只是管理者、執行者、二把手兒。曹操是領袖,他要做的是不受任何羈絆,調動天下人的活力,而不是為派系和情誼所牽連,即便他也只是嘗試。曹操即將稱魏公時,荀彧看到的是一生理想破滅,卻又夾在曹操和舊秩序之間進退兩難,向前無路,回頭無岸,人生艱難,莫過與此。

少年不懂荀彧讀懂已是滄桑之年

公元212年,荀彧在壽春憂憤而死,生無可戀。荀彧死了,他一手打造的潁川士族集團再也無力抗衡曹操只能跪倒在鐵王座下山呼萬歲。曹操也失敗了,他最終無力抗衡歷史的慣性,除了屯田繼續發揮作用,其他的都失敗了。法家沒有替代儒家道統,寒門也沒有穩定的上升通道,偶爾幾次求賢令又能有多大效果?只有他們留下的潁川士族和曹魏金貴依然享受著人間的花花世界。作為潁川士族的第一大掌舵人,荀彧的名聲很好,無論(冰清玉潔)或者荀令留香,後人都把最美好的詞彙贈於他,可荀彧的彷徨和無力,又有誰會在乎?他只需要向一塵不染的日月一樣高高掛在天上,指示精神符號而已。